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5日 星期六

避疫期間學到的事:游泳怎麼避疫?(家庭單位與通風)

 


運動中心貼出12/1起除運動之外的時間都要戴口罩的規定。可以想見依循規定不得不。其實我也正好想這樣做,免得躲不過白目的人。

最早聽到KTV戴口罩的時候,我們不去KTV的人還爆笑出來;但等到跟自己相關--例如圖書館、運動場所,才會認真想想。剛好近日看到一個疑似冤獄的案件新聞,不禁感覺這就是人性吧,跟自己無關的權利限制或受侵害都不易在乎。所以我們不關心全面核酸檢測3日報告、不關心禁止印尼移工進入的影響狀況,直到我們自己碰上被影響力的需求。(關心並不代表反對抗疫喔)

秋冬防疫指引一出,瞄到新聞討論泳池戴口罩,七嘴八舌很吵。

從國外報導研究看過,新冠不會透過游泳傳染,泳客要擔心的可能是其他問題吧(例如氯)。

但是,「離開水池時需要戴上口罩」,有沒有那麼奇怪呢?

我找出美國在居家禁令之後,五月曾經稍微開放部分場所(包括恢復圖書館借還書,以「得來速」方式遞交),其中就有游泳池開放,但僅限制於社區游泳池,當時公共游泳池尚未開放。



從這份文件,看看能學到什麼保護自己。
如果你覺得太長太懶,可以從虛線底下先讀。

注意事項分成幾大類。

第一是員工的保護。

例如,能夠居家遠距工作的就在家工作。65歲以上有慢性病症狀的員工,盡可能分配為在家工作。

以下轟不啷噹有一頁A4。包括何時隔離14天,攜帶口罩或面罩的方式和時間--獨自一人在辦公間或隔間高於站立身高時,可以不戴。不准在工作區飲食,以便確認時時戴口罩。雇主要在指定場所提供乾洗手劑,給予足夠的休息時間去洗手等等。

第二部分,就是所謂的社交距離。也是一頁A4,大致如下。

對於整間泳池容納的估計,一則是可容納人數須下降為50%,或是,當泳客非屬於同一同居家庭時,都可以保持6呎以上。哪個數字低就依照哪個。公告需列出數字;要通知社區用戶;最好能夠預約。

SPA和按摩浴池應該關閉。或是限制人數使用--每次一人或一組同住家庭。
滑水道等遊樂設施必須關閉。
建議指定專人負責監督確保社交距離。
改變設施空間配置,確認站/坐都能維持社交距離。(大概就像台灣許多圖書館把椅子撤除)
無論是否在泳池內外,需提供明顯可見的隔離方式讓泳客維持社交距離--例如行走道上以膠布標示。
不准非住戶(外來客人)使用。
無論在泳池內外,都禁止派對或聚集。

第三部分,是關於感染的控制。

除非游泳、飲食外,兩歲以上均須全程攜帶口罩。除非個人有醫囑建議不能帶口罩。

進入泳區建物前必須確認無咳嗽、呼吸急促、發燒等等(各位都會背了)的症狀,可以採取線上先確認或是入口時確認。
未啟用的設施,其清洗時程及方式。包括並不限於飲水機、裝飾性噴泉、熱水池等。

對於共用設施,每次使用後均需清潔。以下幾處必須時常清潔:
扶手,滑梯。
休息室的桌椅。
廁所、洗手區、尿布更換區、淋浴間的門把及表面。
廁所。
常用設施等等。

清潔資源必須提供足夠,例如肥皂、乾洗手劑、60%以上酒精,擦手紙巾、垃圾桶。
未移開的家具,那些桌椅必須在使用後立刻清潔。建議住戶泳客最好攜帶個人及常用物品,毛巾必須自備,非同住家庭者不得共用。
在泳池甲板不得有分食行為。一個同住家庭不得與他人分享飲食,以減少傳染風險。

關於通風:
室內要確認通風設備運作。盡可能讓空氣循環,例如開門窗、使用電風扇、裝設高效的空氣清淨設備。建物的空氣過濾系統也要升級,盡量讓工作區域能引入外部空氣通風。
總之,盡可能打開門窗,除非如此會危及到工作者或泳客的安全。

第四部份,與大眾溝通。
在泳池入口處張貼公告。
呼籲有症狀或不適者留在家中。
呼籲非同戶居住者之間的社交距離。
呼籲泳客經常洗手。除游泳時,其餘時間均需配戴口罩。(請勿戴口罩下水)

.

