2023年12月30日 星期六

記住那些美好的人

早午餐的時候面向窗外, 冬風吹過大葉欖仁,葉片時不時的掉落。 ​ 朋友突然看到一個簡訊,臉色一暗。 過了會兒說,那是一位久病纏身朋友的「告別」簡訊。而且,家人並不知道他開始在告別,接下來的訊息,恕只能已讀不回。 ​ 我便也沉默,讓朋友消化。在他拿起手機回覆時,我離開座位走走。 ​ 他說,原本是想新年去探望,難道就這樣沒機會了嗎。然後對我喃喃的說,這是他見過心地最善良,最聰明…… ​ 以朋友對知性感性的標準,我知道那必定是個珍貴的、了不起的人。我問, 如果不勉強見最後一面,趁他還能看簡訊的時候,你要不要告訴他,你這一生很榮幸能認識他? ​ 朋友停頓一會兒,拿起手機。 我建議他去公園走走。


後來他告訴我大概寫了什麼。聽到最後一句我心裡也淚崩。「因為你的存在,讓我始終能保持謙遜。」 ​ 我們身邊的人,多少都有值得欣賞的那一面,那一刻, 有時候我們感謝那即時所創造的美好,更精彩的是,讓我們見賢思齊。 ​ 記住那些美好的人們啊。 在這茫漠的、茫漠的中途。*

*此句出自蔣勳「因為30歲」

2023年12月19日 星期二

自我欣賞清單:再怎麼烏龍,還是能看見自己做得不錯的地方!

在陰雨綿綿的夜晚去不熟的地方聽演講,我居然還能查錯地點,但是意外的發現了文山區圖書館--實在是太漂亮到......有點歪頭的程度。

​這麼大烏龍的情況下,我依然給自己來個《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中教的「欣賞清單」,找出三個可取之處。​

1.我沒有輕易接收主辦單位提供的捷運指引,因為覺得方向怪怪的,決定搭公車。(後來才知道公布錯誤 XDD)​

2.但是我竟然還是自己查錯地點、過頭兩站。卻發現了這個桃花源圖書館,很想廣播這兒全里都要來!​

3.儘管這圖書館太性感,但我還是決定奔赴正確目的地,靠著對於地址找路的判斷,以最短時間步行抵達,有聽半小時也是很賺到。

經此一役,腦袋建立地理位置,回程我可就駕輕就熟了呢。




2023年12月18日 星期一

閱讀的零時差攻擊《詭畫連篇》

這是最近讀的《詭畫連篇》。過來人建議,可以找個周末白天一口氣或兩口氣看完。總之它不太適合每天睡前看一點那種。帶來的噩夢不是費策克那樣,屍體或心跳聲,而是因為有故事發展懸疑的罣礙,所以有縈繞在腦海的恐怖。(畢竟心經說啊: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一位應徵豪宅褓姆的女孩,小心翼翼珍惜這個機會。孩子有個秘密朋友「安雅」,他很愛畫圖,但是圖畫中開始出現奇怪的角色,也常常推說「是安雅說的」。大抵就很像電影「鬼店」中那小孩,母親對心理醫師說,他有個看不見的朋友。​

只是詭畫越來越離譜,畫風也突然轉彎。

這個家不太對勁。​

號稱劇情數度翻轉的《詭畫連篇》,埋伏不少議題,甚至可以變成讀書會的題目。在當然不爆雷的狀況下,推薦幾點:​

(1) 閱讀的零時差攻擊

詭畫跟著故事時間軸陸續出現,加速閱讀快感,紙本書已經很酷了,但電子書更是零時差攻擊。紙本書因為編排的關係,畢竟無法跟著時間序精準的有滿版圖畫,而且閱讀時可能會不小心知道後面要出現圖畫了莫名加速心率。​

電子書有另一種恐怖,就是一翻頁就來一個滿版!我們很可以跟著主角的視覺,當她翻過孩子的畫圖紙,電子書讀者也會同時翻頁……被震驚之餘,回頭看那孩子還正在開心地吃點心。@#$%^&*( ​

(2)關於止痛藥 OxyContin 上癮。

上癮後、戒除後,人生如何往前走的議題。​

(例如在《詭畫》,為了感受一種久違的「正常人生」而撒了謊,就不容易加足勇氣誠實💔)​

《詭畫》中的女主角之所以藥物上癮,是因為疼使康定(OxyContin)。為什麼會使用 OxyContin,後面會解釋到。

關於OxyContin上癮,最近有書籍《疼痛帝國:薩克勒家族製藥王朝秘史》以及Netflix的《無痛殺手》,我想狂推一部比較少聽人討論的影集:《毒疫(Dopsick),可以在Disney+看到。

演員從Michael Keaton一字排開就很有氣勢,劇情除了描述普渡製藥的動機和促銷體系,經濟到身體都受苦的小鎮女孩患者、力圖控制但自己也陷入的小鎮醫師;尤其,一位心思細膩的緝毒局探員,從校園犯罪狀況中發現到止痛藥成癮的共通點,以及她終於獲得了檢方的認同合作。#劇情中的討論都不含糊!(太無腦的調查我無法入眼).

(3)關於家庭悲劇是否能相互扶持,如何處理內疚

── 因為承擔不起內疚,我們想要爭奪補償;因為承擔不起內疚,我們無法敞開雙臂。

但,親愛的,那本來就不是你的錯。

另外,我很喜歡一段關於劇情的巧思就在開場(在書籍試閱內容)。​

各種懸疑驚悚小說常會發生「覺得有人在看著我」。這該怎麼解釋呢?小說大部分都不會細講,讀者真想知道這種事就去google看看,神經科學或者量子糾纏的研究。​

《詭畫》女主角為了賺外快,參加大學的研究。戴著眼罩,如果覺得有人(現場有五位男性)在看妳,就舉牌。​

由於她的「表現」太優異,教授不斷訪問她為什麼,她用力想了說:「我聽見某種聲音,很像蚊子靠近耳朵的聲音。」這讓研究單位欣喜若狂。

​後來她因故沒有參加這個車馬費頗豐的研究。​

戒癮後,故事發展下去,她擔任褓姆,住在豪宅旁一間五臟俱全的美好小屋。有晚,她被風吹門窗的聲音覺得有點心煩,然後 ── 她 #聽到了蚊子般的嗡嗡聲音。​

!!!!!!!這實在太驚了我的天。​

最後,這本小說也帶給我們重要的啟發:不要用手機或IPAD餵養小孩。後果容易不堪設想。

2023年12月3日 星期日

跟名人同姓同名時

既然上一篇提到受害人隱私的保護,相同的,加害人隱私也需要保護。這點可能要花點力氣理解,覺得敢做敢當何以不能公審。至少有愈來愈多的律政劇試著讓我們知道,每個案子的狀況都不一樣,出獄人、加害人家屬也需要繼續活下去。​

