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避疫期間學到的事:塑膠套不適合存放口罩

 


最近國際疫情新聞不平靜,從台灣發生本土確診案例起,當晚我除了有意識的迴避媒體,更決定為自己導入正面訊息。也就是說,資訊有更新就好,但若我覺得又被冗言「恐.怖」了一次,不管是來自媒體還是路人,我就得讓自己獲得一個避疫新知。來不及讀資料的話,翻翻自己整理過的文章也行。

今天就整理一下「口罩」。

台灣興起各式塑膠口罩套以及振興券的塑膠卡套,整個可怕的本末倒置,我們一邊說著環保或保護綠蠵龜,一邊輕易發想出更多的塑膠用品。

後來我超得意想出使用「護照套」這一招。除了帶乾淨口罩預防急用外,如果是使用過的口罩,每天回家後丟棄口罩,我還會用酒精擦拭內裡,靜置一夜。

但這畢竟還是在台灣疫情趨緩的時候,我走在寬闊大道上真的不會戴口罩。難免我會想,今天出入交通工具,口罩脫脫戴戴放放,等到真的警報的時候,可以如何或需要更謹慎嗎。

有天我逛到了瑞士的防疫網站,點入口罩篇

講得真有夠多,在不同場所該如何戴口罩(戶外/室內/公共運輸/辦公室怎麼戴?#重點在茶水間!那麼在學校呢),如何正確穿戴口罩,不同材質或標準的口罩的效力。

而其中一題叫做:如果你真的需要重複使用口罩,該怎麼保存。

瑞士聯邦公共衛生局建議──

........................

如果你等一下還需要這套口罩,請注意手部清潔及口罩存放。但如果你已經具有呼吸道疾病症狀,你就不應該再重複使用,應該予以丟棄。

可以的話,請將你稍後要重複使用的口罩懸掛起來,不要接觸到任何物體。

次之,就是準備一個紙袋或信封袋裝好,這樣口罩就不會碰觸到你袋中的任何物件,這可以預防病毒傳遞。

#重點來了】塑膠包裝並不適合口罩的存放,因為無法透出水氣,口罩在塑膠套內無法乾燥。相較之下,病毒存在於塑膠套內的時間會長過於在紙套內。

........................

燈!燈!燈!我還真忽略了。

之前使用長型信封袋,我總是納悶要怎麼記得內外面。

最近,我決定採取半套信封袋或是餐巾紙,這樣可以確保我記得口罩的內外。

這就是今天想要分享的。

前兩天在查洗手這件事的時候,讀到一句科學家的感嘆建議:

「當你站在一條道路繁忙的交通要道,卻還花時間擔心流星落下?把注意力專注在更大的危險吧。」

確定我們的心力放在哪裡。

祝我們除舊佈新。

2020年12月29日 星期二

 


這本書是有魔力的。白天它會變成一本太讚了的小說,晚上會變成一本魑魅魍魎。



當時看《偵探冰室》又出新書,覺得應該要來讀。但我漏了書名裡面有個「靈」,其實叫《偵探冰室.靈》。又或者是我以為我長大了可以看恐怖小說了。

首先翻到陳浩基寫的那篇。故事設定得非常促咪。在某個時代起,愈來愈多人能夠看到鬼魂,這造成什麼現象呢?例如,自殺的人少了--因此發現死了也無法解決問題;他殺的人少了--因為鬼魂能夠輕易對活人揪出真兇,還能當證人的那種。

同理類推,大家都有陰陽眼的時候,也就勢必有少數的人看不到鬼魂,這就叫「陰陽盲」。

故事的主角就是一位陰陽盲男同學。所以什麼他都看不到,對於人們一窩蜂前往死亡現場看八卦,他也毫無興趣。

他看不到並不代表鬼沒有辦法!!就有那麼一個鬼,商請一位陰陽眼,請他翻譯給這位陰陽盲。這下子還是等於讓我「看」到了屍體。

我就是那種已經不看神經病懸案小說,膽量只留給費策克,問題都不在小說閱讀過程,在於慢半拍的夢有所思。

所以,整篇故事還沒看完,我當晚就做惡夢了。偏偏那晚又必須起來上WC。我實在是百般不願意出房門,百般不想睜開眼,無疑就是「房間裡沒大象」思考漏洞。只好乾脆告訴自己:我是陰陽盲我就是陰陽盲。



