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0日 星期三

形同跑進《龍紋身的女孩》的小說世界:《叛國英雄》

 


讀完《叛國英雄》已經是清晨2:30,我的心臟怦怦跳,但是知道體力到極限,沾枕後還花了點時間調和身心靈。熬夜後第二天早上起床跟宿醉一樣發呆。突然想到安琪拉之前送的面膜,乾脆敷了保養啊!
之前是看到有網友說一句,「好好看」。我就想也要來看有多好看。下載電子書試讀本之後覺得很可以!!讀到一半覺得更是符合「動者恆動」停不下來。於是到了最後一部分……間諜脫逃過程當然要一次跑完!
舉個例子,在「試讀」就可以看到蘇聯特務進入當事人家中放置各種竊聽行頭。尤其對於衣櫥內的衣服和鞋子噴灑不致命的放射塵,未來只要監測就能知道你到過什麼地方,甚至見過什麼目標中的人(會被沾染到)。這根本就是寓言故事--為了辨識誰說謊,就在馬尾巴上面塗油並聲稱馬能夠辨識說謊者,最後,就查出手上沒有油(不敢摸)的那位真兇--的變形高級作法啊!
(讀了全書,就會看到後來如何對應這招的方式。例如每個英國軍情六處的人都要設法藏一雙未被污染的「防狗鞋」。)
這本真人真事書籍不僅描寫了間諜工作,反間工作,從道具行頭到跟蹤與信號,彼此的猜忌與信賴;並覺得作者功不可沒,要將複雜的心思恰如其分、不拖節奏的表現,給我們龐大支架又不能太迷茫的概念,事實的離奇,加上他的筆法,讓我們可以在讀人文社學的時候,形同跑進《龍紋身的女孩》史迪格拉森的小說世界。就像是披著羊皮的狼,愛讀小說的人快來披這本羊皮吧。
雖說是真人真事,但也很不想破梗暴雷,希望大家都能跟我一樣第一手過癮,像張白紙的讀來充滿驚喜。
但我接著找了毛姆的小說阿興登Ashanden,以及打開高中時期常聽的《芬蘭頌》。等你讀過就懂~~

*在此時一窺蘇聯KGB
《叛國英雄.雙面諜O.A.G.》比爾蓋茲2020選書
紙本書稍微重了一點 https://bit.ly/3tN8hwj 
蓋茲2019年推薦《莫斯科紳士》,真的是小說。口碑讚不完,我連有聲書都買了。
*想起另一本也是看得目瞪口呆的真人真事
《閃電崩盤》
對於特別想了解專業的人可能或有不足,但是對於愛看故事/小說的人,只要把一些專有名詞飄去,隨時就當電影原著看!
以上三本都是文字書
電子書也很ok

從威爾史密斯看童年逆境


 

奧斯卡掌人事件,除了從威爾史密斯童年逆境看《深井效應》之外。

兒時必須面對的無力,很可能讓自己在成長期間覺得應該肩負責任,應該要讓誰滿意讓誰快樂。這時大概會出現所謂「冒牌者症候群」,小孩硬是承擔起大人的責任。
新聞討論間可能會出現義憤/反暴力選邊站。我們也可以思想(或者當你要帶著孩子或和家人討論新聞),肢體暴力,言語霸凌。
弱勢者難以言語的處境。

想推薦這部「我的口吃很美麗」,公視+免費播映到4/1。誠心跪求把握。我看得屏息凝神。深深覺得這太適合給所有被霸凌和霸凌的孩子=所有的人看。
於是也想到才讀馬修.李卡德討論的「同情」與「慈悲」《人生關鍵字:僧侶、醫師與哲學家的智慧探索》)