正巧,一直很想推薦這本日本小說《同姓同名》。​

當你跟加害者的姓名一樣的時候,人生多少會受到影響。​

這本推理小說把這個狀況當成劇情的火苗。​

作家下村敦史設計了一個案件:「大山正紀被殺了。犯人是,大山正紀。 」(真是太複雜)加害人姓名被週刊曝光後,鋪天蓋地的媒體報導,讓這些「大山正紀」因為與凶手同名受到牽連,數年來過著慘澹的人生。​

當時犯案的17歲少年,7年後出獄了,這些大山正紀們氣到組成「大山正紀同名同姓被害者互助會」,想把兇手找出來。卻不料,兇手就在這些人裡面。😳

​閱讀的挑戰是,這本小說充滿著好幾位「大山正紀」會同場飆戲。奇妙的是也能看得很順。實在要感恩中文翻譯編輯。​

●​

很多人碰到這種狀況,大概就想要改名了。讀這本小說的另一個收穫是,我才知道在日本要改名需要經過法院裁定!要向家事法院提出申請,確認為「正當理由」。即使跟罪犯同名,日常生活有沒有受到重大影響,受到的歧視有多嚴重,都要經過舉證和法院的審查。​

在台灣,「經通緝有案之人犯姓名完全相同」,是構成申請改名的情事。​

但是莫名其妙改掉從出生就使用了那麼多年的姓名,說委屈也是有的。​

另外當然馬上想到台灣幾年前發生的「鮭魚改名之亂」。​

在台灣要改姓或名,只要去戶政事務所辦理即可,所以也太容易。改名根據的是〈姓名條例〉第九條,列出幾種狀況。

我實在不知道想改成「鮭魚」的合法理由是哪一條,以及,戶政事務所人員有多大的權力和「被討厭的勇氣」可以不同意這樣「特殊理由」改名?​

可以改名的次數,目前已修法增加為三次。所以那些鮭魚可以在幾天內改來改去。​

你要怎麼為了吃鮭魚而做這麼麻煩的事,我無所謂。所以我介意的是,你耗費的是公家資源,是公務人員的薪水,國家的物資,也就是我們納的稅。公務人員也有如失職,無法為我把關,只能不得罪客人的放水。​

其實全家人一邊看新聞,可以變成是很好的「想下去」的機會教育,而不只是說說笑笑得過且過而已。

當時我想,如果我正交往或可能的交往對象做這類還自鳴得意的事情,就謝謝收看了吧。

​​

註:〈姓名條例〉第 9 條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得申請改名:

一、同時在一公民營事業機構、機關(構)、團體或學校服務或肄業,姓名完全相同。

二、與三親等以內直系尊親屬名字完全相同。

三、同時在一直轄市、縣(市)設立戶籍六個月以上,姓名完全相同。

四、與經通緝有案之人犯姓名完全相同。

五、被認領、撤銷認領、被收養、撤銷收養或終止收養。

六、字義粗俗不雅、音譯過長或有特殊原因。

依前項第六款申請改名,以三次為限。但未成年人第二次改名,應於成年後始得為之。

2023年12月2日 星期六

以愛之名就能曝光當事人嗎?

日前有則新聞是關於退休教師被外甥刺殺致死的悲劇。媒體幾乎是描寫居住地(案發所在)、姓氏、所退休學校,或是再多加一些關於這位老師生平活躍的描述。​

但昨天我看到知名藝人在臉書上直接寫出這是她的老師,完整姓名以及全身照片(過去活動中的媒體照截圖),包括對老師的感念追思,再重述聽聞新聞的二手案情之後,怒嘆「為什麼會這樣?」流量當然很高,各種「節哀」留言不斷。​

第一個跳入我腦海的,擅自曝光被害人姓名。

這讓我憤怒。​

如果這是性侵害受害人,大家一定都知道切切需要保護。但不是性侵受害人,就可以這樣曝光嗎?​

我立刻開始查詢相關法律的保護。大概搜尋到​〈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 〉〈性侵害防治法〉〈個人資料保護法〉三種。

〈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 〉及施行細則中,對於保護被害人及其家屬有相關規定。​

1.首先,什麼是【隱私】​

〈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第 13 條

本法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第一項所定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之隱私,包含姓名、照片、影像、聲音、住所、就讀學校、工作地點或其他足以識別其身分之資訊。

​2.其次,法律規範誰?

​〈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

第 31 條

文化及通訊傳播主管機關應督導媒體定期對新聞從業人員辦理教育訓練,以加強自律,維護犯罪被害人與其家屬之隱私及名譽。

第 32 條

宣傳品、出版品、廣播、電視、網際網路內容提供者或其他媒體業者於報導犯罪案件或製作相關節目時,應注意保護或維護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之名譽及隱私。

​那麼,這些所謂「網路內容提供者」,有沒有包括各種個人社群或留言板呢?

查了【立法歷程】(註1),看起來是指媒體業者:「可記載報導文字、照片或影片資訊之平台,爰限縮為『網際網路內容提供者』,如NOWnews、部落客等模式之媒體業者。」​

但是,〈性侵害防治法〉對於隱私保護更為嚴謹,在特殊法定的情形之外,「任何人」都不得以媒體或其他方法公開或揭露被害人資訊(註2)。這是在民國104年12月就修法入內的。​

●​

好,回到前面的舉例。

有網民以愛之名公佈「性侵受害者」姓名,大家一定很容易理解這不能接受。那麼一般犯罪的受害者呢?

法未明定,就代表可以曝光當事人嗎?​

更廣泛的保護,還有〈個人資料保護法〉第 8 條要留意:

「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或利用,應尊重當事人之權益,依誠實及信用方法為之,不得逾越特定目的之必要範圍,並應與蒐集之目的具有正當合理之關聯。」

我不是專業律師或法律顧問,難說這是最完整的現況。但以上就是大致的搜尋,有網路的任何人都找得到。這類常識也應該要學習。

​●​

再舉一個例子,金馬影展的「我不是教你詐 Blaga's Lessons」,保加利亞的電影,目前還持續在世界各地影展獲獎。

退休教師 Blaga 收到電話詐騙,繳出了原本要為先生買墓地的全部積蓄。這已經夠難過了。政府強力遊說她現身說法參與宣導,希望讓一般人知道這類詐騙手法。她在為難之下答應。​

但現場被媒體追逐報導,下標成為:「退休老師被騙走棺材本,是老番顛失智了嗎?」​

她原本要回學校詢問同仁有否家教的機會,人人拿著報紙對她表達同情,她倉皇而逃;她在遠方異國打工的兒子打電話回來質問,因為同伴看到報紙告訴他,他想到自己在這裡沒日沒夜的工作,這一筆大錢硬是要買父親的土葬墓地也就罷了,但是,拱手送給詐騙集團?兒子氣到破口大罵:妳是有多蠢!​

