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6日 星期日

不讀書的人在戰時愛上閱讀,因為……

 

從一次大戰《書本也參戰》又拾起敘利亞《私運書的人:敘利亞戰地秘密圖書館紀事》,除了愛書情結能夠獲得撫慰之外(即使處於戰爭中也要閱讀的人!為什麼),面對這兩年台灣面對「應戰」議題,所謂「心戰先於實戰」,我不禁留意台灣民眾對於認識住家附近的防空避難所及閱讀磨練心智的力量,這類最低成本但最實際的動作,仍遠遠不及注意排隊美食名店。

不一定要看《阿共打來怎麼辦》,這兩本書反映出,許多人在戰爭爆發前,根本不喜歡讀書。但是在戰爭中,養出了一批愛閱讀的人。

《私運書的人》是指在敘利亞達拉雅這所城市中,默默建立起來的秘密圖書館。他們開始收集散落的書籍,並且標示發現處或所有者,期待有日歸還;甚至開起課程,教授英語、思考阿拉伯歷史、甚或討論被「聖戰」曲解的伊斯蘭教義。

一些在「正常」世界長銷的書,在戰地生活的閱讀需求變得不太一樣。
例如《少年牧羊人的奇幻之旅》,這些年輕革命分子像是讀到一種回音,讀到「自由」的概念。

例如前陣子被老高與小茉一講又重登排行榜的暢銷書《與成功有約》,正常世界的人為了面對離婚分手失業等關卡而讀,但戰地的他們藉此理解團體生活、接納不同以及擇善從之。

有些家庭離鄉背景,變成遠距戀愛的他們,就像一般年輕人,也讀《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想辦法處理戀愛的複雜性,並且希望有天能夠面對面一起複雜。

多數戰爭來自於侵略,無論以何為名義。達拉雅面對的是政府對自己人民的戕害,包括動用生化武器。早在土敘地震前,被圍困一千三百多天的達拉雅就面臨大限,2016年8月,市民開始撤退。作者記述了部分「圖書館員」的後續,甚至在伊斯坦堡真的見了面,他們帶著當時閱讀的力量開展復學、考試、結婚、逛書店的人生。

🚾《私運書的人:敘利亞戰地秘密圖書館紀事》

▪️️看書很好玩,讓我們保有生活的意趣。我們看書是想要還能當個人。
▪️看書幫助我們不會迷失。重拾逝去時光,消滅無知。
▪️閱讀就是對抗那抹煞記憶的人。

2023年3月21日 星期二

​這兩本書價絕對值得,《樹冠上》《我可能錯了》

 


今天才知道3/21是個「世界森林日」。

春天跟法鼓山的法師問好,聊到正在讀《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法師聽了書名,說:「一書一堂課,森林即教室」。

我突然愣住想,咦比約恩的泰國森林修行地點是怎麼回事呢?
上網查了那所寺院,更循線找到泰國森林修行派的相關沿革資料。

在此同時,我打開已經買了一年的《樹冠上》

這本威名遠播的厚書,從圖書館扛回來時,就覺得讀來有迷人的況味。那麼重耶卻不忍釋手。不是由於價格,是考慮可讀性!就在一次375入袋。

電子書櫃不占地有個弱點,就是容易忽視自己累積多少庫存。

我在「森林即教室」這句話的時候開啟它。打破自己睡前不開電子書的習慣,連續日夜就讀這一本。我深深的感謝作者與譯者,編織出如年輪般的靜默深沉的文字,和迷人的故事。並且對於自己有時候囫圇吞棗很想翻頁感到歉意。

泰國森林修行派一如《樹冠上》描繪,同樣面臨了森林被砍伐,無處修行的困境。而頭陀僧人在森林中如何面對猛獸,面對疾病,面對(墓地)恐懼,面對(性)慾望,原來在比約恩書中其實都有提到,只是他以幽默的方式舉重若輕,有時候讀著還會爆笑出來。

其實那17年一點都不輕鬆!

