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7日 星期一

沒有走的那條路,沒有娶的那個人。只是「不同」,未知好壞。

 

有天從圖書館取走兩本預約書,厚薄差距甚大,我不禁啞然失笑,想想該選擇哪一本開始呢,真是「往後的一切就此不同」。
這句詩是出自佛洛斯特〈未走之路〉。突然間我想到有本關於這首詩背景的書,就叫做《未走之路》,印象中很精彩。於是再跑去找來重翻。
因為一開始我就笑翻了。


我們知道這句名詩,許多人在描述自己獨特的選擇時,都會引用「我選擇了人煙較少的那條,往後的一切就此不同」,但我們讀完過全詩嗎?
我將中文翻譯抄在這裡:
//黃葉林間岔出兩條小路
可惜我不能兩者皆遊
旅者如我極目眺望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望向另一條路
綠草如茵,人跡罕至
似乎更值得一遊
至於人們走過的足跡
兩條路上相去無幾
那天清晨
兩路皆為落葉覆蓋
沒有前人踏過的痕跡
噢,我把第一條路留待他日!
確知路路牽引,阡陌縱橫
我不知能否重回此地
多年以後時光某處
我會喟然長嘆,幽幽敘述
黃葉林間岔出兩條小路,而我--
我選擇了人煙稀少的那條
往後的一切就此不同//
仔細讀就會發現: ✦至於人們走過的足跡,兩條路相去無幾 ✦兩路皆為落葉覆蓋,沒有前人踏過的痕跡。
總之,兩條路根本是半斤八兩的人跡罕至,沒有哪一條比較嚴峻,就是……媽的多重宇宙,你選了一條路走,永遠不知道另外一條生啥款。

但這首詩名在社會運動、影視電玩、新聞報導、心理勵志書籍等等,被引用到不知凡幾。有天我定睛發現常看的discovery旅遊報導〈非典型旅遊〉,名稱就用了〈未走之路(The road not taken)〉最常被挪用的 “Road Less Traveled”.

佛洛斯特受崇敬的程度不僅應邀在甘迺迪總統就職典禮朗詩(不是這首),也被甘迺迪帶去俄羅斯與赫魯雪夫見面。
他在私人信件裡自己說:「我打賭沒有人知道有人被我的〈未走之路〉騙了,更說不出哪裡被騙。
大衛奧爾這本《未走之路》書就像是《尋找異鄉人》《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是一本飽飽的書外之書
在把全詩讀完破題之後,作者便娓娓道出四個部分:這個人。這首詩。關於「選擇」與「選擇者」。其中有小部分像是英美文學賞析,可以匆匆讀過也不損這本書的樂趣。
當時默默無聞的佛洛斯特,與家人前往英國,為自己的文學前途最後一搏。他在那裡與詩人愛德華湯瑪斯結為好友,兩人三不五時就會在森林裡散步。湯瑪斯有個習慣,不管選擇哪一條路都會後悔嘆息,他總覺得如果走了另一條路,就能帶佛洛斯特看更多的迷人植物。
1915年佛洛斯特寫了這首詩給湯瑪斯,想當成開他一個小玩笑,「為每一次想當初而哭泣」。但是接下來從湯瑪斯的回覆與兩人信件中窺見,湯瑪斯很認真的在閱讀這首詩的偉大價值,連佛洛斯特都覺得花費太大力氣了。
但是這首詩繼續被無數的讀者腦補,意思是我們選擇了:「一條我們冒著極大危險而選擇的寂寞之路,也許會帶來莫大的回報。」但詩裡沒有這樣寫向自我改造,沒有說哪一條路比較重要。
接下來就談到為什麼我們如此著迷〈未走之路〉。
因為「選擇」,因為我們相信自由意志能追求幸福(或是大杯拿鐵3分糖少冰)。文中舉例美國人有多崇尚「選擇」的力量,舉例無數讓我笑出來。其中提到2002年美國皮尤中心的全球數十個國家的「態度調查」,82%美國人認為,要說有些人人一輩子無法成功,是個人缺失(而非社會缺失)。
這部分特別讓我想到桑德爾《成功的反思》。非準確引用但我大致的理解是,當人們越認為成功或失敗都是來自於自己的選擇,那麼成功者(菁英)則忘記了自己所獲得的資源是多麼的不公,忘記感恩,忘記互助,忘記設身處地,忘記聆聽。這是我們社會的高度危機,它造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歧視、撕裂、民粹。
岔路口的確是冒險的時刻。我們期許自己有力量能夠面對岔路,也希望能夠臣服於接下來的不同。
連假K完布萊克克勞奇新作《升級UPGRADE》之後,我重讀他的《人生複本》。人生複本的故事正是關於多重宇宙,你做了一個選擇,開了一個宇宙,同時在進行著。我對這個概念始終著迷,舉凡小說、電影都會特別看兩眼。(這個概念在電影「媽的多重宇宙」相信讓更多人理解了)
故事一開始就是,科學教授傑森(1號)從美滿的家庭晚餐前先抽身去酒吧,參加同儕獲獎的慶功宴。他只不過去喝了一杯酒,「回家」之後,鑰匙打開的不是他的家,妻子變成了成功的藝術家,他們也沒有兒子。就當他與「妻子」討論兩人各自擁有的記憶時,那個關鍵點就是她懷孕。在她的記憶(宇宙B)中,傑森覺得自己正值研究關鍵,無法被家庭生活拖累;在他的記憶(宇宙A)中,他選擇了共結連理的那條路,所以他熟知妻子祖傳的食譜,他可以去看兒子球賽,他也只能去慶祝別人的科學研究成就。
這時候,傑森2號正對著他A宇宙的妻子想著,「我每分每秒都在想,我們做了哪些決定才會有這一刻的產生,才能一起坐在這張美麗的餐桌前。然後我又想到所有可能導致這一刻永遠不會出現的事件……」
你是否也會對此刻感到驚異,讚嘆?
​*