70歲可以領勉強溫飽退休金的她,既放不下買墓地的執著,也因為 #自責羞愧 無法向親友求援。她決定去打工。​

有車子,無經驗,時間彈性隨叫隨到,虛報40歲年齡又不用面試,最後呢?她成為詐騙集團的車手。

我們的每一個舉動,都會是蝴蝶效應。

(註1)〈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

第32條【立法歷程】

於第一項增訂「宣傳品、出版品、廣播、電視、網際網路內容提供者或其他媒體業者」,以明確規範對象。其中有關「網際網路」媒體業者部分限縮於「網際網路內容提供者」,係考量行政院資通安全會報通過之「網際網路內容管理基本規範及分工原則」所列之網際網路類型包含「網際網路接取服務提供者」、「網際網路平台提供者」、「網際網路內容提供者」及「網際網路應用服務提供者」,然就本條規範目的觀之,應指可記載報導文字、照片或影片資訊之平台,爰限縮為「網際網路內容提供者」,如NOWnews、部落客等模式之媒體業者,以符實務運作情形與本條規犯意旨。

(註2)

〈性侵害防治法〉第 16 條

宣傳品、出版品、廣播、電視、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不得報導或記載有被害人之姓名或其他足資識別身分之資訊。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被害人為成年人,經本人同意。但心智障礙者、受監護宣告或輔助宣告者,應以其可理解方式提供資訊。受監護宣告者並應取得其監護人同意。

二、檢察官或法院依法認為有必要。

前項第一款但書規定之監護人為同意時,應尊重受監護宣告者之意願。

第一項第一款但書所定監護人為該性侵害犯罪嫌疑人或被告時,不得報導或記載有被害人之姓名或其他足資識別身分之資訊。

第一項以外之 #任何人,#不得以媒體或其他方法公開或揭露被害人之姓名及其他足資識別身分之資訊。

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

面對為所當為的事,不要溫順地走入那長夜


朋友讀書讀到一段詩傳來勉勵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不要溫順地走入那長夜

怒斥 怒斥那光的消逝


這是〈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Night〉詩中,一段頭尾兩句的呼應。

原是詩人Dylan Thomas 寫給病危的父親,希望他最後一搏(呃,你有沒有太狠)。

​後來被引用在人們面對絕境時,要保有希望,不要屈服。


這次是讀《當大腦開始崩潰》,一個看來有遺傳失智症家族的訪談後,一位家屬說,「如果要用一首詩含括我們此時的想法,那會是Dylan Thomas的〈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Night〉。因為我們並未放棄,所有那些研究和報導......那只是我們表達『去你的,我們還有話要說』的方式而已。」

我想,或面對為所當為的事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

在麵店才能取材的事

那天決定造訪一間平常在排隊、此刻四下無人的餐廳。(不知道在排什麼,但既然現在沒人排,那我就也要)​

QR Code點餐、也跟真人核對完畢後,本來想拿起手機作點事。後來我想到,《孤獨的美食家》的五郎不會這樣。​

那五郎會怎樣做呢?他會開始到處看(首先菜單就會看很久,我肚子餓沒那能耐)。​

我就到處看。首先盯著廚師在炒我的麵。啊,他是有動作 SOP 的,上下合左右合正反合。可能被我目不轉睛,送麵來的時候多跟我解釋了兩句。


​因為我繼續在看旁邊那台製麵機器。

廚師說,我們的麵都是自製的,還有加雞蛋等等云云。

​我的目光開始迎向製麵機。一大綑捲得像是巨型地毯。旁邊的大桌上是整齊的材料,麵粉,雞蛋。​

製麵師傅坐下來,開始絞出麵條。他一束束從機器上取下,小心捲出麻花,放在已經鋪了紙的木盒裡排好。我望向另一邊的廚房,女子從同款的木盒中取出麵條撒向滾水(不是林青霞東方不敗那樣)。​

然後我再看到面前的調味料,每一罐都寫著分裝日及到期日,非常清楚。我平常很少加餐桌上各式調味料,這才是第一次觀察到有餐廳這樣做。

我加了一點海苔粉,因為五郎也會這樣嘗鮮吧。​

另一位廚師在我面前做別桌客人的大阪燒。材料豐富我看得真是目不轉睛,若非我不喜吃大阪燒,可能會被這些海鮮給吸引到下次再來。他分層置放,設定計時器,去忙分裝材料,又回來繼續整頓。我把鐵板炒當節目欣賞,配自己的麵吃,廚師留意到我的目光,口罩後的臉龐向我點了一下頭。​

❖​

寫出千萬冊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古賀史健,在《取材,執筆,推敲》書中首先的「取材」,講到「閱讀」。

不只是一本書,他指的包括電影、包括街景、恐怕也包括空氣的「主動」閱讀。​

他舉例就剛好就是進麵店。你點了一碗麵,現煮要等十分鐘。許多人會用這十分鐘使用手機,社群貼文,新聞,回EMAIL,以為現在叫做「擷取資訊」。古賀說,滑手機這種事在浴室在廁所都能做,「如果你是一名取材者,請你思考一下,待在麵店的空檔才能進行的取材。」​

如此的話,我可以要想想,為什麼調味料上有海苔粉?美乃滋?炒麵醬?它搭配什麼好吃呢?​

所謂的主動閱讀──古賀指的是「觀察,推理,假說」的習慣,不是像google蒐集資訊,而是要能評斷資訊。​

他就用這樣的方式來閱讀書,閱讀電影:

1)如果見到這個人,我會問他什麼?

2)想著未著墨、沒說的部分,而非已寫出的內容。

3)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如何介紹給他人。

4)將自己代換成書中人物。例如,一首曲子連續聽五遍,每一遍都聽不同樂器的聲音。會留意到先前遺漏的小細節。​

跳一下,這就是我覺得《取材.執筆.推敲》不只是一本關於寫作的書,是一本能從古賀鍛鍊自己的程度、看得見什麼叫做卓越 的書。

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

解放父親(的鋼筆)


在氣溫驟降的今天,想到這本奇暖呼呼的書。​

父親走後一個月的那年端午,我大膽去看橫掃台灣影壇的「父後七日」電影;

父親走後 13 年的今年雙十,我讀著《父親解放日記》這父後三日,心中笑淚如潮水。​

作家的父親是一位前游擊隊員、左派分子。兩度牢獄讓全家族的前途都蒙受了連坐。故事一開場就是父親死了,而且是撞到電線杆後不治身亡(這什麼狀況啦😅,所以一看就知道這書不是大悲書),女兒趕回家辦理喪事,在這三日來自各方各道人馬的悼唁和協助。​

 ●因為死亡告別才匯集起來的樣貌

若曾經有過家人父母過世的經驗,就很可能有「從他人口中」聽到「不認識」的父母面貌的機會。原本散布在各處的,因為「死亡.告別」才匯集起來的面貌。像是電影「孤味」「誰先愛上他」。​

