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5日 星期二

day12 享受與限制。從Taiwan sexy tea來看


 
日前聽到《彭博》(Bloomberg)把影響疫情的萬華「茶室」,翻譯成sexy tea真是驚…奇。
不過,去年避疫期間,我順手會查詢各國CDC的Q&A措施,在看到「Sex」的時候是有爆笑出來。
爆笑的原因並非很可笑。
加總起來龐大量的指南建議,絕對不是指揮中心幾個人要照顧的,我相信各負責部會依照管理範圍分工提出,很認真地在提示每個生活環節的避疫情報。實在令人拍案叫絕又敬佩,有些我真沒想到過。
我們來看看美國洛杉磯及瑞士的性生活建議。
開宗明義都跟你說,性是很健康的人類活動喔~可以居家不用出門喔😆~可以紓解壓力喔,但是在疫情此刻,你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減少與陌生人的風險行為。
瑞典有Q&A英文版,在「病毒散播」的單元中,列入了「SEX」這題。(還可以點選英文朗讀呢)
「在病毒散播的概念中,與另一人維持社交距離會有重要相關,特別是我們平常生活圈之外。若是已在原本穩定的關係中,你和伴侶都沒有出現不適症狀,親密性行為能夠提高健康品質。不過,要從事新的約會或是與新對象發生關係,就會讓你自己曝光在風險中。」
我想想,的確有些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會在酒吧夜店認識新朋友,在沒有禁足的國家,特別要提醒。
美國洛杉磯的公共衛生局,針對SEXUAL RELATIONSHIP有長達四頁的指南,而且一定會發布多語言,因此可以點選中文版看過癮。刊頭會告訴你更新的內容及日期。確保你知道這是最新的版本。
以及呼籲:每個人盡自己的一份力,幫助阻止covid19病例數的激增。
指南先告訴你COVID-19傳染的方式,從唾液、黏液、呼吸道飛沫,因此你就可以理解到性行為與傳染途徑的範圍。
然後,美國人很雞婆的建議你,跟親近的人做愛最好。而且呢,第一安全的就是跟你自己!(笑翻但是true)提醒你自慰前要洗手喔,肥皂+20秒。
第二安全的就是同住的伴侶。
接著就是說明不OK的。

嚴格限制與生活圈以外的人發生親密接觸(其實當時還在禁足你要去哪裡)。

因為你不知道他們對COVID19的看法,有症狀嗎(無症狀亦可傳染),是確診者嗎
別說去茶室,美國人連參加「遊戲派對」都挑出來講,再三強調問題,建議用ZOOM派對、影片約會、聊天室的遠距性愛約會。(但是如果與他人共用這些設備例如平板營幕,使用前後也是要消毒的)
至於發生性關係的方式也有建議,趣味橫生,連戴口罩、靠牆壁都舉例了。
其他一半的篇幅也要繼續講解,如果伴侶不舒服,如果你碰到伴侶確診,以及其他預防性病、懷孕措施。
要找我們疾管署網頁Q&A,會發現它藏在「首頁 >傳染病與防疫專題 >傳染病介紹 >第五類法定傳染病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Q&A >本署Q&A」這樣的目錄下。
(我連它是第五類都不知道)Q&A就是順序排下去第57條最新,5/17發布。沒有分類。
幸好現在疾管署首頁有個超大COVID19專區,但是點入後還是要從中文辭海中找一下。從首頁和新冠專頁,可以觀察得出宣導者的重點和對象,不少專有名詞或是醫護人員資源,或是點入後是公文PDF,未能考量行動用戶。
完全可以理解1922被打到爆,居然要勞駕指揮中心記者會說明1922最夯問題,他們連睡覺的時間都快沒了!但是部長說完了,除非你要把直播看過後牢記,否則一旦發生聽說了足跡、聽說了確診,什麼叫做「室內五人」,還是一頭慌,凡事問google既忙著查證出處及時間,又擔心自己做錯影響大局,所以又去了1922。
過去一年,我對於演講會場的麥克風,或例如他人的電話筒、滑鼠,共用設備,開窗通風,等等的敏感度,或者是對於打疫苗後副作用的處理,多半是從國外避疫指南中被提示,舉一反三的。
全世界花了一年多就是準備了這些功課,我們並不應該是從 0 學起。