看完陳浩基〈陰陽盲〉後,我就決定去圖書館還這本書了。

BUT就在去圖書館的路上,我吃了一碗麵,閒閒翻開了一個故事〈那陣揚起黃色斗篷的陰風〉,然後覺得有點不釋手。我又猜是我長大了可以看靈異小說了。

事則不然。雖然沒有在床頭看,但是我回家獨自在WC上看還是快速翻完後把書一丟。這招不行。

所以第二天我又帶著它去圖書館了。

BUT就在去圖書館的路上,我又吃了一碗麵,有意識的翻開了一個故事〈萬米高空亡者分身事件〉,想說,說不定我在這麼有陽氣的地方會有另一重眼光。

結果這故事不但沒有真的鬼,還ㄊㄇ的還真是好看!



所以我又把書帶回家了,而且我決定,應該就是要離開家在外地才能讀這本書。繼續測試,就是那個傳出本土案例的日子,我猜所有新聞無不鋪天蓋地充滿恐與怖,那就特地出門用餐迴避一切,生魚片飯搭配了〈禮義邨的黑貓〉,好好吃也好好看!

因此最近光天化日,我帶著《偵探冰室.靈》去買咖啡豆順便喝咖啡,燈光優質,鄰桌相隔愛的(社交)距離,就把〈幽靈耳語〉+〈女兒之死(外傳)〉過癮得讀完結案。

結論,《偵探冰室.靈》真的好好看。請大家趕快去讀。字體大小和版面都很好,閱讀順暢,同時學習香港文化非常過癮。

這本書是有魔力的。

(它416頁我還帶著走來走去!)

2020年12月24日 星期四

聖誕節的美麗故事。(每年都要講一次)

 


每年的這個時候,我都會翻箱倒櫃來回想這個發生在聖誕節前夕的美麗故事。

今年,我的姊姊經歷了驚濤駭浪,但讓她身邊的人都各有身心靈的收穫。很高興我今年依然收到她強迫中獎的聖誕禮物,而且更高級,本尊親送。她就是那個聖誕老人。

以這個故事祝福大家 平安喜樂。
..................................................

朋友來電時禮貌的先問:在忙嗎。

我說:我在寫聖誕卡給我小一的外甥,必須思考何時使用國字、何時使用注音,這樣算不算忙?

朋友只說:啊,現在還有人在寫卡片啊。

呵呵呵,我有個很精采的聖誕卡的故事。

那年冬天,如常應景的,所有報紙都有聖誕老人的報導。我突然覺得──我想寫信給聖誕老人。

是的,我想寫信給耶誕老人。我很認真的用英文寫了卡片,照著報導上的芬蘭地址寫去。卡片上的願望,也只有簡單的101個:「請聖誕老人從那遙遠的白色國度寄一張聖誕卡給我好嗎?」

(因為我想他要照顧太多等得眼巴巴的小朋友了,所以我的願望很簡單就好。)  

我是長大了,但是我從來沒有一張聖誕老人寄給我的卡片啊。是不是!(左手背拍右手心)這個願望與舉動當然只有密封在心裡。
 
冷風吹啊吹,吹的我幾乎忘了這件事。然而,就在聖誕節前,我赫然接到一張從芬蘭寄來的pooh卡片!!!上面寫著:

「祝 聖誕快樂
聖誕老人中文秘書  代筆」  

我忍不住大叫了起來,並且告訴一旁困惑的友人來龍去脈。 

朋友第一句先說:啊?妳真的寫信給聖誕老人喔?  