記憶修復好比古蹟修復,因為難處在於,必須靠同時代的人,幫離去者補上「當時」有另一個角度。​

這種衝突,在大時代及社會之下,更顯得衝擊,那些不能言、無須言的不得已。「承受」的方式就如「愛」一樣,有著各種形式,在當下只怕也急不得理解。​

書中寫著,「人生就是經由死亡,在某些人的記憶中復活,因此,和解或寬恕也是有可能的。」​

《父親解放日記》這部分讓我想到陳思宏《鬼地方》、吳明益《單車失竊記》,找著上一代的蹤跡,但它並不似上述兩書的濃稠。《父親解放日記》充滿黑色幽默與太陽黃的溫暖,某條單線人事物拉出來想,還很有吳念真筆下的「情義」。​

如果要舉例,那就會有點劇透。我也不知道要怎麼說一場告別式「有劇透」的意思。如果能跟我一樣好比 0 預告看書就太好了。

父後這三日來到葬禮現場的人,不斷帶來「意外爸爸」的面貌,一小時內出現兩位喊她「妹妹」競相照顧的兄長級,出現七手八腳打點了全套葬禮的各方長輩們,作者的記憶開始充滿幾乎難以承受的:恩惠。​

● 思想和人可以分開看

在譯者後記中讀到這句,「即使遭遇壓迫性的支配權力,也不能破壞做人的基本道理。」好比宮崎駿描述《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那本書:​

「無論處在多麼艱困的時代或是殘酷的時代,都要活得像個人。」


舉一個例子(爆一個雷),身為年輕游擊隊員的父親曾在尋找食糧的行動中,悄悄放過一位更小幾歲的警察。他說,你如果明天就辭職,我就放過你。​

倖存的年輕人真的立刻辭職,並且準備好了白米,要等救命恩人回來搶(?)。​

他甚至還想要加入左翼活動 ── 這時被父親婉拒了。

年輕人很不解,我想要加入你的隊伍增加戰力,而你不要?​

這位隊員(父親)說:

「那不是信念,那是做人的道理。」

​無論思想種族或信仰差異,在亂世之下,只有人心人性能讓人活得下來。雖然意外爸爸不至於成為英雄爸爸,但也足以讓人釋懷,只好想「不然能怎樣呢」的攤手一笑。​

告別式上,思想上的敵人或朋友,老人家們孩子氣的同處一室,而女兒也拾起跟父親相處的點滴,發覺自己深受影響。她以為自己了解很多世事,但原來不是,她想對父親辯解,但父親已然消失。​

● 時代的區隔,未必只指政權更迭。​

相對於現代社會的「成功的迷思」,強調個人化,網路社群快速方便,思考上以「照顧好自己」為優先,#那個時代更講究的是幫助、連結,以便好好活下來。相對的,就有許多犧牲,隱忍。​

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讀吳念真筆下的真人真事,怎麼那麼動人,動人到像是外星世界。

《父親的解放日記》 的情節開場,「堅守社會直線進步的父親,直線走路撞上電線杆」的這啥碗糕情節,就讓我好奇這本書。還有另一個魅惑的關鍵。​

 ●回饋於自己的父親那個瞬間

​故事描述的一開始就是,家中無糧但父親仍然帶回一位飢餓旅人;後面還有,父親借錢給鄰居遺孀開餐廳,卻拖累自己的獨生女作保承擔債務。​

對於母親的抗議,書中的父親說:「那他一定也是沒辦法了嘛。」

當時我整個被打到,活生生就是我聽過我的父親說過的話。​

以傳統持家的我媽,太太太不能理解父親對金錢的反應了。​

印象中,我不時看過爸爸住處有 30 個砂鍋,15 支錶,8 個茶壺啦,叫我們多帶幾個走,可以送朋友同學 @_@。​

我和姊姊都會對看想,這該不會又是誰欠你錢拿來抵用的吧……我們也不想多問。 ​

(我)爸爸那句「他一定是沒辦法嘛,誰會想這樣呢,那何必逼他呢」,常縈繞在我們心中。​

這類乍看像是見鬼的說法,究竟是他獨子少爺的氣勢,或是那個時代,因一場誤會被推著隻身離家來台的少年,多年來遠眺故鄉,好像越來越遠,只能以一種「#好好活下去」為前提的思考方式呢?

​ ●​

在為(我的)父親收拾遺物的時候,有位叔叔說:

「你爸爸走了,我會好無聊了,我要跟誰講話呢,他懂好多、告訴我好多。」​

我只能對他好好敬個禮,請他多保重。

讀到書裡寫著「某個瞬間的父親,曾經在另外一個人的瞬間留下印象」,我又從空氣中捕捉回叔叔這句話。​

這本書也讓我對於爸爸的其他,想要當個公案來參。雖然我不知道還能問誰了。​

●​

儘管這本書在韓國豐功偉績,但當時是因緣際會毫無成見或期待的打開,從離奇的「撞到電線杆」就一路暢讀,直到書末〈作者的話〉讓我下巴掉下來。我都還沒搞懂,這究竟是幾根實柱、幾根虛柱所架起的宮殿呢?​

因為心中滿盈的情感,我一時也沒有積極去查資料。​

我們閱讀,就是會與另一個人的人生相會。

這本書也讓我再次遇上一個時代--作者爸爸的,我爸爸的,也許還有你爸爸的。

​​

(圖)是父親的鋼筆。

今年生日時,姊夫拿給我說,我們又找到了一支爸爸的鋼筆,當然就應該是給你了。(爸爸所有的文具都會落在我手上)​

正想說要去哪裡有墨水可以測試。

找了鋼筆控朋友詢問。​

朋友端詳之後,立刻送來半瓶墨水,並且說當年這種18K金是好筆,再給我一份拭銀布,叫我回去天荒地老地擦拭。​

我是不確定家裡有沒有買菜錢啦,但爸爸總是用好的文具,鋼筆原子筆通訊簿,可以用很久很久。他一定很難、也沒想要理解現在這種快時尚的世界要幹嘛。

這支鋼筆在父後 13 年此時,被解放了。

2023年11月7日 星期二

金琸桓很溫柔的寫出憤怒,悲傷和我們原本無法想像的角落。

聽到韓國人自己都還提到朴槿惠和世越號,我要介紹金琸桓的書給關心的朋友,因為寫得實在是:太,好,了。

​很溫柔的寫出憤怒,悲傷和我們原本無法想像的角落。

《謊言:韓國世越號沉船事件潛水員的告白》

《那些美好的人啊:永誌不忘,韓國世越號沉船事件》

都有電子書。

當時讀完之後,我還去找了他的另一本《我要活下去:韓國MERS風暴裡的人們》。以後你寫什麼我都看。​

就在這找書的當口,發現韓國主播孫正熙出新書《堅守議題,撼動韓國的力量》,想說先去實體書店看看字體大小,不料居然本本被膠封。不太知道為什麼。

在我猶豫放棄的時候,何嘉仁書店店員主動來問我要不要拆封看。雖然知道這是正常的服務,但還是會很不好意思,加上字級也沒有太螞蟻,就買下來支持了。​

忘記是在某書店的某年度閱讀回顧時,網頁點著點著,某個我不熟的名人推薦了孫正熙的《蟋蟀之歌》,我才開始認識韓國有這號新聞界人物。但《蟋蟀之歌》畢竟是快30年前的舊作,這位主播一直等到自己退休,才執筆新作。​