這大概也是《我可能錯了》去蕪存菁,才能吸納這麼多讀者的原因吧。

2023年3月20日 星期一

貧民區的棉花糖實驗。推《先別急著挑戰人性》

 


最新追的劇是Perry Mason S2,HBO一週一集對我很剛好。之前在看S1的時候,就被一種很奇怪的迷人氣氛所吸引。

這一季,城裡的富二代被謀殺了。檢方連夜就從床上抓起了兩位墨西哥裔年輕人,並且誓言絕不寬貸。原本不再接刑案的Mason,忍不住先啟調查。

即使還沒有答應委託,他去牢裡見了這兩位年輕人,問這案子怎麼跟他們有關。

年少的那位說,他晚上得拾廢瓶換錢,在垃圾桶撿到空皮夾,但是有枚金幣,所以就拿去典當。警方是循當鋪資料找上的。

較年長的那位狠狠白了一眼說,我不是叫你不要拿,你還去當!
少年頂了一句:值錢的東西難道要丟掉嗎!但是他也知道,由於自己這個急著換現的舉動,讓他們成為萬夫所指,陷入絕境。

在一陣沉默中,梅森說:「如果是我,我也會拿去當。」

我好像聽到我的心開出裂縫的聲音。



在知名的史丹佛大學棉花糖實驗中,跟四歲的孩子說忍一下可以吃兩顆棉花糖喔,實驗追蹤30年,當時可以承受得住「延遲享樂換得更大報酬」的孩子,長大後的表現更加良好。這實驗我們都聽說過。

但是,米歇爾教授這個實驗是建立在1972史丹佛大學教職員的僅90個小孩上,他們都出身於知識份子菁英家庭,原本的發展就差不到哪裡去。因此這個實驗一直受到質疑。

直到2018年,三位心理學家發布新論文推翻。他們找了900個孩子,數量相對增加10倍,對象更為多元──種族,社經地位,宗教,貧富差距。

結果發現,孩子能否忍住吃下棉花糖的關鍵,顯然跟家庭背景有關。較為弱勢、家庭環境差的孩子,父母很難給出過多的承諾或者容易變成空頭支票,對這些孩子來說,當下取得棉花糖就是王道。
(我曾聽過朋友形容說,家中手足多,多到吃飯都要靠自己搶的)



棉花糖實驗再往前。

米歇爾早在1950年代研究「刻版印象」領域。他前往中美洲的千里達。那裏的原住民嫌非裔過於放縱,非裔則覺得原住民生活缺乏激情。米歇爾想知道這是否是根深蒂固的生活態度,就找了兩邊的小朋友,用小糖果做了實驗。那是初階的棉花糖實驗。

結果他看見了一個出乎意料。這結果跟家庭中父親的缺席與否更有關係,在兩個種族裡,與父親共同生活或是較常看到父親的孩子,有一半以上願意等待;而沒有父親的孩子完全不願意等待。

不過當時,美國的民權女權運動正如火如荼,米歇爾不想碰這塊,因此他改為只著重在孩子的行為上。

因此,從這些實驗看來,孩子的選擇能力跟家庭環境才有很大的關係(單親當然也能是強大支持系統)。當你對未來感受穩定、可預期,你會比較容易控制內外環境,值得選擇等待。也正是這種穩定的支持,這孩子的未來發展本來就有前提優勢。



這些故事是我從《先別急著挑戰人性》中讀到的。這本書說明了20個知名的經典實驗,用說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前因後果,最新相關發展,以及身為諮商師的作者建議如何實用在人生。20篇每篇都不短,都像小說。你以為是這樣但原來還有那樣!

