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

面對為所當為的事,不要溫順地走入那長夜


朋友讀書讀到一段詩傳來勉勵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不要溫順地走入那長夜

怒斥 怒斥那光的消逝


這是〈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Night〉詩中,一段頭尾兩句的呼應。

原是詩人Dylan Thomas 寫給病危的父親,希望他最後一搏(呃,你有沒有太狠)。

​後來被引用在人們面對絕境時,要保有希望,不要屈服。


這次是讀《當大腦開始崩潰》,一個看來有遺傳失智症家族的訪談後,一位家屬說,「如果要用一首詩含括我們此時的想法,那會是Dylan Thomas的〈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Night〉。因為我們並未放棄,所有那些研究和報導......那只是我們表達『去你的,我們還有話要說』的方式而已。」

我想,或面對為所當為的事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

在麵店才能取材的事

那天決定造訪一間平常在排隊、此刻四下無人的餐廳。(不知道在排什麼,但既然現在沒人排,那我就也要)​

QR Code點餐、也跟真人核對完畢後,本來想拿起手機作點事。後來我想到,《孤獨的美食家》的五郎不會這樣。​

那五郎會怎樣做呢?他會開始到處看(首先菜單就會看很久,我肚子餓沒那能耐)。​

我就到處看。首先盯著廚師在炒我的麵。啊,他是有動作 SOP 的,上下合左右合正反合。可能被我目不轉睛,送麵來的時候多跟我解釋了兩句。


​因為我繼續在看旁邊那台製麵機器。

廚師說,我們的麵都是自製的,還有加雞蛋等等云云。

​我的目光開始迎向製麵機。一大綑捲得像是巨型地毯。旁邊的大桌上是整齊的材料,麵粉,雞蛋。​

製麵師傅坐下來,開始絞出麵條。他一束束從機器上取下,小心捲出麻花,放在已經鋪了紙的木盒裡排好。我望向另一邊的廚房,女子從同款的木盒中取出麵條撒向滾水(不是林青霞東方不敗那樣)。​

然後我再看到面前的調味料,每一罐都寫著分裝日及到期日,非常清楚。我平常很少加餐桌上各式調味料,這才是第一次觀察到有餐廳這樣做。

我加了一點海苔粉,因為五郎也會這樣嘗鮮吧。​

另一位廚師在我面前做別桌客人的大阪燒。材料豐富我看得真是目不轉睛,若非我不喜吃大阪燒,可能會被這些海鮮給吸引到下次再來。他分層置放,設定計時器,去忙分裝材料,又回來繼續整頓。我把鐵板炒當節目欣賞,配自己的麵吃,廚師留意到我的目光,口罩後的臉龐向我點了一下頭。​

❖​

寫出千萬冊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古賀史健,在《取材,執筆,推敲》書中首先的「取材」,講到「閱讀」。

不只是一本書,他指的包括電影、包括街景、恐怕也包括空氣的「主動」閱讀。​

他舉例就剛好就是進麵店。你點了一碗麵,現煮要等十分鐘。許多人會用這十分鐘使用手機,社群貼文,新聞,回EMAIL,以為現在叫做「擷取資訊」。古賀說,滑手機這種事在浴室在廁所都能做,「如果你是一名取材者,請你思考一下,待在麵店的空檔才能進行的取材。」​

如此的話,我可以要想想,為什麼調味料上有海苔粉?美乃滋?炒麵醬?它搭配什麼好吃呢?​

所謂的主動閱讀──古賀指的是「觀察,推理,假說」的習慣,不是像google蒐集資訊,而是要能評斷資訊。​

他就用這樣的方式來閱讀書,閱讀電影:

1)如果見到這個人,我會問他什麼?

2)想著未著墨、沒說的部分,而非已寫出的內容。

3)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如何介紹給他人。

4)將自己代換成書中人物。例如,一首曲子連續聽五遍,每一遍都聽不同樂器的聲音。會留意到先前遺漏的小細節。​

跳一下,這就是我覺得《取材.執筆.推敲》不只是一本關於寫作的書,是一本能從古賀鍛鍊自己的程度、看得見什麼叫做卓越 的書。

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

解放父親(的鋼筆)


在氣溫驟降的今天,想到這本奇暖呼呼的書。​

父親走後一個月的那年端午,我大膽去看橫掃台灣影壇的「父後七日」電影;

父親走後 13 年的今年雙十,我讀著《父親解放日記》這父後三日,心中笑淚如潮水。​

作家的父親是一位前游擊隊員、左派分子。兩度牢獄讓全家族的前途都蒙受了連坐。故事一開場就是父親死了,而且是撞到電線杆後不治身亡(這什麼狀況啦😅,所以一看就知道這書不是大悲書),女兒趕回家辦理喪事,在這三日來自各方各道人馬的悼唁和協助。​