《堅守議題,撼動韓國的力量》記錄了幾個重大事件的「場景」──他自己在場的,買書後我一口氣就看完了世越號單元,心臟撲通撲通,電視台竟然能堅守做了 200 多天的現場新聞。​

出版社宣傳上說「這是韓國的Newsroom」,我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這部影集「新聞急先鋒」,最近重播,我依舊看得目不轉睛想要畫線。​

看的時候我不是忙著感嘆或咒罵我們的媒體,而是不斷提醒,要提高自己的眼界和素養。​

另外再去圖書館借了據說好比是孫粉寫的《拉下前總統、破解假新聞、拒當讀稿機》。​


 孫正熙的新書宣傳影片(立刻被圈粉啊我的媽)

以上拜託,日後有知道作者有訪台分享的訊息請告訴我。(遠望台北國際書展)

2023年11月3日 星期五

在韓國,殯儀館也奉上即溶咖啡

出國前想說來預習一下《韓食點餐完全圖解》,等圖書館預約跑天涯的時候,我從書櫃上找到這本《餐桌上的韓國人》。所以嚴格上來說,我還不知道去韓國吃什麼,但已經開始認識韓國用餐文化了這樣~(?)​

因為副標看起來就很誘人:『湯飯、矮桌、扁筷子,韓國人為什麼這樣吃的飲食常識與奧祕』。最重要的是它立刻打醒我不會使用扁筷的問題,每次吃個拌飯我就得拿出自己的筷子──並不是說書內有教如何使用扁筷,而是,我馬上把一雙環保筷丟進行囊,這真是旅程中最聰明的決定!沒有一餐難得倒啊。​

但是書上說明的「扁筷」何來,我是看不太懂的。

整本書大概有這種感覺,旁徵博引挺有意思,常常用古畫古物來說明「當年」比照現代。但是回頭一想結論,還真的也沒很清楚。

不過還是學習到若干。​

例如我看到韓劇裡無法理解的矮桌用餐。跟古代架高住宅及「地暖」有關係,不穿鞋子能在屋裡生活一整天。​

我也沒想過為什麼中國坐在椅子上吃飯還是從唐代的統治階級開始,明代開始出現了單人椅,加上發展出四合院,用餐必須穿鞋走到另外一個區域。這也是可以承受難以移動的桌椅餐桌的用餐空間。​

但是古早時候,大家就在臥室用餐。擺上一張小桌子或加上矮椅。朝鮮時代連宮廷都沒有另外設置飯廳。所以中宗會在寢殿吃大長今煮的飯。​

擺上餐桌,馬上就能變成用餐空間。​

個人用的小盤桌,剛開始當然是要有一定財力的統治階級,不然一家五口要五張桌子還得了,相對的也有租賃盤桌的行業。​

那種數人相聚、一起享用的餐桌,就已經是「交子桌」概念。一般人在家中也會有折疊的交子桌以備萬用。​

由於席地吃飯,因此比較高的餐具,和略高的木板開始出現。加上古早還要「舉案齊眉」的教條,不要整人太過。​

由於低矮的小桌,需要較長的餐具,影響了筷子和湯匙長度及形狀的變化。

​這樣子就稍微能理解韓劇裡出現各種餐桌的狀況。

​此外例如韓國餐桌上包括不鏽鋼、美耐皿、瓷器、木器,作者整合源自於殖民經驗、韓戰避難經驗、經濟成長移居經驗,推崇便利性和效率,但他很老實地說,實在不太美學。​

至於感覺驚嚇的「傳酒杯」文化,作者考據認為更應該是當時前往明朝清朝回來的學習,由低位者獻酒杯,高位者接下後,會再倒酒給低位者。在世宗時代也記錄的「鄉飲酒禮」,長輩把晚輩聚集教授禮法的儀式之一(通通抓過來校正禮法)。

慢慢演變成為晚輩獻酒長輩;或是主人先獻酒,客人喝完後倒酒作為回禮。

​然後然後就變成一杯傳來傳去?70 年就有醫科教授呼籲「不衛生、不經濟、不合理」,但是在威權主義下,「傳酒杯」還有強化集體意識的概念。傳到現在例如職場應酬敬酒壓力,只能套句我爸的名言說:可憐啊可憐。

​(後兩點或許乍看不懂,「不經濟」這點,意思是說,你會喝下超過需要的酒量,所以不經濟。「不合理」指的是把人灌醉後發酒瘋起爭執,所以這種方式不合理。XDDD)


其中對於1980年代的「即溶咖啡」黃金時期,可能就是台灣「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再忙,也要跟你喝杯咖啡」的時代吧。此時還爭議到咖啡、奶精、糖的黃金比例,以及湯匙應該往同一方向攪拌的議論。

由於我是連聞到即溶咖啡都會頭痛的人,人生真的沒有這幾個字。#即溶咖啡的文化在韓國持續影響到今日,更是我完全不知道的事!WHYWHYWHY(所以要讀書)。​

等到在韓國大小餐廳真的見識到,每間門口多有即溶咖啡機免費引用的時候,我剛好翻開重讀《父親的解放日記》,殯儀館裡竟也有提供即溶咖啡──之前讀這句毫無感覺,現在回頭讀這段的感覺也多了:​

//社長遞給我即溶咖啡,因為一夜沒睡,我迫切需要一杯濃濃的原豆咖啡,但鄉下的殯儀館不可能有煮咖啡的機器,好久沒喝的即溶咖啡甜得讓我不舒服。​

「妹妹,決定好了嗎?要土葬還是火化?」

不用考慮,也不用和母親商量,我立刻回答火化。​

父親沒留多少時間給我,就急急忙忙地走了。生性勤勞的父親,一向走得很快。//

韓國小說看得比韓劇還多,但也真的沒涉獵過韓國文化。經此一役,我知道多少能靠讀書略知天下,以後閱覽書籍戲劇的趣味就會增加了。

2023年10月31日 星期二

沒讀過這本書,真的不能說你「知道」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

原本以為這就又是一本講巴黎「莎士比亞書店」的書。覺得這書店已經被提到泛濫了,變成人們去打卡拍照的景點(年輕的我也是「到此一遊」愛在巴黎日落時那樣,是哪裡能看懂什麼!)。​