.  
大概是這樣子。我們現在要適用的戴口罩標準,已經是境內確診轟轟烈烈的美國規定。非常高段。

我觀察到幾個幫助自己(身體平安或頭腦思考)的部分:
1.同戶居住。
2.通風。
3.門把、廁所
4.工作者安全。

............…………………………………

先來看(1)。有關同戶居住。

之所以注意到規定常常用「同戶居住」來做劃分,同時是看到瑞典和美國在避疫「性」部分,都提醒到,少跟陌生人接觸(不要搭訕、不要與陌生人發生性行為--但是都強調「性」本身是很有益健康的事而且不用出門呢 XD~)。

如果你不是常在酒吧流連搭訕的人,還真的沒想過「陌生人」這是個問題!(政府真的很忙,要想的很多啊啊啊。)

為什麼國外的規定內會常見「一戶同住者」的條件?在美術館戶外區開放部分,避疫規定也常會以是否為同一「報名團體」為單位來討論限制。

我本來覺得,是因為比較知悉同住者的健康及行為吧。但是再多閱讀了一些國外對於停課與否、隔離長短的看法(這部分容後),跟朋友討論後,也想到另一個用意。那就是:身心健康。

如果把人們之間硬拆成太多分離的單位,對身心都有巨大的影響。從中平衡出的方式,就是最小的一戶同住者,通常是一個最緊密的家庭。


至於(2)通風。感覺很少聽到這樣的宣導。尤其在無法開窗的高級辦公大樓,或是天氣寒冷的時刻,別說新冠或流感疫情了,所謂「退伍軍人症」也是這樣傳染。

從小,在家開冷氣時,我媽總提醒要開一點門縫。不知所以我到現在還這樣做。這部NHK的實驗研究有真的驚到我:

空氣流通的影響
https://bit.ly/39LiDn4

所以,你是不是該關心一下群聚的辦公室,有沒有足夠的通風(靠設施或開門窗行為都可以)?密閉空間的運動中心或電影院,除了戴口罩,是不是也該多注意空氣清淨循環?在大風吹的戶外,你同時還是該注意與陌生人的社交距離。

這都不會是「八大場所戴口罩」即可的單一標準。


(3)門把。
其實運輸工具的手把也差不多恐怖。女生上廁所比較容易注意馬桶坐墊清潔,現在同樣來看看NHK特別強調的廁所與其他例如門把。

有關接觸傳染:https://bit.ly/2VHk5yg
有關廁所:https://bit.ly/37DgmHz
清潔共用設施與洗手是如此重要!


(4)員工健康。
對客人來說,看到餐廳員工戴著口罩總是多安一顆心。
(就算非避疫期間,也是希望送菜時少說話噴沫更好,現在剛好畢其功於一「疫」)

我有個正義魔人好友,看到餐廳員工都不戴口罩時,一次是直接提醒服務員,一次是站在門口萬般為難地問我「可不可以換餐廳」。當然可以!因為不僅是門口帶位的小姐沒戴口罩,我望向那間運動BAR餐廳滿坑谷的外國人,專注於電視轉播彼此高呼的時候,我也會飛毛腿似的想躲開!

於是我才突然想到,在某些特性的餐廳裡,如果媽媽桑戴著口罩,客人有FU嗎?為了客人的FU,經營者為了生意可能難以配合,傷害的則是員工的權益。領薪水的他們,是戴還是不戴?這樣置於安全之外,算不算職災?

至少我們自己至少可以做的是,例如採買購物,為了工作者的安全,我們戴上口罩。不要讓他們因為賺錢而低聲下氣於險境。

以上。


或許有人難免想挑剔,這也是一種你的決定。


但是除非我們走上絕路,否則長期來看有許多在學習、要考量的。我選擇抱持對於這些複雜決定好奇探索的態度,而且學到不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