又例如大家都知道的電車難題,你是司機,你要選擇撞上軌道的五人還是另一條軌道上的一人?許多人會想,不得已就死一個吧。

第二個版本難題來了,此時你是天橋上的路人,你可以推下身邊一個人阻止這台車!數字上,同樣是死一條人命,不過由於是要你積極的這樣做,因此我們幾乎都做不到。就是有這樣的差別。(作者這題主要談所謂的「良知」)

本書非常推薦。好比看小說未知下頁的感覺。

2023年3月19日 星期日

想推廣閱讀,哪兒都能從自己做起。印度的閱讀理髮廳

 



因貧窮輟學的Mariappan,只讀到8年級,對自己無法繼續教育非常遺憾。當他開設理髮廳時,也想起學習的熱情。

他存了錢,在2014年開了間小小的的理髮廳。但是來店裡等著理髮的年輕人,都在滑手機,或看店裡的電視機。

有天他決定搬走電視機放上五本書。然後他發現有人會翻個幾頁。這給了他靈感。


當他讀了《Puthagamae Thunai》(書是好伴侶)之後,決定推廣大家閱讀,他裝設了麥克風音響,不僅播放名人演講,學生可以讀書大聲朗出,聽到自己的聲音,增進表達能力,Mariappan認為這會有助於學習的興趣。

每個進來的客人,他都提醒:放下手機,去拿本書看。這並不強制,但久而久之,客人也都習慣了。

從2014年的幾本藏書,才一年後已經堆上了名人傳記、科幻及推理小說、神話故事等等。到目前有超過800本藏書。

年輕人覺得很煩耶,已經在學校要讀課本了,怎麼到了理髮還要讀書呢。

但Mariappan根本是具有開書店天分的腦袋!對學生顧客他更嚴了。他還放了小本子,希望讀者能夠寫下閱讀的要點,以確保大家至少怎樣也讀個幾頁,學生同時寫下自己的名字及班級,學生來的時候就能看到你的同學也在讀這本喔。

他創意無限。😆 學生只要在店裡閱讀10頁外加寫筆記,80盧比的剪髮價可以折抵30盧比。(少年人你可以不要折扣然後去滑手機啊XDD)

接著他還打算開放借書給大學生。已經默默做了幾年後,他受到媒體注意,獲得議員的捐贈書籍,疫情年期間,他還受邀參加總理穆迪的廣播訪問。

這就是Mariappan想在閱讀漸微的此刻,重新喚醒的方式,直接要人體會閱讀的衝擊。

2023年3月18日 星期六

這兩本哥倆好。《先別急著挑戰人性》《暢銷百萬冊的德國心理學》


 又到了一個補班週。

還記得就是在10天年假時讀到《暢銷百萬冊的德國心理學》讀到「習慣化」的力量!政府起初規劃一定沒人應用過心理學,思維上以為「放假愈長應該愈好」吧。

完整應該是說,「習慣上的麻痺力量」。
以下講到兩本書,三個點。

❶.理解認知失調,也可以讓我們把日子過得更好

例如婚姻7年該癢了嗎?打掃的時候特別分心翻起書 ?

快樂的事做久了就忘記快樂了,開始覺得沒樂趣。
不快樂的事一直被打斷的話,就一直被迫從頭想起這事不快樂,於是永遠做不完。

心理學放在諮商室沙發上是一回事,能夠落實在生活中才有意義。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兩位心理學家的作品就有意思了。

他們會先舉例實驗來說明。例如在子宮中的胎兒,聽到外界響亮的喇叭聲,一開始會反應激烈,但隨著噪音愈來愈多,他也就習慣了。(到底是誰想出這種虐待小孩的實驗)

如果單純閱讀「習慣化(的麻痺力量)」介紹,恕我資質駑鈍不知生活實用。所以在這本《暢銷百萬的心理學》,每篇都立基在心理學的發現,主要就是為了踏在人間使用,包括如何跟討厭的人相處XD。

書中並沒有太複雜的理論論述,會很快地帶入生活上(偶爾我還覺得兩個作者哈拉也有點久),所以想起討厭的同事時可以很快翻翻,端正自己的心態。但是喜歡了解由來,可以自行搜尋、跟著註釋讀原文資料也行。