2021年5月22日 星期六

day9 反躬自省的道路總是神秘的



說到印度的性別歧視,我們都有印象。然後可能就嘖嘖嘖感嘆這個國家,說一點自己的哪裡聽說。

但是跟所有經歷過狩獵社會的地區一樣,印度也曾是女男平等的狩獵時代,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如此父權?電影情節又如何強化認知?如此侵權合理/法化到什麼程度?因此該從哪裡切入改變?

剛在DiscoveryAsia播出的「Man, woman and #metoo」做了精彩的一集介紹。

尤其,請你要跟著做一次影片開場的Q&A。

攝影棚分別訪問男女各有的年輕人,第一題就是「你覺得你是父權制的幫兇嗎?」

當時我想這什麼題目,誰會承認自己助長父權制。果不其然,每個人很快速的都說「沒有」。

問題繼續問下去。連我跟著作答都開始冒汗。

這段快問快答的最後,重複再問這個問題,每個受訪者都說:「我有。」

光是這個經歷,實在就覺得自己也應該好好的了解下去。

這些題目並不是簡單的「你認為家事都是女生做嗎?」「你認為女性應該忍受家庭暴力以維持和諧嗎?」「你認為女性夜間不應該出門嗎?」
(喔,可能也不那麼簡單,因為這些問題去問小學生,還是可以看得到舉手認同的孩子)

而是,例如:

你曾經說過「拿點男子氣概出來」嗎?
你覺得女性開車比較不安全嗎?
你會說working womam職場女性,你會形容working man嗎?
你會聽厭女歌詞的歌嗎?

此類等等,從日常生活切入你的覺知。

影片講述了歷史、法律制修、現況、司法案件(被害逝者家屬/被害當事人)、街頭訪問認知、專訪學者及NGO代表發言,有動畫及動態圖表呈現,非常活潑。連在每個廣告段落的logo設計都很有特色。

影片的最後是兩段短短有力的訪談(用記憶紀錄)

● 平等只是基本的,端視女性有沒有自主選擇、掌握的權利。

● 平等是在地上的,不是仰望的天空。

一查發現這支影片去年底為Discovery拿下亞洲電視大獎「最佳時事節目 」。

Discovery Asia頻道
印度的metoo運動 (Man, woman and #metoo")

Asian Academy Creative Awards
Best Current Affairs Program or Series

2021年5月19日 星期三

day6 逆增上緣

 


去年一票難求的聖嚴法師紀錄片「本來面目」,安排在近日晚上電視台首播時,可能沒想到台灣全部進入第三級警戒。正好。
聖嚴師父在多年之後,與捐贈日本留學學費的恩人見面時,聽見恩人輕描淡寫,他痛哭起來。
然後啊,兩個老人家可是手緊牽手喔,在屋裡走著,看看這裡說說那裡,非常可愛。能夠再次看到這段影像,依然心頭掛念。
那種牽手法,就像是想把心裡滿滿、滿滿的情感,看這樣握著能不能傳給你。
我想起蔣勳寫的那段:
明知道停不住
卻想停一停
無論是飛鳥、白雲
夕陽,或是往來的客渡
我都想停一停
特別把你記住
在這茫漠的、茫漠的中途
鏡頭轉到送君一別的時候,兩個人是否都知道,此生再難有見面的機會了。
聖嚴師父在當下痛哭之後,不好意思地說自己失態了:
「我這一生走過來呢,都是被壓制的,被打擊的,被拖後腿的,逆增上緣比較多,順緣比較少,而這位老居士呢!就是在我生命之中的一種溫暖。」
逆緣也是緣,而且只有我們自己選擇看待的方式,能讓它日後變成可增可上的緣。
這個詞真好,要學起來。
先謝過所有給我逆增上緣的人,即使當下我可能牙癢癢?但長大後我終究會謝謝你的。