又,收到這首詩不久後,愛德華.湯瑪斯不久之後就加入了英國陸軍,兩年後他正在點著自己的煙斗時,中彈身亡。後人為他著傳時分析:「這首詩像是刺激他的自信心,他對於參戰(依然)優柔寡斷,覺得他的朋友多麼從容自在。......〈未走之路〉是一連串重要事件中的最後一根稻草,讓湯瑪斯做出了無法回頭的選擇。」
兩本很過癮的書:

這種書可以想見銷售的辛苦。我真心很感謝麥田出版讓我們有讀中文的機會。
數年前我初讀《人生複本》,覺得比起其他多重宇宙作品多推進了一點點,就是,當1號到了2號的宇宙,這個宇宙有兩個、三個傑森同時出現怎麼辦。大部分的多重宇宙影視是建立在平行狀態,或是A跳到B,但沒有面對面,就是讓人誤會分身像打地鼠。(書裡的分身們可是開線上聊天室攤牌了)
克勞奇筆下的科幻故事,雖然看來必須出現科技用語但是略過無妨,故事都設定在人間不是太空梭,他故事好看的重點是,能夠感受到主角情緒濃厚,跟我們的日常的思索很貼近。

最新的《升級》雖然是講所謂基因編輯,但點出了最重要的:人類情感。相信我,在這本書之前,我壓根沒讀過基因編輯的任何進度新聞(看不懂),也一樣能把這本小說看得過癮十足。

2023年2月21日 星期二

未死先學死,有生即殺生。《我可能錯了》


日前剛聽完一場羅志仲的覺察空間 說書直播。

最近常會看到關於《我可能錯了》的讀後。我總是趁著像這種時候,刷一下心中那幾頁。以為自己已經2刷,但實則都有新發現。而且羅老師的內容和口吻,太舒服了。
那天讀電子書,閱讀器休眠時看到我預設了爸爸的書法手跡畫面:
「未死先學死,有生即殺生。」
突然意會到,這不就是《我可能錯了》全書意旨嗎?
未死先學死

這個讀過「未知生,焉知死」就略知一二。
而比約恩是來真的。
從書的後半部第31章起,他詳細描繪聽到自己罹患漸凍症診斷當天,內心風暴掀起與安歇,他徹底運用了17年全天候的訓練,知道「有些葉子就是會在依然翠綠時掉落」。(第32章)
他寫了一段給身體的美麗謳歌(第33章),跟IG上的預設告別文精神差不多,原來更完整:
//身體啊,謝謝你,每一天都竭盡全力。 現在你正在聽打一場苦仗。我懂。 你現在的一切都得付出代價。 然而,你仍然為我竭盡所能。 即使你連自己需要的空氣都得不到。 我正在盡一切所能幫助你。 我明白這還不夠,還差很遠。 然而,你繼續奮鬥,日復一日付出自己的一切。 你是我的英雄。

我保證,一旦又有一個動作你做不來,我絕對不會生你的氣。 我保證,會比過去任何時候更常好好聆聽你的聲音。 我保證,不會向你索求超出你能力和沒有意願給予的事。 對不起,我以前總是這麼做。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我鄭重承諾,當你再也撐不下去的時候,我會按照你的意思去做。 到那個時候,我會盡自己所能地臣服與心懷感恩。

在接納與信任中安息,並因為我們曾經擁有的美好人生,感到喜悅,也用堅定與無畏的聲音對你說:

「順從你的意願,而不是我的。」//

這篇禱詞好美。值得我們對自己的身體吟唱。
他接著書寫,時光回溯。
謹守17年修行「不殺生」的他,全家一起協助了罹患絕症父親的安樂死,而且比約恩毫不遲疑(第35章),因為另外一種選擇更令人難以接受。即使他捫有一個月的準備時間,卻還是很驚訝彼此有那麼多的眼淚。
所以,在比約恩知道自己不對勁的時候,他剛經歷了一場父親的尊嚴告別。
他的父親是到瑞士去合法安樂死的。在之前我讀他的IG預設告別文,一直誤看錯他去荷蘭(Holland)安樂死。繼續查英國衛報專訪才知道,瑞典是有個Halland,有位匿名的醫生願意幫助他。因此這位醫師恐怕會面臨瑞典政府的追查。
有生即殺生

第一次看到「殺生」我有傻眼。想說家中央掛著這幅書法的話,每天殺生是要如何是好。
一查方知,「生」就是指念頭。有了念頭,就殺掉念頭吧。
這豈不是跟比約恩最大的收穫「我對自己的每一個念頭,再也不相信了」一樣嗎?就是對念頭說:「我可能錯了。」(=把念頭賜死)
這個我試驗過。以前會用拜倫凱蒂的「一念之轉」

「一念之轉」很簡單,就是在悲傷、憤怒、鑽牛角尖的時候,問自己四句問話:

1.這是真的嗎?
2.我能肯定那是真的嗎?
3.當我持有那個想法時,我會怎麼樣?
4.當我沒有那個想法,我會是怎樣的人呢?
接下來5.還有一道反轉作業。就是把例如「他對我很無禮」,主詞反轉過來想:「我對他很無禮」。
但是通常我自問到第2句問句就投降了啊啊啊。如果繼續問完四句,再加上反轉,那更是汗如雨下,覺得自己原本在跟空氣打架。
猶記在偶爾輾轉難眠時,我只對自己說:「有生即殺生」。連四句話都不用轉了免得半夜更燒腦,這念頭絕對不實,就給它撤了!
用荷歐波諾波諾的四句話清理記憶,我看來也是在「殺生」,刪除那些混淆你耳目的念頭。或者你習慣一句「阿彌陀佛」,只要能讓我們覺察此刻,應該就是了。

🚾
把爸爸的字畫還隔著裝禎拍下來時灰濛濛,我去拜託一位設計朋友,問他能不能公餘需要紓壓時,幫忙去背並且明亮它。本來以為是很為難的狀況,沒想到朋友很快就送來幾張JPG,整個是要五毛給一塊半的高級(莫非是極需要紓壓)。
所以就灌進去當閱讀器的休眠畫面。每天讀書時都看得見。
這故事同時告訴我們,電腦修圖P圖無界限,眼見已經不為憑,假新聞也趁此興起。看到任何網傳畫面也可以想想「我可能錯了」。

2023年2月20日 星期一

兩本關於戰爭的書

 

烏俄戰爭屆滿一年。最近讀到兩本關於戰爭的書。

《兩個故宮的離合》。原以為是會大篇幅說故宮遷移的過程,不過這種內容在其他書已經詳實的說過了,這本則是從當時發生背景、尤其就是海峽兩岸故宮的糾葛,政府對於「故宮」定位的思考(角力)、故宮對自己「博物院」的態度,中國故宮對於海外古物的追索等等,是很快速的一堂課。

其中歪打正著訪問到「故宮」的設計。原來當時有個被譽為夢幻設計,但被當權者認為不符合宮殿感,因此未被採用。就是後來設計出「國父紀念館」的王大閎(現在北美館旁邊也有一個王大閎建築劇場)。

第二個奇特是,我們讀歷史都說八國聯軍搶了圓明園,十二生肖頭像的被搶奪散失。但是日本研究人員中野美代子在2009年發表論文,指出1930年代左右,有位「馬蓉」進行田野調查,當時拍下的照片還有12生肖像!研究推論那些西洋士兵並不知道其珍貴。因此,12生肖首很可能是在1930年後才被帶走。

但由於這幾顆頭已經變成了中華「國仇大恨」等級,才能激發「愛國心」,因此可想而知沒什麼會被留意討論的機會。

*

《書本也參戰》則是令愛書人讀著揪心又感動的紀錄。美國瞬間捲入二次大戰期間,如何撫慰遠離家鄉的年輕人,他們掀起了一場戰時計畫,並且要對抗希特勒的焚書,用閱讀養成來破除洗腦;也讓原本被視為庸俗(又沒利潤)的平裝版書籍,發展出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