又例如在 面對壓力 的那篇,當然會先提到自古以來研究出的「戰或逃」。但是,最近十年的發現,戰或逃是放在雄性動物的行為。男人在拼鬥或見勢遁逃的時候,女性卻必須以照顧後代為第一考量,於是女性們會彼此伸出援手,彼此連結彼此照顧

我常常敬佩家人與其女性朋友們的連結,不是說團購啦,包括各種資訊交流互補,在生活中真的起很大的助益,從學期中的母姊會變成「女聯會」的力量。

擴張到現在社會,我們不是常會注意到社交連結與身心健康的關係嗎?在工作與生活上,我們不是很提倡不需要獨自承擔嗎?留意我們體內古早原本就有的態度,其實是「戰鬥」或「照顧」(連結),我們在思考上就有了不同的對策。

以前開車的時候常會聽到有人笑前面那一定是女生,開車太慢沒膽。我常想,如果大家多一點陰性「特質」的細緻,喇叭聲和車禍率也會少很多吧。荷歐波諾波諾的修藍博士常說,未來的世界是女性的世界。倒不是說區分真正的生理性別,而是我們注意到那個特質,連結,照顧,讓我們調整自己因應。

本就像是心理學的故事StoryStudio網站

講到心理學試驗,我更要強推差點錯過的《先別急著挑戰人性》。這本書活生生就是心理學+故事網站!故事看到斷不掉!

一開始是因為讀到對於史丹佛棉花糖實驗的書摘。這個實驗案情並不單純,我略聽過一二(例如如果實驗對象都是貧民窟的孩子,你看看他要不要立刻填肚子再說),但是我並不知道還有這麼多!

更早的這個實驗,原本是在千里達,為了理解被視為「過於放縱的非裔」VS「不知享樂的原住民」的「刻板印象」而做的,但最後發現其實跟種族無關,卻跟家中是否能常看到父親有關。

但是因當時社會環境,讓這個單親因素變得敏感,因此主事者避開了這部分說明。

接著就發生了1972年在史丹佛大學的知名實驗。傳說了50年可能還有很多人也不知道,那90位孩子是教職員菁英分子的後代,他們的前途實在也難差到哪裡。

因此又有了2018年擴張到900名的新棉花糖實驗。

寫作並不是也只把棉花糖實驗前世今生介紹完,作者話鋒一轉,介紹所謂的心理上的匱乏、薩提爾講家庭連結等等。也會佐以自己心理諮商工作上的實例。一個題目綿延不絕,讀來非常過癮!

一如大家都知道的電車難題,你是司機,你要選擇撞上軌道的五人還是另一條軌道上的一人?大部分人會選擇不得已就死一個吧。第二個版本難題來了,你是天橋上的路人,你可以推下身邊一個人阻止這台車。同樣是死一條人命,不過由於是要你積極的這樣做,因此我們幾乎都做不到。

作者這題主要談所謂的「良知」。書中BLHA BLHA又介紹了很多,包括良知的缺失一路講到希特勒。(我簡單的延伸推想,悲慘世界裡尚華強為了肚子餓的外甥,該不該去偷麵包?該不該為了一條麵包坐牢19年?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可以練習這種難題。)

覺得這本書《先別急著挑戰人性》實在太好看。第一次讀的時候,我覺得很特別,作者有以自己的專業,加上了面對各種難題的建議;不過再讀了《暢銷百萬的心理學》後,覺得後者的實用性更多,然而歷史沿革必須講得很簡單。因此應該說兩本一起看最過癮。

原來書名就是我們常在對別人及自己做的蠢事

其實原本很不懂為什麼書名要叫《先別急著挑戰人性》。這書名極可能讓我失之交臂。

直到那陣子我常在一些身邊事件中思考--納悶,你明明知道這疏漏可能會發生,為什麼還要堅持「但是本來就應該是他們要處理不是嗎」來眼睜睜看著發生(或賭氣)?你明明知道自己以原信reply時,內容與原主旨已經不同,是另一件事情甚至是原事相反的結果(原本擱置的案子通過了,但主旨是「暫勿進行」),卻還是要用原信主旨繼續使用--大大增加了自己想說的事被他人延後閱讀、被誤會、被撈不到的機會,理由是建立在每個人都會立刻去開每封信嗎。Really?!自己的聲音被忽略也就算了,整體的效率降低都是看不見的成本!