● 圖為影片最後一段,曾任師父侍者的常寬法師,講起為師父拍的一張晚年照片。這段在影片中安排的....未盡,得當個公案來參。


2021年5月18日 星期二

day5 As cool as a cucumber 像小黃瓜一樣冷靜


神農朋友送來新採的小黃瓜,除了每一根小黃瓜都有小花之外,為了拉長保鮮,他一根根都用剪的,我第一次看到小黃瓜有著小尾巴。XD
回家立刻刨了一盤小黃瓜涼麵。因為太細了,沒辦法用蔬果螺旋削,乾脆用水果皮削刀,刨出刀削小黃瓜麵。配醬不是買胡麻醬,是我自製的神醬料,寫在最後。


上一波採收,我試驗了各種吃法,除了做水果紅酒出乎意料的失敗之外,其他無往不利。


《醫療靈媒.改變生命的食物》時,安東尼威廉介紹小黃瓜。小黃瓜汁是安東尼力倡西芹汁時的入門飲料,自然推崇很高。
他提到一句英文諺語As cool as a cucumber,其來有自,因此,「如果你或所愛的人正苦於憤怒管理問題,就在飲食中加入小黃瓜吧。」
這樣想想,最近身邊常見焦躁、激動、發怒、不滿的人,農委會實在應該來力倡小黃瓜。
■ 第三級避疫生活的感恩:還有正常收垃圾!
是不是很感恩!
■為了迴避新聞(10分鐘公視竟然就讓我不耐了XD),就看到HBO演出「護送錢斯Taking Chance 」剛開始。
一名中校護送一等兵菲爾普斯從戰場上運回的遺體回家鄉。從中看出每個環節都有對待。
在這個氛圍下,各種對於美國伊拉克的思索都不得不先放下,覺得也想好好跟這個年輕人的逝去敬禮致意。
所以,這實在是一部吃飯觀賞會消化不良的片子,每一幕都令人悸動又無言。
■ 打開第三本書讀的是小說《有些人活該被殺 》
紙本書觸感很舒服,字級大小也ok。
有人似乎照著懸疑書店老闆曾經開過的八本書單,以八種方式在殺人。所以劇情開始會有很大段關於許多小說的介紹。每本介紹得不長,但是加起來並不短。
喜歡的人就有不斷加待讀清單的感覺,不喜歡的人大概會有點痛苦,因為謀殺怎麼不出來。
而我完全不知道是與《有些人就是該死》同作者。這本書目前絕版了,要等到圖書館有開啟的那一天。
■最後我要描述有關小黃瓜涼麵的配醬。
這是來自於一位長輩憶起童年的「神醬料」
顆粒花生醬+蒜泥+一點醬油+一點飲用水,攪拌均勻。就會出現麻醬料的味道!要鹹要蒜要稠要稀,就這幾個元素自行調整。
原本長輩是建議直接拿取小黃瓜沾沾就好吃。但我一學成主顧,太愛這道神醬料了。

2021年5月17日 星期一

避疫day4想一想 #實聯制 #直線型謬誤

■晚飯「熱情自炊」後就關了冷氣改吹電扇,飯後不久正好看見停電通知。

在想是不是居家辦公導致用電量增加,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適當容忍少開一點冷氣,賴讓更多人維持電力。甚至覺得重複轉傳社群資訊也是費電,難道手機外掛行動電源不用電嗎。

■想支持餐廳外帶,看到實聯制紙本表單,就是那種「大家都這樣做」的列表一張A4一一填寫。忍不住苦口婆心的提醒,這等同讓我的個資披露給不特定人瀏覽,是絕-對-違反個資保護法的。

不需要營業額的單位可能就是一副「這沒問題」的表情,但餐廳畢竟以和為貴,除了愣一下說會跟老闆反映之外,還跟我說:那你以後在門口叫我,我出去幫你點菜,你就不用填了。XDD