 ●因為死亡告別才匯集起來的樣貌

若曾經有過家人父母過世的經驗,就很可能有「從他人口中」聽到「不認識」的父母面貌的機會。原本散布在各處的,因為「死亡.告別」才匯集起來的面貌。像是電影「孤味」「誰先愛上他」。​

記憶修復好比古蹟修復,因為難處在於,必須靠同時代的人,幫離去者補上「當時」有另一個角度。​

這種衝突,在大時代及社會之下,更顯得衝擊,那些不能言、無須言的不得已。「承受」的方式就如「愛」一樣,有著各種形式,在當下只怕也急不得理解。​

書中寫著,「人生就是經由死亡,在某些人的記憶中復活,因此,和解或寬恕也是有可能的。」​

《父親解放日記》這部分讓我想到陳思宏《鬼地方》、吳明益《單車失竊記》,找著上一代的蹤跡,但它並不似上述兩書的濃稠。《父親解放日記》充滿黑色幽默與太陽黃的溫暖,某條單線人事物拉出來想,還很有吳念真筆下的「情義」。​

如果要舉例,那就會有點劇透。我也不知道要怎麼說一場告別式「有劇透」的意思。如果能跟我一樣好比 0 預告看書就太好了。

父後這三日來到葬禮現場的人,不斷帶來「意外爸爸」的面貌,一小時內出現兩位喊她「妹妹」競相照顧的兄長級,出現七手八腳打點了全套葬禮的各方長輩們,作者的記憶開始充滿幾乎難以承受的:恩惠。​

● 思想和人可以分開看

在譯者後記中讀到這句,「即使遭遇壓迫性的支配權力,也不能破壞做人的基本道理。」好比宮崎駿描述《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那本書:​

「無論處在多麼艱困的時代或是殘酷的時代,都要活得像個人。」


舉一個例子(爆一個雷),身為年輕游擊隊員的父親曾在尋找食糧的行動中,悄悄放過一位更小幾歲的警察。他說,你如果明天就辭職,我就放過你。​

倖存的年輕人真的立刻辭職,並且準備好了白米,要等救命恩人回來搶(?)。​

他甚至還想要加入左翼活動 ── 這時被父親婉拒了。

年輕人很不解,我想要加入你的隊伍增加戰力,而你不要?​

這位隊員(父親)說:

「那不是信念,那是做人的道理。」

​無論思想種族或信仰差異,在亂世之下,只有人心人性能讓人活得下來。雖然意外爸爸不至於成為英雄爸爸,但也足以讓人釋懷,只好想「不然能怎樣呢」的攤手一笑。​

告別式上,思想上的敵人或朋友,老人家們孩子氣的同處一室,而女兒也拾起跟父親相處的點滴,發覺自己深受影響。她以為自己了解很多世事,但原來不是,她想對父親辯解,但父親已然消失。​

● 時代的區隔,未必只指政權更迭。​

相對於現代社會的「成功的迷思」,強調個人化,網路社群快速方便,思考上以「照顧好自己」為優先,#那個時代更講究的是幫助、連結,以便好好活下來。相對的,就有許多犧牲,隱忍。​

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讀吳念真筆下的真人真事,怎麼那麼動人,動人到像是外星世界。

《父親的解放日記》 的情節開場,「堅守社會直線進步的父親,直線走路撞上電線杆」的這啥碗糕情節,就讓我好奇這本書。還有另一個魅惑的關鍵。​

 ●回饋於自己的父親那個瞬間

​故事描述的一開始就是,家中無糧但父親仍然帶回一位飢餓旅人;後面還有,父親借錢給鄰居遺孀開餐廳,卻拖累自己的獨生女作保承擔債務。​

對於母親的抗議,書中的父親說:「那他一定也是沒辦法了嘛。」

當時我整個被打到,活生生就是我聽過我的父親說過的話。​

以傳統持家的我媽,太太太不能理解父親對金錢的反應了。​

印象中,我不時看過爸爸住處有 30 個砂鍋,15 支錶,8 個茶壺啦,叫我們多帶幾個走,可以送朋友同學 @_@。​

我和姊姊都會對看想,這該不會又是誰欠你錢拿來抵用的吧……我們也不想多問。 ​

(我)爸爸那句「他一定是沒辦法嘛,誰會想這樣呢,那何必逼他呢」,常縈繞在我們心中。​

這類乍看像是見鬼的說法,究竟是他獨子少爺的氣勢,或是那個時代,因一場誤會被推著隻身離家來台的少年,多年來遠眺故鄉,好像越來越遠,只能以一種「#好好活下去」為前提的思考方式呢?