這、當、然、不、是、重、點、嘛。重點是,我真的收到聖誕老人的卡片,我的願望實現了!  

而且很厲害喔,還是用中文呢,中文的信封、中文的內容,聖誕老人真是太體貼了,注意到我從台灣來。  

至於為什麼可以挑中我最喜歡的winnie the pooh呢……畢竟是世界性的寵物嘛,這何其巧合我又何其幸福啊!  

只是有一點奇怪,這個中文還真的有點像我姊姊的手跡。難道是她搞的鬼?可是,上面有芬蘭的郵票,和芬蘭的郵戳啊,她好像沒有那麼神通廣大到可以有朋友從芬蘭寄來吧。

我的心臟興奮得砰砰跳,也一再的想柯南出可能的情節。這個時候,姊姊剛好來電。

「姊、姊、我跟妳說一件事,聖誕老人寫卡片給我耶!」 

「真的啊?!咦他為什麼寄給妳?」 

「我有寫信去請他寄給我啊!」 

「什麼啊,妳這年紀了還真認為可以寫信給聖誕老人啊!」

又是這個問題,這、不、是、重、點。

「可是那是報紙的報導啊,看起來很權威正宗的樣子。」 

「有這回事啊。那我也希望他寄給我女兒。然後呢,他寫什麼?」

「他很厲害還用中文耶,不過這個字跡有點像妳,但是我想妳沒有那麼聰明才對啊。」 

「我怎麼可能從國外寄哩。哇原來聖誕老人還有中文秘書啊。」 呱啦呱啦呱啦,我很手舞足蹈的告訴她來龍去脈。  

一刻鐘之後,就當我已經努力要平靜自己的情緒時,我姊姊的超級大死黨來電了: 「ㄟ聽說聖誕老人寄卡片給妳喔?」 

「對啊對啊!」我又變成興奮不已的狀態。 

「好棒喔,我想我可以跟妳要那個地址嗎,我想這樣明年我就也可以請他寄給我女兒啊、我外甥啊的。」  

好啊好啊,小朋友一定很喜歡!我馬上很義氣的找出地址說要抄給她,一邊繼續說著我對於字跡的困惑和推理,以及報上說有關那個芬蘭的郵局啊……  

這時,電話中那頭突然傳來狂笑,和一句讓我很丈二金剛的話:「我實在是忍不住了。那是妳姊姊寄給妳的。」  

啥?  

原來這是百貨公司的活動,買卡片、預付郵資,百貨公司就集體寄到芬蘭去,再從芬蘭整包寄回來給收信人。我姊姊就當下選了一張pooh的卡片去寫字、付錢,開始了她漫長等待的計畫實現。

但是她根本不知道這個收信人──我,真的寫了封信給聖誕老人,就是只要求一張卡片。因此她們知道這段情節之後,早就狂笑到不行了。(我姊姊竟然還要很鎮定的聽我眉飛色舞)  

雖然我覺得她們實在應該讓我多樂個幾天,太早戳破我的幻夢。但是我一點也不覺得遺憾,因為這故事是多麼的精采完美啊。  

我深信有聖誕老人。而且就在那一天,天使就環繞在身邊。

2020年12月20日 星期日

避疫期間學到的事:#避疫實聯制二三事 3 唐鳳說法與現況

 


公視主題之夜12/19播出「老大哥永遠看著你」法國紀錄片,對於個資隱私可以被「合法」侵犯的什麼地步,可以快速一睹。這集對我最有收穫的,就是呱吉和唐鳳的對談的其中的那一段,出現於18:03處:

「開始不叫實聯制,是實名制。就是你進出一些場所,因為防疫的需求,所以要確保說,醫療人員能夠聯絡到你。當時就是因為實名制這三個字可能大家常常聽到,在這個疫調過程裡面,就會希望訪客,不只是留下email或手機,這種聯絡得到你的東西,而是他們要把名字寫上去。那這個 其實不是必要的。因為如果發生什麼群聚感染,只要聯絡得到你就好,你的名字叫什麼,事實上跟疫調沒有關聯的。」

我在電視機前面整個跳起來說:現在哪是這樣?!