用手指著別人都很容易,於是我想,如果我是威爾史密斯,我可以怎麼做呢?
演藝人員就需要勉強笑容嗎?
我可以幽默且誠心地親吻妻子那顆美麗的光頭致意嗎?
我會在致詞時說自己差點「因愛瘋狂」來將奧斯卡一軍嗎?(萬一沒得獎也可以要找時機發言回馬槍)
如果真的很生氣,我會選擇當場離席五分鐘嗎?(再怎麼沒禮貌也比上台打人好)
然後,當我是那個被打的人。在不同的場合,我會如何不同的反應呢?
手指自己試想下去,很容易發現每個人活得都不容易。而這就是人生。
畢竟,在人生的高點(或業績的低點),魔鬼都會找上你。

2022年3月9日 星期三

學習直視不安,不要移開視線



這種時刻我總會想起非常喜歡的一本書《看出關鍵》,作者是以觀賞藝術角度來訓練「觀察」,對國防、警察、醫生各方面的人提升感知與溝通能力。由於說明上都是藝術品,讀來非常過癮。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九章,訓練自己直視不安。對於看似不美好的畫面(肥肉橫生的裸體畫,戰爭繪畫的刺殺掠奪),我們是不用產生好感,但是不能逃避。不能讓自己的不適感凌駕於觀察的需要上。這可以鍛鍊應付棘手問題的溝通能力。
訓練觀察對象也不限於藝術品,舉目可及皆是。
《看出關鍵》我搖肩膀推薦好幾年,真的非常喜歡。目前已經絕版,只能找圖書館。這個「直視不安」概念始終很勉勵我。
另外想起的是「同理心」和「慈悲心」。記得以前朋友間討論這到底有什麼不同,大家好像都用印象來講得七葷八素。
日前去看電影紀錄片「達賴喇嘛:科學大哉問」,很有趣的一段是馬修李卡德參與大腦實驗。馬修李卡德就是《僧侶與哲學家》父子對談中,那位讀科學卻跑去當僧侶的兒子。
馬修和主持實驗的科學家都接受紀錄片訪談。他們是在一個無意的狀況發現(就是當時沒說清楚要馬修幹嘛),當馬修冥想「慈悲」的時候,大腦的正面區域會發亮,但是他人「同理苦楚」時會有反應的大腦區域,馬修沒有。
當科學家問馬修你幹嘛想慈悲,我不是要你同理嗎,馬修直覺反應說:why?
等他做完「同理」的冥想後,大腦的感受苦楚區的確出現反應了。事後馬修形容自己感到筋疲力竭。
(回頭再看這段研究在各種書籍中不斷被提及。不過紀錄片呈現得真是秒懂。或者參考《哲蚌寺對話錄》寫得也還完整。)
也就是說,當同理他人的痛苦,痛其所痛,未妥善消化時,反正會把自己往下拉。因此例如照護者或是社工、軍警等等人員,照護創傷者特別要注意自己的照管,也就是近年來所謂的《創傷照管》
慈悲可以說是基於同理延伸,但從科學研究看來甚至不用經過同理,直接地想要「利他」,是溫暖積極。
最近有那麼多轉不開的畫面時,剛好可以訓練自己的大腦。
.
.
厚度和內容是都有點重,但「哲蚌寺對話」這會議是個關鍵。
可以偷吃步找馬修談「同情」「利他行為」「無條件的仁慈」等等單元。每個單元都也都會建議還可以找那些關鍵字來搭配閱讀。
馬修對於培養「利他」有四項建議,其中一個就是:不要責怪自己無法做到能力以外的事情,要責怪自己在可以反應時,卻選擇移開視線
就呼應著利用《看出關鍵》訓練呢。


 

2022年3月8日 星期二

因為都是愛,我們倖存得挺好。《倖存之家》

 