​ ●​

在為(我的)父親收拾遺物的時候,有位叔叔說:

「你爸爸走了,我會好無聊了,我要跟誰講話呢,他懂好多、告訴我好多。」​

我只能對他好好敬個禮,請他多保重。

讀到書裡寫著「某個瞬間的父親,曾經在另外一個人的瞬間留下印象」,我又從空氣中捕捉回叔叔這句話。​

這本書也讓我對於爸爸的其他,想要當個公案來參。雖然我不知道還能問誰了。​

●​

儘管這本書在韓國豐功偉績,但當時是因緣際會毫無成見或期待的打開,從離奇的「撞到電線杆」就一路暢讀,直到書末〈作者的話〉讓我下巴掉下來。我都還沒搞懂,這究竟是幾根實柱、幾根虛柱所架起的宮殿呢?​

因為心中滿盈的情感,我一時也沒有積極去查資料。​

我們閱讀,就是會與另一個人的人生相會。

這本書也讓我再次遇上一個時代--作者爸爸的,我爸爸的,也許還有你爸爸的。

​​

(圖)是父親的鋼筆。

今年生日時,姊夫拿給我說,我們又找到了一支爸爸的鋼筆,當然就應該是給你了。(爸爸所有的文具都會落在我手上)​

正想說要去哪裡有墨水可以測試。

找了鋼筆控朋友詢問。​

朋友端詳之後,立刻送來半瓶墨水,並且說當年這種18K金是好筆,再給我一份拭銀布,叫我回去天荒地老地擦拭。​

我是不確定家裡有沒有買菜錢啦,但爸爸總是用好的文具,鋼筆原子筆通訊簿,可以用很久很久。他一定很難、也沒想要理解現在這種快時尚的世界要幹嘛。

這支鋼筆在父後 13 年此時,被解放了。

2023年11月7日 星期二

金琸桓很溫柔的寫出憤怒,悲傷和我們原本無法想像的角落。

聽到韓國人自己都還提到朴槿惠和世越號,我要介紹金琸桓的書給關心的朋友,因為寫得實在是:太,好,了。

​很溫柔的寫出憤怒,悲傷和我們原本無法想像的角落。

《謊言:韓國世越號沉船事件潛水員的告白》

《那些美好的人啊:永誌不忘,韓國世越號沉船事件》

都有電子書。

當時讀完之後,我還去找了他的另一本《我要活下去:韓國MERS風暴裡的人們》。以後你寫什麼我都看。​

就在這找書的當口,發現韓國主播孫正熙出新書《堅守議題,撼動韓國的力量》,想說先去實體書店看看字體大小,不料居然本本被膠封。不太知道為什麼。

在我猶豫放棄的時候,何嘉仁書店店員主動來問我要不要拆封看。雖然知道這是正常的服務,但還是會很不好意思,加上字級也沒有太螞蟻,就買下來支持了。​

忘記是在某書店的某年度閱讀回顧時,網頁點著點著,某個我不熟的名人推薦了孫正熙的《蟋蟀之歌》,我才開始認識韓國有這號新聞界人物。但《蟋蟀之歌》畢竟是快30年前的舊作,這位主播一直等到自己退休,才執筆新作。​

《堅守議題,撼動韓國的力量》記錄了幾個重大事件的「場景」──他自己在場的,買書後我一口氣就看完了世越號單元,心臟撲通撲通,電視台竟然能堅守做了 200 多天的現場新聞。​

出版社宣傳上說「這是韓國的Newsroom」,我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這部影集「新聞急先鋒」,最近重播,我依舊看得目不轉睛想要畫線。​

看的時候我不是忙著感嘆或咒罵我們的媒體,而是不斷提醒,要提高自己的眼界和素養。​

另外再去圖書館借了據說好比是孫粉寫的《拉下前總統、破解假新聞、拒當讀稿機》。​


 孫正熙的新書宣傳影片(立刻被圈粉啊我的媽)

以上拜託,日後有知道作者有訪台分享的訊息請告訴我。(遠望台北國際書展)

2023年11月3日 星期五

在韓國,殯儀館也奉上即溶咖啡

出國前想說來預習一下《韓食點餐完全圖解》,等圖書館預約跑天涯的時候,我從書櫃上找到這本《餐桌上的韓國人》。所以嚴格上來說,我還不知道去韓國吃什麼,但已經開始認識韓國用餐文化了這樣~(?)​