(大吃一驚。只能想兩位來賓跟在場觀眾都沒有出入以實聯要求的場所所以不知民間?!)

之前我曾經牛角尖過這件事,實名制的根據,實聯制的執行。(附餘文末)

由於不悅很久,好不容易有一份〈實聯制措施指引〉隨身攜帶,以便必要時跟關卡解釋「最小侵害原則」。但是在各地,我還是:圖書館掃圖書證條碼(等於身分證字號),看電影、看展覽要手寫留姓名+手機,連去個法鼓山踏青也要填。

如果我不填(姓名),主辦單位勢必覺得我是奧客或是聲稱國家規定。我更不可能帶著唐鳳的影片當依據抗議--畢竟,如果政府明定的法規要淪落到由一個人來解釋才能正解,就太悲涼了。

上述那些紙本登記更是大辣辣的全多列表公開,如果照唐鳳於訪談中說,振興券為了遮蔽序號被追蹤個人消費,多了設計信封袋,那這筆預算也白花了,因為現在實聯制的執行可是讓更多最基本個資跑來跑去。各場所執行者並沒有個資保護概念,純粹就是為了跟政府及大眾表示「為了你的安全(或罰金),我有做」,那我們又如何能相信所謂個資保存28天銷毀這種手續?

(把造冊拍個照就能拿到無數有效電話和當日確實行為,但是這由於個資到處竄,很難證明單一洩漏處,因此所謂場地負責人責任並不會那麼緊張。)

從現在來看,實聯制就是執行得參差不齊沒啥意義。鐵定無社交距離的跨年晚會無法進行實聯制,也無法懲罰不戴口罩。但我在某些場合不但要出具個資,還要在空曠處被要求口罩。

大家是否還記得四月春假時報復性旅遊出現11個風景區爆滿,許多人收到「細胞簡訊」?嗯,為什麼他們收得到?難道進風景區時有填實名制嗎?

換言之,老大哥本來就在看著你,只是他要不要在緊急時刻出手。

此時的避疫根本不是只在意「有沒有戴口罩」「有沒有填表格」,那是一種保護的建議。更重要的是自己具有判斷避疫方式的能力。戴了口罩但還是拉下來搓搓鼻子,有比我獨坐在公園沒戴口罩好嗎?

政府與大家已經讓台灣打下了這麼好的基礎,我們還是要自我期許。如果只注意這樣的規定,反而只流於做表面功夫,還可能失去了隱私和判斷力。接著只會忙著要求政府要買到疫苗 @_@,認為僅此一途救贖。所以,我還是三不五時在挖各國的避疫資訊增廣見聞。:) 

🚻WC看看關於實聯制之二三事:

.以實名實聯之被侵犯 http://bit.ly/3atzM52

.掃條碼會掃出什麼 http://bit.ly/3h1Dowj)

🚻WC看看關於避疫復原的理解

.秋冬防疫想一想 http://bit.ly/3h5Z3Uc

.游泳與口罩想一想 http://bit.ly/34vBU8l

🚻《偵探冰室.靈》的「萬米高空亡者分身事件」,恰是運用了海關的人臉辨識與指紋辨識系統為因素。

2020年12月5日 星期六

避疫期間學到的事:游泳怎麼避疫?(家庭單位與通風)

 


運動中心貼出12/1起除運動之外的時間都要戴口罩的規定。可以想見依循規定不得不。其實我也正好想這樣做,免得躲不過白目的人。

最早聽到KTV戴口罩的時候,我們不去KTV的人還爆笑出來;但等到跟自己相關--例如圖書館、運動場所,才會認真想想。剛好近日看到一個疑似冤獄的案件新聞,不禁感覺這就是人性吧,跟自己無關的權利限制或受侵害都不易在乎。所以我們不關心全面核酸檢測3日報告、不關心禁止印尼移工進入的影響狀況,直到我們自己碰上被影響力的需求。(關心並不代表反對抗疫喔)