第一本讀安.派契特是多年前的《美聲俘虜》(BEL CANTO)。當時並不知道這號作家的威名,印象就是出乎意料的好看(文章埋在樂多部落格的某處)。
《美聲俘虜》改編自1996年祕魯日本大使館人質綁架案件,而我後來曾經有個機會搭車途經了大使館。這本書已經絕版,得去圖書館找。
《倖存之家》明明就是一對相依為命的姊弟,讀得像懸疑小說。那兩天我帶前帶後,在WC看得握緊書頁眉頭一皺,想說案情還真不單純。
可能是書名的關係,直覺這對姊弟就像是家庭中的倖存者,多年前我寫過一篇名為「在夾縫中生存的孩子」--指的是在「一切困惑好像都是因為愛」的單親家庭中的我自己,和我的姊姊們。(又得去翻樂多檔案)
因為都是愛,我們倖存得挺好。
一如《倖存之家》,其實暖暖的。
🚾《倖存之家》
紙本書做得很美。我後來才發現書衣脫掉後的內封,還有漂亮的扉頁。
放在我媽媽讀書的椅子上拍照。


2022年3月3日 星期四

小說裡的圖書館(圖書館是不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地點呢?)


那天看到一個提問,小說/電影裡有圖書館或圖書館員的場景。

我想這個如果要回答《查令十字路84號》就太氾濫了點,既然沾邊也可以,突然想翻查手上最近的小說是不是真的也有講到。圖書館是不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地點呢
當時心中沸騰的小說就是《高度狂熱》,幸好是紙電雙收,可以立刻「搜尋」。
閱讀器一挑出「圖書館」的片段我立刻能想起來!掉入高度狂熱的兔子洞。(第24節)
空難報導的主編悠木,從報社開車出來,要追上正前往縣立圖書館的一位山友。
山友叫做末次,是前來探視悠木的同事、也是成為植物人狀態的安西。悠木這才知道是13年前的一場攀岩事故,造成安西同行者的過世,安西也從此消失在登山界。
悠木要怎麼去圖書館找一個未曾謀面的人呢?
同事跟他說:「這個人的鞋子很小。像小學生的鞋子。」
嗯,就像是腳趾凍傷截肢了。
橫山秀夫描繪著悠木在圖書館看到一個「走路方式很特殊」的男人。
馬上勾起了我們常常看新聞或紀錄片,真的很難理解登山者冒險爬到截肢的心理狀態。
停下來的細想等於是放大再刷這段情節,發生在圖書館的場景其實很重要。
它不僅帶出了安西的往事,也對那句「爬山,是為了下山」進階討論。末次之所以進去圖書館,是想看圖書館所收藏的當地史料,對那位死去山友的追悼集。
追悼集是一本線裝書。這裡還有故事,線裝的那條線,就是出事那一天,死者與安西結組用的繩索。
*
圖書館不僅是我們搶預約書的地方而已,也不是因為疫情關閉還有電子書能借就代表取代。
我聽見小學生在櫃檯跟館員討論,他要做的作業,要怎麼找書來參考呢。我想起《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書中,一位瀕臨產後憂鬱的年輕媽媽,在圖書館得到救贖。也難忘珍奈溫特森在自傳《正常就好,何必快樂》,那段去圖書館照著A-Z的順序閱讀的生活,讓我瞠目結舌。
還有那部「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紀錄片。
「圖書館」在橫山秀夫的《高度狂熱》裡,刷出如此穩重存在。
在地的報紙。在地的圖書館。

#接下來我都要好奇作品裡的圖書館
#查令十字路84號是書店我腦補成圖書館😂
《高度狂熱》本書真的無法「過年」,2/1初一拜年的車程上就開始看,年還沒過兩天就看完了還什麼馬拉松。精采度讓人實在對於年假後來的選書都很懊惱,就是那種「覺得接下來的10本書都買錯了
扉頁作成舊報紙底圖,呼應著小說。覺得收親簽版很值得。
《正常就好,何必快樂》,私心覺得這本比《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更更好看!搖肩膀要看!溫特森的人生,讓她受邀改寫莎士比亞戲劇時挑選了《冬天的故事》,她說這個關於棄嬰的故事一直是她的「護身符」。讀著溫特森的人生,再讀著她改寫的《時間的空隙》,特別揪心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