但是不料!《愛上莎士比亞書店的理由》真的是一本講「莎士比亞書店」的書。​

作者傑若米原來是加拿大記者,因為寫書得罪黑道,倉皇出境,就到了浪漫巴黎。在眼看著快沒錢的時候,因緣際會知道可以憑自己的寫作能力「住進」莎士比亞書店。

​他恭逢了這位書店老闆書店老闆喬治.惠特曼逐漸形成的傳奇,文人墨客薈萃,自訂具有個性的住宿規定,政府苦惱該如何處理這個「民宿」行業(最後演變成每個住客都要寫一份自傳當作住客資料),一下子熱情一下子冷靜的個性令人難以捉摸(財務上也是),他秉持左派思想讓我想起同期正在讀的《父親的解放日記》。​

最後,為著喬治的逐漸年邁,和莎士比亞書店的未來,傑若米甚至幫他去英國會晤他多年未聯繫的女兒。​

當年喬治是從一位「雪維兒‧畢奇」女士接過這個書店的名稱,在距離不遠處成立現在的莎士比亞書店。​

現在,他的女兒雪維兒‧畢奇.惠特曼,正是目前莎士比亞書店的主持人。喬治.惠特曼於2011年過世。​

沒讀過這本書,只看過書店圖鑑中的幾頁,真的不算認識它。是一本趣味、不高調的認識「莎士比亞書店」的書。可以感受到原文書名〈Time Was Soft There〉。

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

人生一定要認識這種人

有天盯著一疊白白的便條紙覺得沒有生趣。​

我就捧著去找插畫家朋友說,可以幫我畫便條紙的週邊嗎?

他聽懂之後,照例又說:讓我想一想。​

很快的就捧回來了,真的是要五毛給一元的大滿足!

​原本我只是想一個圖案看了開心,沒想到他依照這疊便條紙使用的特性,畫了男生女生的頭髮,因為便條紙一直撕,頭髮就會一直被「剪短」。​

另一面則畫了沙漏,越使用紙條,沙漏的沙就會越少,還寫了 Less is more 人生勉勵句。

藝術家想得真的跟我們不一樣。如果他畫個 101 一直減少樓層,是有點不太吉祥。

​導致現在每次有同事站在我旁邊講話時,很容易目光漸漸停滯說:這是......什麼?

大人都說人生要認識醫師、會計師和律師。

但我覺得人生中能認識藝術家也非常重要。

2023年10月4日 星期三

當家裡有個腐女

到無人的智慧圖書館有個好處,就是地方不大,所以可以一目了然。就遇上了《兒子的男朋友》。​

出乎我意料的是,當這位媽媽面對兒子出櫃的時候,她第一個想到的是:報應。因為她在學生時代超迷BL,還會畫BL露骨漫畫,死黨幫忙印製去賣。她想這都是她身為腐女的報應。​

我想起那個外甥女升高三的暑假。​

我姐姐是個求學時期成績日常的人,所以她沒有經歷過我媽的「教育理念」。她跟我聊到小孩「升高三收心」這件事。

我的經驗也只有自己。就說,我國中高中的時候,妳媽都是跟我約法三章。一、二年級隨便你怎麼玩怎麼參加學校活動,維持前十名就好,但是三年級就通通禁止,然後要拿前三名。

欽此。​

我真的就這樣信了耶。媽媽做到二話不吭、我也做到成績的安排。國中時候這樣成功一次,我媽當然如法炮製高中場,把條件開給我自己想想。姐姐聽著也想了一下。​

接下來她說,在女兒書包中看到「某種」漫畫差點昏倒,氣到不行。小孩解釋她現在高三,沒有在看了,是借給同學剛好還來的。​

吼!幸好我也是有讀一點書的人,一聽秒懂那是BL漫畫,馬上告訴她不用太擔心,雖然18禁,但這不是什麼歪七扭八犯法的事,就是(日本)一種創作類型罷了。​

我可以感覺姐姐在控制嘴角(what the -- )。​

但媽媽的擔心和少女的自我該如何平衡呢。我想想,那,我們相信自己的孩子,所以媽媽相信她能面對這18禁漫畫(收起來準備唸書了)。但它畢竟是列為18禁,我們可無法預測別人父母的看法,所以高三不要出借這些漫畫給同學了喔。​

媽媽同意,小孩也說好。​

後來這一大箱漫畫是整個裝行李箱,拉到我家放一年。XDDDD

幾年後我跟外甥女聊起那部舞台劇「新社員」超好看,她說聽過但是沒看(居然),還眉頭一揚說:我沒想到你會對這部有興趣。​

這故事告訴我們:​

1.)讀書長見識多少有好處的。必要時能調和家庭糾紛。​

2.)「新社員」真的超級好看!!如果它有重演,除非在北藝,不然我一定會再刷。​

2023年10月2日 星期一

人生一定要認識這種人

朋友送來自種的文旦。

那大家都知道文旦袖子要越擺越好吃。​

但我跟這些文旦對看也不夠好玩。所以今年照例搬去找插畫家朋友設法。因為是人家自種的,外貌不見得幼咪咪。我就說,有一顆王二麻子,你不用勉強。​

他就照樣鎮定地說:我想想。​

結果送回來是一個「風獅爺」差點笑壞我。王二麻子的底紋,活生生就變成是在門口坐鎮,歷經滄桑的石雕,還一手持刀一手持印(書?)。我才疏學淺沒辦法拍出環景360,等到蛻皮的時候,會設法完整來個鳥瞰圖看看。



2023年9月25日 星期一

看到半夜兩點,第二天只好請假,就是一種執念之害。

 《執念》讓我看到半夜兩點,第二天早上連鬧鐘都沒發現,只好請假半天。這就是一種執念之害。​

雖說是中國作家加上連續殺人案件,但是​

1)中文作家由於無法以「翻譯」修潤,因此有時讀得卡卡的。本書用詞上毫無違和。​

2)怕屍體的讀者呢,描述都聚集在「報告」裡,那幾頁我就當沒看到XD。(是有點枉費人家作者專業背景)​

3)有的小說(無論哪種類型)會有整段很想跳過的長長描述,它沒有。但也不是白話無腦的清淡。​

由於才剛讀完一本推理小說,那本從中部起開始感到些微冗長難耐(在此隱惡),要不要打開剛到手的《執念》有點猶豫。但想到當時線上試讀對它的好印象,果然一開啟還是很容易進入。​

人情人性鋪陳得順水推舟,關鍵懸念穿插得很適當,不會像費策克讓人心跳累死。正由於有著動人味,在確定兇手之後我一度想要棄守(想說戲唱完了嗎),沒想到柳暗花明又幾關。​

就是這種閱讀感覺讓我最後莫名起了蠢念覺得:來了結它吧!自信的後果就是真的沒起得了床,送假半天+迷濛半天。這就是被爽讀的執念所害。

​ 

*我唯一不能理解的就是書內「」和『』的兩種用法。莫非是說話用「」,想法用『』嗎?反正完全不損閱讀。眼睛腦袋都「」過去。

2023年9月2日 星期六

一本書究竟很貴嗎

 