秋冬防疫指引一出,瞄到新聞討論泳池戴口罩,七嘴八舌很吵。

從國外報導研究看過,新冠不會透過游泳傳染,泳客要擔心的可能是其他問題吧(例如氯)。

但是,「離開水池時需要戴上口罩」,有沒有那麼奇怪呢?

我找出美國在居家禁令之後,五月曾經稍微開放部分場所(包括恢復圖書館借還書,以「得來速」方式遞交),其中就有游泳池開放,但僅限制於社區游泳池,當時公共游泳池尚未開放。



從這份文件,看看能學到什麼保護自己。
如果你覺得太長太懶,可以從虛線底下先讀。

注意事項分成幾大類。

第一是員工的保護。

例如,能夠居家遠距工作的就在家工作。65歲以上有慢性病症狀的員工,盡可能分配為在家工作。

以下轟不啷噹有一頁A4。包括何時隔離14天,攜帶口罩或面罩的方式和時間--獨自一人在辦公間或隔間高於站立身高時,可以不戴。不准在工作區飲食,以便確認時時戴口罩。雇主要在指定場所提供乾洗手劑,給予足夠的休息時間去洗手等等。

第二部分,就是所謂的社交距離。也是一頁A4,大致如下。

對於整間泳池容納的估計,一則是可容納人數須下降為50%,或是,當泳客非屬於同一同居家庭時,都可以保持6呎以上。哪個數字低就依照哪個。公告需列出數字;要通知社區用戶;最好能夠預約。

SPA和按摩浴池應該關閉。或是限制人數使用--每次一人或一組同住家庭。
滑水道等遊樂設施必須關閉。
建議指定專人負責監督確保社交距離。
改變設施空間配置,確認站/坐都能維持社交距離。(大概就像台灣許多圖書館把椅子撤除)
無論是否在泳池內外,需提供明顯可見的隔離方式讓泳客維持社交距離--例如行走道上以膠布標示。
不准非住戶(外來客人)使用。
無論在泳池內外,都禁止派對或聚集。

第三部分,是關於感染的控制。

除非游泳、飲食外,兩歲以上均須全程攜帶口罩。除非個人有醫囑建議不能帶口罩。

進入泳區建物前必須確認無咳嗽、呼吸急促、發燒等等(各位都會背了)的症狀,可以採取線上先確認或是入口時確認。
未啟用的設施,其清洗時程及方式。包括並不限於飲水機、裝飾性噴泉、熱水池等。

對於共用設施,每次使用後均需清潔。以下幾處必須時常清潔:
扶手,滑梯。
休息室的桌椅。
廁所、洗手區、尿布更換區、淋浴間的門把及表面。
廁所。
常用設施等等。

清潔資源必須提供足夠,例如肥皂、乾洗手劑、60%以上酒精,擦手紙巾、垃圾桶。
未移開的家具,那些桌椅必須在使用後立刻清潔。建議住戶泳客最好攜帶個人及常用物品,毛巾必須自備,非同住家庭者不得共用。
在泳池甲板不得有分食行為。一個同住家庭不得與他人分享飲食,以減少傳染風險。

關於通風:
室內要確認通風設備運作。盡可能讓空氣循環,例如開門窗、使用電風扇、裝設高效的空氣清淨設備。建物的空氣過濾系統也要升級,盡量讓工作區域能引入外部空氣通風。
總之,盡可能打開門窗,除非如此會危及到工作者或泳客的安全。

第四部份,與大眾溝通。
在泳池入口處張貼公告。
呼籲有症狀或不適者留在家中。
呼籲非同戶居住者之間的社交距離。
呼籲泳客經常洗手。除游泳時,其餘時間均需配戴口罩。(請勿戴口罩下水)

.