有天我終於意識到這句,這不就是沒事在挑戰人性嗎!!

只要多懂一點人性--不僅是同理,還是經科學實驗證明,不是憑空想像,我們就可以知道不用急著挑戰它,可以更聰明,更舒適。

不用落入「主動幫大家集滿長假=給出小確幸=一定很受愛戴」這種毫不「真確」的思考,《先別急著挑戰人性》在〈如何識破謠言〉建議包括:不知道一件事,比起相信錯誤資訊要強得多。



2023年3月13日 星期一

便利癮頭!你這麼大方是誰買單?很推《潛入亞馬遜》

 


一週內看到兩個超級沒創意的行銷方式。

一個是博客來大規模的書籍66折,還在一週內做了兩次。聽說第二次的時候,我忍不住去瀏覽,連書單都半斤八兩,排行榜上的《原子習慣》《底層邏輯》都在列。是能夠有多無聊。飲鴆止渴大概就這意思。

另一個沒創意是打賭贈雞排。我是不懂為什麼又希望大家保健,又鼓勵猛吃油炸雞排。而且第一天開祭品、第三天還開這種祭品,只能說沒創意到極致。害我都說不出更創意的形容詞。

但是以上我更在意的是,你這麼大方是誰出錢



就第一個事件來說
書籍類的定價是公定的,內容也是公定的。就是實名制,你一定會買到正確的那本書;但也無法像3C用品做到先拉高價格再給一個超級的折扣(如果你稍微搜尋一下就發現未必有特別便宜)。
那博客來有多少的能耐支出這些差價?

今天3/13聯合報出現一篇很長的報導。除非比momo這種財大口袋深,自己扛了差價或免運費,所以它會回頭要求廠商降價進貨,讓廠商(出版社)利潤更加微薄。

然後呢,另一間書店看了不爽也會要求出版社比照辦理降折扣,或者是撤銷進入暢銷榜一次--這個太離奇了,把一本強書硬是撤離暢銷榜曝光,下一次它不會再爬回去嗎;讀者進了書店找不到暢銷當紅書就走了,對書店有好處嗎?還要累死自己的員工搬來搬去。

如果看看最近缺蛋的風潮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當時政府硬是抑制蛋價。賠本的事情誰要做?結果就是放棄養雞,而沒有雞就沒有蛋。

如果書店把這些不健康的行銷成本,都轉嫁在廠商身上,會鼓勵出甚麼樣的情況?至少:
1.廠商(出版社)乾脆不做了。
2.廠商是否會轉嫁(剝削)到作者或讀者身上。

無論哪一種,對我們愛閱讀的人都沒有好處。書店這樣來回應說都是「推廣閱讀」,我真心沒有相信。
我還是那句態度:真正有意思的書,是買了會讀的,不是只因為低價才買、然後收手半年,書就放在書櫃中經年累月,而他也就只吃66折了。



就第二個事件來說,店家或網紅自發想要請炸雞排,我沒有意見。但是政治人物要請炸雞排,我第一個就想,ㄟ你用誰的錢?!

想到這裡,怎麼會我們和媒體都被愚民到還那麼高興國家公帑被這樣使用呢?然後全民狂吃炸雞排之後,又說來研究學生減重、增加健保支出,整個就是認知失調。

當聽到低價流血策略,看起來是消費者賺到,但我常常忍不住想,究竟有誰受傷?同一道餐點在現場吃vs叫外送,真的以為價格都一樣嗎?那商家是呆子嗎?逼使外送員賣命、零售店的消失,我們不是助力之一嗎?