最近常有朋友問我,那本讓你「不斷翻頁看到肩頸痛」的書是哪本?
聽到後的通常反應是:喔,好厚,好貴。

在宣傳閱讀時,常會聽說跟電影票價比,一本精彩的書無限再刷多少錢,一場電影一次性多少錢。

剛好電子書閱讀可以計算閱讀時數。所以我是這樣來看。

《渺小一生》紙本932頁,定價920元,兩冊售價75折690元。
電子書顯示為48萬字,定價 644元。

我趁書展滿3本75折,這本電子書變成500元。
統計讀了 17 小時,
仔細一想,片長兩小時的電影都看 8 部了,才500元(或用最高價是紙本 920 元)。

沒有說其他娛樂不好(酒錢也是會花的),但買下一本書還是相當划算、並可以不斷找段落自刷的娛樂。


圖。在誠品看到原文紙本書,幸好沒有早知道。 (否則可能沒有志氣打開)

2023年8月31日 星期四

從一則新聞想的事

 

公視報導 〈英國百年書店在 7 月賣出的歷史小說《雙城記》數量是以往的 15 倍。短影音成為行銷利器〉,這則新聞很「好看」。立刻能有幾個觀察點:

❶ 這間1797年創立的老字號書店Hatchards,狄更斯的《雙城記》銷售增加 15 倍。

因為基礎只有1本,所以是一下子賣了 15 本。
(沒有評價,就是指出一道數學)

❷ 作家Cassandra Clare出面表示,這是因為她在 YA 小說中安排主角到這間百年書店買《雙城記》的劇情,所以:「我覺得書店應該讓我分紅。」

我第一個念頭是,會這樣說的作家,書我不用看了。(除非原始引用上她是在開玩笑)

如果她熱愛《雙城記》以及這間老書店,那她不是會很高興可以引領她的讀者閱讀自己喜歡的經典?

如果是把小說文字版面當作一種置入性行銷,那她其他的提及已經令人沒有信心了。

(要跟15本《雙城記》分紅?Seriously?)

❸短影音會影響腦部發育。腦部前額葉皮質,平均要到25歲才會發育完成。

今年在國外跟外甥女一起逛書店時,我詢問她的書訊來源,就是來自於TikTok。她還淡然補了一句:喔,我身邊沒有朋友在看書。

近日我正看到出版周刊 8 月份的報導,從BookScan統計發現,BookTok 對於書籍銷售影響力,從 2020 年起的暴漲,於今年似乎在下滑。這也可能來自於疫情解封後,人們對於閱讀需求的減少。但 BookTok 仍是年輕讀者發掘書訊的來源。

常常我很慶幸自己的青少年期沒有這樣極端的客觀環境(同儕的溝通必備),腦部應該有認真發育。

其次就是,儘管到處讀書,我還是從這本書《有病的其實是我媽,卻要我去諮商》震驚的意識到,前額葉發展的問題。

我們現在看新聞中的若干令人歪頭現象,並不全是所謂「現在年輕人都這樣啦」能囊括,而是真的沒有讓他好好發展腦前額葉,以便產生自我控制、決策、社交等等重要高階功能。他的腦真的還沒有長好!

關於手機對腦的影響,推薦《拯救手機腦》,千萬不要以為自己都很瞭百害,光是「即使手機面朝下,依然會刺激腦部上癮」這個概念,就值回票價。


圖。書店古今圖片來自 Hatchards 官網

2023年8月29日 星期二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求他道歉


朋友傳來一則新聞訊息,說要幫我補習時事動態。

我一看是楊志良在造勢場合上講話:

「為什麼家暴?鬱卒。我沒有辦法去修理蔡英文、沒有辦法去修理陳建仁,因為他們有保鑣,那怎麼辦,就去修理比我更弱的人。」(逐字抄寫來自公視新聞

第一時間我感到很可憐,因為可能腦神經哪裡有受損。

更多人是不把這話放在眼裡,就覺得反正這世道怪人特別多。

晚上跑步之後,我覺得不對。這不對。我們不應該以瘋狗來忽視。

因為他 #把暴力合理化#都是別人害我這樣。而這可能因為選舉成為口語傳播,悄悄生根在支持者的腦中。
我們怎麼可以放縱這種言論,成為溫床幫兇?

因為他被老闆罵,➡️所以他可以回家暴力。
因為我剛被小孩氣死,➡️所以我才把文件丟在下屬的身上。
因為你穿短裙,➡️所以你難免會引人騷擾。

總統府發出聲明希望楊志良道歉,我認為不是因為蔡英文陳建仁被指責,而是代表全國人民要求,他畢竟是名人之姿,要正視聽。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要要求他道歉。沒有「但是」「如果」的道歉。
我們要知道這是錯的,不能放過。



前陣子「老高與小茉」爆出抄襲風波,我沒有逐字檢視所以無從置喙,但是看到某種說法出現:「反正本來就沒人把那當成正確知識」「不看就好了」。

這說法不對。
不能因為他「不是一回事」,所以他的侵權疑慮就可以被忽視掉了。何況他的聲量非常高。



跑步後跟朋友聊到「腦神經受損」這形容。

朋友突然說,你讀了《梅崗城故事》續集《守望者》了嗎?可能也覺得芬奇律師也是後來腦神經受損?

