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0日 星期一

貧民區的棉花糖實驗。推《先別急著挑戰人性》

 


最新追的劇是Perry Mason S2,HBO一週一集對我很剛好。之前在看S1的時候,就被一種很奇怪的迷人氣氛所吸引。

這一季,城裡的富二代被謀殺了。檢方連夜就從床上抓起了兩位墨西哥裔年輕人,並且誓言絕不寬貸。原本不再接刑案的Mason,忍不住先啟調查。

即使還沒有答應委託,他去牢裡見了這兩位年輕人,問這案子怎麼跟他們有關。

年少的那位說,他晚上得拾廢瓶換錢,在垃圾桶撿到空皮夾,但是有枚金幣,所以就拿去典當。警方是循當鋪資料找上的。

較年長的那位狠狠白了一眼說,我不是叫你不要拿,你還去當!
少年頂了一句:值錢的東西難道要丟掉嗎!但是他也知道,由於自己這個急著換現的舉動,讓他們成為萬夫所指,陷入絕境。

在一陣沉默中,梅森說:「如果是我,我也會拿去當。」

我好像聽到我的心開出裂縫的聲音。



在知名的史丹佛大學棉花糖實驗中,跟四歲的孩子說忍一下可以吃兩顆棉花糖喔,實驗追蹤30年,當時可以承受得住「延遲享樂換得更大報酬」的孩子,長大後的表現更加良好。這實驗我們都聽說過。

但是,米歇爾教授這個實驗是建立在1972史丹佛大學教職員的僅90個小孩上,他們都出身於知識份子菁英家庭,原本的發展就差不到哪裡去。因此這個實驗一直受到質疑。

直到2018年,三位心理學家發布新論文推翻。他們找了900個孩子,數量相對增加10倍,對象更為多元──種族,社經地位,宗教,貧富差距。

結果發現,孩子能否忍住吃下棉花糖的關鍵,顯然跟家庭背景有關。較為弱勢、家庭環境差的孩子,父母很難給出過多的承諾或者容易變成空頭支票,對這些孩子來說,當下取得棉花糖就是王道。
(我曾聽過朋友形容說,家中手足多,多到吃飯都要靠自己搶的)



棉花糖實驗再往前。

米歇爾早在1950年代研究「刻版印象」領域。他前往中美洲的千里達。那裏的原住民嫌非裔過於放縱,非裔則覺得原住民生活缺乏激情。米歇爾想知道這是否是根深蒂固的生活態度,就找了兩邊的小朋友,用小糖果做了實驗。那是初階的棉花糖實驗。

結果他看見了一個出乎意料。這結果跟家庭中父親的缺席與否更有關係,在兩個種族裡,與父親共同生活或是較常看到父親的孩子,有一半以上願意等待;而沒有父親的孩子完全不願意等待。

不過當時,美國的民權女權運動正如火如荼,米歇爾不想碰這塊,因此他改為只著重在孩子的行為上。

因此,從這些實驗看來,孩子的選擇能力跟家庭環境才有很大的關係(單親當然也能是強大支持系統)。當你對未來感受穩定、可預期,你會比較容易控制內外環境,值得選擇等待。也正是這種穩定的支持,這孩子的未來發展本來就有前提優勢。



這些故事是我從《先別急著挑戰人性》中讀到的。這本書說明了20個知名的經典實驗,用說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前因後果,最新相關發展,以及身為諮商師的作者建議如何實用在人生。20篇每篇都不短,都像小說。你以為是這樣但原來還有那樣!

又例如大家都知道的電車難題,你是司機,你要選擇撞上軌道的五人還是另一條軌道上的一人?許多人會想,不得已就死一個吧。

第二個版本難題來了,此時你是天橋上的路人,你可以推下身邊一個人阻止這台車!數字上,同樣是死一條人命,不過由於是要你積極的這樣做,因此我們幾乎都做不到。就是有這樣的差別。(作者這題主要談所謂的「良知」)

本書非常推薦。好比看小說未知下頁的感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