商家總說「消費者只喜歡便宜」,這就像政府都以為把假期連起來最幸福。結果搞到兵疲馬困。



打從我讀了《潛入亞馬遜》這本書之後,就覺得此生必須要斷絕這種企業,而且我也再難覺得對貝佐斯有什麼敬佩,需要像他效法經營Amazon多麼成功。 因為他真的沒有建立在共榮。

只要這個企業一日不回饋照顧他的員工與合作者,我就不需要讓它賺。至少我還撐得起這個差價。
(另一方面也是幸好我真的沒有那麼多東西要買,不然動輒要比起MOMO,蝦皮價格應該真的煎熬XDD)

《潛入亞馬遜》是日本一位報導記者橫田增生,繼潛入UNIQLO之後,真的「冒死」潛入日本亞馬遜物流中心擔任約聘計時人員的實錄。如果有人覺得看了電影「游牧人生」覺得自由自在也很好,請找找原著來看,也不要忘了電影裡法蘭西絲.麥朵曼的止痛藥是怎麼個吃法。

《潛入亞馬遜》不僅如此,

1.他同時實境跟隨訪問,探討了宅配物流業者的作業。(從此之後,如果我需要宅配物品,再也不想勾選「到貨時間」)

2.他採訪在日本Amazon的個人賣家,從一開始大賺錢的驚喜,到發現自己任憑宰制,無力於假評價的威嚇;

3.他還遠赴英國、德國、義大利,了解社經及勞工權益,如何受到Amazon的衝擊,至出版當時,只有德國成功的成立工會。

4.更有甚者,就是貝佐斯的避稅。這還關係到政府及民代們能否以智以決心追查。
所以,所有的獲利就只有他本人。

這一切一切讓我對這個企業反感。至少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消費者的力量,不壯大這種通路。我知道價格是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如果你我是財力能夠負擔一點差價的,還是可以做個選擇,不輕易出手。



或許還有一點。一直有人認為「清掃阿姨事件」重創博客來,許多人因此拒絕消費。我的確很困惑博客來對這次事件的公關處理,一如它對於折扣事件以「推廣閱讀」來唬弄。

讀者有這樣的消費意識很好呀,我更期待這些人最好現在也還是不買頂新產品(劣油食安事件),我也仍在盡可能不買「made in China/Isreal」產品(後者真是簡單多了),買衛生紙前先留意各企業的公安公衛前科,因為睥睨山寨盜版充斥而隔絕蝦皮,為了抗議誠品濫取個資也不在誠品網站買書之類。

每一次更有消費意識,用購買當投票的時候,就對自己和想要的世界更清晰了一些

我提到書還是需要一個網址,以便基本介紹,但你當然可以選擇不在博客來買。可以到你喜歡的書店請它訂購,或是我認為很優質經營的Readmoo電子書。

(話說有回我緊急用書,臨時請住家附近的書店幫我訂,老闆還說,哎呀你還特地跑一趟來拿書那就算你79折好了。我噗哧笑出來。以前人們說,會逛誠品然後上博客來訂;也許日後我是逛誠品然後到隔壁書店訂。)

總之,在每一次的破盤、免運的時候,我們可以想想:
❶我是被數字遊戲蒙騙還是真的賺到了?
❷如果我真的賺得這麼爽,那是誰受傷了?


🚻《潛入亞馬遜:了解全球獨大電商的最後一塊拼圖》

《游牧人生:是四海為家,還是無家可歸?全球金融海嘯後的新生活形態,「以車為家」的銀髮打工客,美國地下經濟最年長的新免洗勞工》


*可搜尋報導
聯合報3/13〈通路血戰/博客來史上最低書價折扣  出版社震驚 「魔鬼藏在這裡」〉

OPENBOOK 圖書賤售戰,上》兩大電商競相削價,超低折扣震盪市場,最終誰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