哈波李這本《梅岡城故事》,因為《守望者》更顯傳奇。小說時間序上雖然是續集,但寫作時間是顛倒的。

這些曲折詳細可以在《守望者》的導讀中讀到。(用電子書能點選「試讀」

秉著支持首作出版和顏湘如的翻譯,我在《守望者》一出版就買了。但是知道芬奇律師整個大轉性之後,我始終沒有打開它。還想說如果爸媽還在世,不知道會怎麼個錯愕法。

總之,因為討論到楊志良的腦神經,我終於翻開了《守望者》。

以賽亞書:
「主對我如此說,你去設立守望者,讓他報告他所看見的。」

2023年8月28日 星期一

重啟人生,跑步機上聽有聲書

被67歲的小舅激勵到。他在疫情期間自己看YT跳韓國鄭多蓮,爆汗大瘦。現在說每天滑步70分鐘,「鄰居都說我變帥了。」
這種話他也說得出來,於是我的人生終於從關門放狗被綁架的「課程」、第一次踏上了自在來去的跑步機。
因為電影看太多,我總是覺得上去後很可能倒退跌下來。那天剛好沒什麼人,我就把各種機器都玩了一遍。
但我實在受不了這個螢幕,不就跟緊盯手機電視一樣嗎。這一小時還得了。
10 分鐘之後,血液打通了我的腦門,我把毛巾一披立刻施展魔法關鏡頭 ~
我準備的是聽有聲書。這本《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戒嚴台灣小說家群像》,是由作者朱宥勳本人自己主讀。
之前就聽說這本有聲書的品質非常好,所以也是我第一本下單的有聲書(比紙本書還貴)。
真的是名不虛傳。除了內容動人,描述還常讓我會心笑出來,作者朗讀自己的作品應該是更順,偶爾讓我想起少時被訓練參加演講比賽練抑揚頓挫。他的口齒清晰度也剛剛好,不具侵略性,聽來就像作家開現場講座一般。
不打擾的短短配樂,好像專題報導進出場,還有恰到好處的廣播劇呈現(就是會換個仿老人聲音自白,大概書上就是換字體吧),尤其試圖調整耳聽與目視的差距 ── 這容我說明一下。
例如講到「翅膜」。他會說,翅膀的翅,保鮮膜的膜。
因為我們當然聽不懂「翅膜」。而紙本書可以看出「翅膜」兩字。所以在轉換有聲書的時候,他特別的描述,因為不太可能在紙本書上還這樣寫:「翅膀的翅,保鮮膜的膜」。
這是我觀察的,我還沒有找到紙本書比對。如果比對成立,那真的是要再給這本書的細心按 5 個讚。
就此開啟了我另一種運動與閱讀人生。祖上有德,小舅太讚。

(但是他下一句是跟我說他家有2016的XX紅酒😅


 

2023年8月22日 星期二

艾迪弗林看下去:作家需要錢,替自己買到寫作所需要的時間。


 幾經猶豫還是買下《圈套》紙本書。不是猶豫要不要買,是猶豫要買紙本還是電子。考量日後可以借人,最後還能捐出去,邊際效益太好。所以還是去書店走了一趟。


400頁紙本書製作得相當舒服,字級字體適中,放桌上可平攤,坐在床上手捧也還柔軟。加上艾迪弗林這位金盆洗手律師角色的功力,第五集《圈套》依舊過癮,一個週末就跑了大半本,再來個週一夜晚,給它床頭結案。

雖然知道艾迪弗林都能夠從險境中脫困,但是更恐怖的是,看著他不知道自己身陷險境中。

這個系列真的是我近年來新跟(好像也是唯一新跟)的作品。

《圈套》的後記,作者說自己 8 年來全職律師兼寫作,累到撐不下去,現在成為專職作家。



我想你真是瘋了,《罪行》的律師馮席拉赫在《可侵犯的尊嚴》中就有專篇在講「寫作」,篇名是:〈因為我們不這樣做不行〉。這篇很好看,有轉載的網址列在下面。

他寫第二本書的時候,決定在生涯 18 年內第一次休假一個月專心寫作。

第三本書的宣傳期,他昏倒了。

這篇文章他要說的是,為什麼作家就是專職寫作,把銷售和其他事務交給專業。也因此問讀者,「倘若你們想從『網路交換平台』下載一本書的話」,請再想一想。

作家需要錢,替自己買到寫作所需要的時間。

所以這麼過癮的書我們就給它買下去!


🚻WC 看看會說故事就不需要狗血淋頭。艾迪弗林律師系列〉文章
1

2023年8月4日 星期五

我的消費意識:有關抵制以色列產品

很喜歡喝氣泡水。年輕時剛開始去歐洲自助旅行,特地去查「sparkling water」怎麼說,很重要。
後來市面上有了氣泡水機,我也買了。許多年前那時候是搭配小支鋼瓶,一支二氧化碳小鋼瓶可以打出一大瓶水。小鋼瓶一盒12支。
我不記得當時怎麼教回收,覺得實在怪怪的。後來就漸漸沒用棄置。
去年在朋友家看見新型氣泡水機,是一個大鋼瓶不斷地打,然後去換充氣鋼瓶。
今年熱到不行,我在電器店受到「氣泡水機」陳列的吸引,畢竟超市一買就是一個塑膠瓶,真的很痛苦。
原意是想找一個換鋼瓶方便的品牌。
看到許多品牌的機體是「中國製」,鋼瓶是「台灣製」。
而避開非中國製機體的一個牌子,是以色列廠牌。
想了一下還是不能接受。許久前我就這樣決定,只要以色列持續對加薩走廊人民如此的蠻橫不人道,我實在無法支持他的經濟,不管以色列人有多聰明。
這跟猶太人受到傷害的歷史是兩回事。(但其實他正是「己所欲,施於人」)
今年還是竟然又讓態度強硬、並身陷貪汙官司的納坦雅胡,重回執政。
真的很怒。
在以色列作家艾加凱磊《我絕非虛構的美好七年》中,推薦人香港導演彭浩翔說了自己跟凱磊聊天的一段。
因為凱磊公開表達不滿政府,連帶讓他兒子在學校受到同學的責難。凱磊為了跟兒子解釋加薩走廊巴勒斯坦人的困境,他在房間和客廳擺了一張椅子,兒子要路過的時候都要先經過他的允許。讓孩子實際感受看看。
剛看到BBC earth賽門李維地中海之行。他先在以色列參觀了海水淨化為淨水的技術,然後前往加薩走廊,立刻進入有如地獄的關卡和生活。
由於以色列限制水泥建材類物品數量進入,李維造訪了一處自製「GreenCake 綠糕」磚頭的地方,是一位工程系女學生Majd研發,她用燃燒木頭及煤炭時留下的灰燼製造。更輕,更便宜,更環保。
以伊斯蘭社會女性加上不斷找材料嘗試的過程,可以想見她經歷的困難。
她在鏡頭前說,自己原本可以出國深造,後來一想,她出國就是為了幫助自己的同胞,那她為什麼不現在就開始幫助同胞呢?
不過,綠糕的製作還要跟時間賽跑。他們被控制一天只有數小時電力。訪問中聊到,喔現在電力還有6分鐘。
我實在忍不住喊,你們快點快點啊不要再聊天了!XDDD
跳一下。
就在困擾時,我突然發現原來無印良品有出版氣泡式礦泉水,鋁罐裝。
它的氣泡水為Made in Taiwan,保險起見我還是去「101+垃圾 回收大百科」查詢,鋁罐的回收價值「高」,比起台灣品牌玻璃罐裝氣泡水,輕而安全(對回收人員來說),又很好清潔回收。
產地台灣,減少了食物哩程。
我剛好就有鄰近店面方便可買,減少了運送包裝哩程。
儘管數學算起來會比市售塑膠1.5公升塑膠瓶礦泉水來得貴一點,但還在我能負擔的範圍。(不能負擔就少喝呀)
此題有解了呢!
▪▫▪▫▪
(圖):自製氣泡飲料。小熊維尼頭部造型冰塊,自榨檸檬原汁去做。底下還有一大顆不鏽鋼冰塊,保冰但不會稀釋。而這一定要用玻璃杯裝才過癮了,謝謝朋友送的玻璃杯。
《我絕非虛構的美好七年》,是艾加凱磊作品中唯一一本非小說,但是我最愛最愛的一本作品。已經絕版。請洽圖書館。推薦序還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從碉堡裡探頭出來說兩句.彭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