.  
大概是這樣子。我們現在要適用的戴口罩標準,已經是境內確診轟轟烈烈的美國規定。非常高段。

我觀察到幾個幫助自己(身體平安或頭腦思考)的部分:
1.同戶居住。
2.通風。
3.門把、廁所
4.工作者安全。

............…………………………………

先來看(1)。有關同戶居住。

之所以注意到規定常常用「同戶居住」來做劃分,同時是看到瑞典和美國在避疫「性」部分,都提醒到,少跟陌生人接觸(不要搭訕、不要與陌生人發生性行為--但是都強調「性」本身是很有益健康的事而且不用出門呢 XD~)。

如果你不是常在酒吧流連搭訕的人,還真的沒想過「陌生人」這是個問題!(政府真的很忙,要想的很多啊啊啊。)

為什麼國外的規定內會常見「一戶同住者」的條件?在美術館戶外區開放部分,避疫規定也常會以是否為同一「報名團體」為單位來討論限制。

我本來覺得,是因為比較知悉同住者的健康及行為吧。但是再多閱讀了一些國外對於停課與否、隔離長短的看法(這部分容後),跟朋友討論後,也想到另一個用意。那就是:身心健康。

如果把人們之間硬拆成太多分離的單位,對身心都有巨大的影響。從中平衡出的方式,就是最小的一戶同住者,通常是一個最緊密的家庭。


至於(2)通風。感覺很少聽到這樣的宣導。尤其在無法開窗的高級辦公大樓,或是天氣寒冷的時刻,別說新冠或流感疫情了,所謂「退伍軍人症」也是這樣傳染。

從小,在家開冷氣時,我媽總提醒要開一點門縫。不知所以我到現在還這樣做。這部NHK的實驗研究有真的驚到我:

空氣流通的影響
https://bit.ly/39LiDn4

所以,你是不是該關心一下群聚的辦公室,有沒有足夠的通風(靠設施或開門窗行為都可以)?密閉空間的運動中心或電影院,除了戴口罩,是不是也該多注意空氣清淨循環?在大風吹的戶外,你同時還是該注意與陌生人的社交距離。

這都不會是「八大場所戴口罩」即可的單一標準。


(3)門把。
其實運輸工具的手把也差不多恐怖。女生上廁所比較容易注意馬桶坐墊清潔,現在同樣來看看NHK特別強調的廁所與其他例如門把。

有關接觸傳染:https://bit.ly/2VHk5yg
有關廁所:https://bit.ly/37DgmHz
清潔共用設施與洗手是如此重要!


(4)員工健康。
對客人來說,看到餐廳員工戴著口罩總是多安一顆心。
(就算非避疫期間,也是希望送菜時少說話噴沫更好,現在剛好畢其功於一「疫」)

我有個正義魔人好友,看到餐廳員工都不戴口罩時,一次是直接提醒服務員,一次是站在門口萬般為難地問我「可不可以換餐廳」。當然可以!因為不僅是門口帶位的小姐沒戴口罩,我望向那間運動BAR餐廳滿坑谷的外國人,專注於電視轉播彼此高呼的時候,我也會飛毛腿似的想躲開!

於是我才突然想到,在某些特性的餐廳裡,如果媽媽桑戴著口罩,客人有FU嗎?為了客人的FU,經營者為了生意可能難以配合,傷害的則是員工的權益。領薪水的他們,是戴還是不戴?這樣置於安全之外,算不算職災?

至少我們自己至少可以做的是,例如採買購物,為了工作者的安全,我們戴上口罩。不要讓他們因為賺錢而低聲下氣於險境。

以上。


或許有人難免想挑剔,這也是一種你的決定。


但是除非我們走上絕路,否則長期來看有許多在學習、要考量的。我選擇抱持對於這些複雜決定好奇探索的態度,而且學到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