政府covid19實聯制措施指引,一再強調只要最少侵害原則例如電話號碼,我甚至可以填「WC」的。

尤其在第三條對此有很白話的說明:「例如以紙本供當事人填具個人資料時,應以遮蔽或其他適當方式保護先填寫者之個人資料,避免後填寫者得閱覽先填寫者之個人資料。」

當政府宣傳「台灣社交APP」努力強調不需要個人資料的同時,各單位挾避疫之名卻未能意識到自己無能力做到保護個資的巨大責任。

要得更多,不代表你愈謹慎,是你的責任更大

我們絕對願意且應該填寫必要時能「實際聯繫」到我的「實聯制」,但是看著自己的姓名手機乃至於身分證字號,會在光天化日下有如婚禮簽到簿般的呈現,你怎麼會簽得下去真實碼?(所以=不進去)

連公視都只報導實聯制各自為政,「網民建議」要統一蒐集,卻沒有從個資角度來切入提醒。這個在2020年世界各國研發警示APP時,就被考驗過了。

此時也似乎聽不見法界提醒,或是當初力推從「實名」改「實聯」但好像不知道全國執行錯位的唐鳳的聲音。

■夜裡的念頭

最近只要看到任何「疫情爆發」開場的宣傳行銷字樣,我就直接閃躲。

雙北進入第三級我不知道嗎,如果要我趁此時買東西買服務,沒有更實用的訴求嗎?

突然間我想起《真確》作者之一,漢斯羅斯林的兒子在2020疫情之始,錄過一支短片。曾經與父親並肩伊波拉病毒分析的他說,有這麼多數字,可以怎麼理解?

他提到,這麼多數字欠缺了「倍數」的觀察。病毒可是能倍數擴散的。

基於好奇我把這如火如荼的這幾天,把本土病例、境外病例的數字塗鴉畫出來,從本土確診病例數字的起伏,base就這樣也不太能是什麼。
(數字依指揮中心公布為準,數字若有錯都是我的手拙眼花)

此外,確診也有分輕重症,只看確診數字,但不看康復/死亡數字,覺得是不公平的(先不論後遺症)。

5/18台灣確診2260例,解除1127例,累計死亡14例。
鏡頭轉回5/11,累計死亡12例,也就是(遺憾)一週內過世2例。

(update:爾後出現校正回歸,此數字失效)

再往前看5/4,累計死亡12例。這一週並沒有新增死亡數。

事實上是有一段時間都是維持死亡12例。我們比數持平直到最近。儘管每一個人的消失都是心傷,但是是否慢性病患、年長者還是年輕人,都有不同意義。

因此我們還可以有一種觀察,是死亡人數。若我們守得住比例。
這繼續長久來看。我們勝不驕,敗不餒。

我不是數據也不是公衛專業。只是因為每天看同胞只陷入200例300例的喜悲挺無奈的,就想有沒有其他方式看數字,還應該看什麼數字?也還能轉移一點注意力。😆

同時也想到我們的「直覺偏誤」,動輒使用「暴增」。

更好的話,就是一起翻翻真的很棒的《真確》。實在會很想知道漢斯羅斯林還在世的話,他會怎麼看待covid-19這一切數字和人心。



《真確》的十大直覺偏誤中,就有一章正是「直線型直覺偏誤。否則這樣下去我們都可以在10歲長到400公分高。你不快樂你爸媽也不快樂啦。

如何扭轉直覺型偏誤,就是明白:

1.一條線有各種走向。
有直線型,S型,滑梯型,駝峰型,倍增型。

2.我們看到一條線的多少部分?
別假定是直線。


2021年5月15日 星期六

第三級開始,讓身心都壯壯


早上在菜市場看到緊急記者會新聞,立刻想稍後要去買束花。綠色的桔梗和母親節康乃馨。



帶著一把花到麵店帶滷味時(說真的是想幫點忙),閒閒沒事的全部店員都在好奇,我說不就是此時更要給自己美好的事物嗎?
老闆說,欸你人比花嬌買什麼花?
我回話說,你總不成叫我在家照鏡子吧!
老闆娘笑著說,妳來給我們看真好,多這包小菜帶回去。