因為副標看起來就很誘人:『湯飯、矮桌、扁筷子,韓國人為什麼這樣吃的飲食常識與奧祕』。最重要的是它立刻打醒我不會使用扁筷的問題,每次吃個拌飯我就得拿出自己的筷子──並不是說書內有教如何使用扁筷,而是,我馬上把一雙環保筷丟進行囊,這真是旅程中最聰明的決定!沒有一餐難得倒啊。​

但是書上說明的「扁筷」何來,我是看不太懂的。

整本書大概有這種感覺,旁徵博引挺有意思,常常用古畫古物來說明「當年」比照現代。但是回頭一想結論,還真的也沒很清楚。

不過還是學習到若干。​

例如我看到韓劇裡無法理解的矮桌用餐。跟古代架高住宅及「地暖」有關係,不穿鞋子能在屋裡生活一整天。​

我也沒想過為什麼中國坐在椅子上吃飯還是從唐代的統治階級開始,明代開始出現了單人椅,加上發展出四合院,用餐必須穿鞋走到另外一個區域。這也是可以承受難以移動的桌椅餐桌的用餐空間。​

但是古早時候,大家就在臥室用餐。擺上一張小桌子或加上矮椅。朝鮮時代連宮廷都沒有另外設置飯廳。所以中宗會在寢殿吃大長今煮的飯。​

擺上餐桌,馬上就能變成用餐空間。​

個人用的小盤桌,剛開始當然是要有一定財力的統治階級,不然一家五口要五張桌子還得了,相對的也有租賃盤桌的行業。​

那種數人相聚、一起享用的餐桌,就已經是「交子桌」概念。一般人在家中也會有折疊的交子桌以備萬用。​

由於席地吃飯,因此比較高的餐具,和略高的木板開始出現。加上古早還要「舉案齊眉」的教條,不要整人太過。​

由於低矮的小桌,需要較長的餐具,影響了筷子和湯匙長度及形狀的變化。

​這樣子就稍微能理解韓劇裡出現各種餐桌的狀況。

​此外例如韓國餐桌上包括不鏽鋼、美耐皿、瓷器、木器,作者整合源自於殖民經驗、韓戰避難經驗、經濟成長移居經驗,推崇便利性和效率,但他很老實地說,實在不太美學。​

至於感覺驚嚇的「傳酒杯」文化,作者考據認為更應該是當時前往明朝清朝回來的學習,由低位者獻酒杯,高位者接下後,會再倒酒給低位者。在世宗時代也記錄的「鄉飲酒禮」,長輩把晚輩聚集教授禮法的儀式之一(通通抓過來校正禮法)。

慢慢演變成為晚輩獻酒長輩;或是主人先獻酒,客人喝完後倒酒作為回禮。

​然後然後就變成一杯傳來傳去?70 年就有醫科教授呼籲「不衛生、不經濟、不合理」,但是在威權主義下,「傳酒杯」還有強化集體意識的概念。傳到現在例如職場應酬敬酒壓力,只能套句我爸的名言說:可憐啊可憐。

​(後兩點或許乍看不懂,「不經濟」這點,意思是說,你會喝下超過需要的酒量,所以不經濟。「不合理」指的是把人灌醉後發酒瘋起爭執,所以這種方式不合理。XDDD)


其中對於1980年代的「即溶咖啡」黃金時期,可能就是台灣「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再忙,也要跟你喝杯咖啡」的時代吧。此時還爭議到咖啡、奶精、糖的黃金比例,以及湯匙應該往同一方向攪拌的議論。

由於我是連聞到即溶咖啡都會頭痛的人,人生真的沒有這幾個字。#即溶咖啡的文化在韓國持續影響到今日,更是我完全不知道的事!WHYWHYWHY(所以要讀書)。​

等到在韓國大小餐廳真的見識到,每間門口多有即溶咖啡機免費引用的時候,我剛好翻開重讀《父親的解放日記》,殯儀館裡竟也有提供即溶咖啡──之前讀這句毫無感覺,現在回頭讀這段的感覺也多了:​

//社長遞給我即溶咖啡,因為一夜沒睡,我迫切需要一杯濃濃的原豆咖啡,但鄉下的殯儀館不可能有煮咖啡的機器,好久沒喝的即溶咖啡甜得讓我不舒服。​

「妹妹,決定好了嗎?要土葬還是火化?」

不用考慮,也不用和母親商量,我立刻回答火化。​

父親沒留多少時間給我,就急急忙忙地走了。生性勤勞的父親,一向走得很快。//

韓國小說看得比韓劇還多,但也真的沒涉獵過韓國文化。經此一役,我知道多少能靠讀書略知天下,以後閱覽書籍戲劇的趣味就會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