晚些我給姊姊們報平安,免得又擔心我沒飯吃。家裡食物(和酒)都很夠,過兩天再去買就好,今天買菜的擁擠最危險啊。

歷經safer at home禁令的美國姊姊看台灣稍緊的規範,當然覺得還是一盤小菜很好遵守。不過她一聽過程說:早上新聞叫大家去買花?!😆😆

(有那麼一天我們就發達了)



花店老闆一邊接她女兒電話說莫名其妙要搶購,一邊教我照顧花朵(看我不拿塑膠袋保護要我趕快回家),順口提到花店生意也受到許多典禮取消的影響。哎呀我們可以支持的行業還真多,過幾天再來去買來開心。



一位懂得色彩療癒的朋友看到照片說:

//這兩種都是療癒性很强的植物。
綠色是心輪。
紅色是保護自己擁有的事物(身體健康)。
妳選的植物,一個照顧妳的心,一個照顧妳的身。
好兄弟,妳的身心都壯壯喔。👍👍👍//

呀比。

2021年5月3日 星期一

轉頭朝向書櫃想,有哪本書現在可以讓我了解我的怒火

 

是很想試圖偷看書眉上的書名,但是角度很不對。

剛好少女要收起書了。她用折口當書籤一夾,我看到作者「卡繆」。書本一闔,是《鼠疫》

折口當書籤這種匆忙的事我也做過,不過如果太厚的部分就會讓書籤變形,所以還是得找張書籤的好。

在這個時刻想想讀《鼠疫》真的更切實。昨天雙北(或全台灣)好像陷入恐懼中,我都快以為自己活在平行宇宙。就算關新聞、在追劇,也會接到善意關心但毫無資料來源的兩個轉發的落落長足跡,突然讓我怒火中燒。雙北人好像是卯起來在比害怕。

原本是在讀《逆轉恨意》這本書的,後來我轉頭朝向書櫃想,有哪本書現在可以讓我了解我的怒火!!!(平常讀下的書都不知道用去哪裡了)(我戳我,也指莫名恐慌的人)

看到案例足跡,只需要立刻檢查自己和家人的足跡。 距離遠也不幸災,很靠近也別氣餒, 就像駭客詐騙最後一道防線是自己,這一切終究還可以跟自己的好習慣有關。

然後冷靜想想covid的感染方式:飛沫,接觸。

那麼,社交距離,勤洗手,口罩,培養免疫力,尤其忍住不以手碰觸眼耳鼻,就是王道。否則儘管自以為有戴口罩,還拉下來摸摸鼻子, 或是在密閉電梯沒帶口罩高聲喧譁,不是整個白搭!!

例如說,重點不是那間光復北路的7-11,重點是我們平常接觸提款機或售票系統、門把、書籍、麥克風後,有沒有洗手?就是小時候你媽媽常跟你說最危險滋生細菌的地方。
(另一方面,超商應該習慣性消毒這種常用器材)

指揮中心只要忙著查證和澄清訊息,其他事就不用做了。中共辦事處只要偽裝寫幾個遍布全台灣的足跡,戰機也不用來了......

台灣因為是海島,所以在避疫上有優勢。(這也是《經濟學人》在2020年底何以未能選擇台灣為年度國家的原因之一*)有時候我想,因此我們在非法移民或難民的管理上也有一點具有迴避的優勢。我幾乎不敢想像,以我們人民的「潔癖」,可能會完全禁止人道救援難民。

而那些必須制定難民政策的國家面對內外課題,又是多麼的艱辛。

一切都是碰到了才能知道自己會怎麼做。勝不驕,敗不餒。

(結果沒想到是深夜看到松山分局96秒曝光影片,和市警局局長奇怪分寸發言的記者會,完全轉移我的注意力😅

(*避疫成功也並不是我們入圍〈經濟學人〉年度國家的原因之一,更大的意義是台灣在面對中共威脅時仍然選出了一位堅持民主立場的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