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

解放父親(的鋼筆)


在氣溫驟降的今天,想到這本奇暖呼呼的書。​

父親走後一個月的那年端午,我大膽去看橫掃台灣影壇的「父後七日」電影;

父親走後 13 年的今年雙十,我讀著《父親解放日記》這父後三日,心中笑淚如潮水。​

作家的父親是一位前游擊隊員、左派分子。兩度牢獄讓全家族的前途都蒙受了連坐。故事一開場就是父親死了,而且是撞到電線杆後不治身亡(這什麼狀況啦😅,所以一看就知道這書不是大悲書),女兒趕回家辦理喪事,在這三日來自各方各道人馬的悼唁和協助。​

 ●因為死亡告別才匯集起來的樣貌

若曾經有過家人父母過世的經驗,就很可能有「從他人口中」聽到「不認識」的父母面貌的機會。原本散布在各處的,因為「死亡.告別」才匯集起來的面貌。像是電影「孤味」「誰先愛上他」。​

記憶修復好比古蹟修復,因為難處在於,必須靠同時代的人,幫離去者補上「當時」有另一個角度。​

這種衝突,在大時代及社會之下,更顯得衝擊,那些不能言、無須言的不得已。「承受」的方式就如「愛」一樣,有著各種形式,在當下只怕也急不得理解。​

書中寫著,「人生就是經由死亡,在某些人的記憶中復活,因此,和解或寬恕也是有可能的。」​

《父親解放日記》這部分讓我想到陳思宏《鬼地方》、吳明益《單車失竊記》,找著上一代的蹤跡,但它並不似上述兩書的濃稠。《父親解放日記》充滿黑色幽默與太陽黃的溫暖,某條單線人事物拉出來想,還很有吳念真筆下的「情義」。​

如果要舉例,那就會有點劇透。我也不知道要怎麼說一場告別式「有劇透」的意思。如果能跟我一樣好比 0 預告看書就太好了。

父後這三日來到葬禮現場的人,不斷帶來「意外爸爸」的面貌,一小時內出現兩位喊她「妹妹」競相照顧的兄長級,出現七手八腳打點了全套葬禮的各方長輩們,作者的記憶開始充滿幾乎難以承受的:恩惠。​

● 思想和人可以分開看

在譯者後記中讀到這句,「即使遭遇壓迫性的支配權力,也不能破壞做人的基本道理。」好比宮崎駿描述《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那本書:​

「無論處在多麼艱困的時代或是殘酷的時代,都要活得像個人。」


舉一個例子(爆一個雷),身為年輕游擊隊員的父親曾在尋找食糧的行動中,悄悄放過一位更小幾歲的警察。他說,你如果明天就辭職,我就放過你。​

倖存的年輕人真的立刻辭職,並且準備好了白米,要等救命恩人回來搶(?)。​

他甚至還想要加入左翼活動 ── 這時被父親婉拒了。

年輕人很不解,我想要加入你的隊伍增加戰力,而你不要?​

這位隊員(父親)說:

「那不是信念,那是做人的道理。」

​無論思想種族或信仰差異,在亂世之下,只有人心人性能讓人活得下來。雖然意外爸爸不至於成為英雄爸爸,但也足以讓人釋懷,只好想「不然能怎樣呢」的攤手一笑。​

告別式上,思想上的敵人或朋友,老人家們孩子氣的同處一室,而女兒也拾起跟父親相處的點滴,發覺自己深受影響。她以為自己了解很多世事,但原來不是,她想對父親辯解,但父親已然消失。​

● 時代的區隔,未必只指政權更迭。​

相對於現代社會的「成功的迷思」,強調個人化,網路社群快速方便,思考上以「照顧好自己」為優先,#那個時代更講究的是幫助、連結,以便好好活下來。相對的,就有許多犧牲,隱忍。​

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讀吳念真筆下的真人真事,怎麼那麼動人,動人到像是外星世界。

《父親的解放日記》 的情節開場,「堅守社會直線進步的父親,直線走路撞上電線杆」的這啥碗糕情節,就讓我好奇這本書。還有另一個魅惑的關鍵。​

 ●回饋於自己的父親那個瞬間

​故事描述的一開始就是,家中無糧但父親仍然帶回一位飢餓旅人;後面還有,父親借錢給鄰居遺孀開餐廳,卻拖累自己的獨生女作保承擔債務。​

對於母親的抗議,書中的父親說:「那他一定也是沒辦法了嘛。」

當時我整個被打到,活生生就是我聽過我的父親說過的話。​

以傳統持家的我媽,太太太不能理解父親對金錢的反應了。​

印象中,我不時看過爸爸住處有 30 個砂鍋,15 支錶,8 個茶壺啦,叫我們多帶幾個走,可以送朋友同學 @_@。​

我和姊姊都會對看想,這該不會又是誰欠你錢拿來抵用的吧……我們也不想多問。 ​

(我)爸爸那句「他一定是沒辦法嘛,誰會想這樣呢,那何必逼他呢」,常縈繞在我們心中。​

這類乍看像是見鬼的說法,究竟是他獨子少爺的氣勢,或是那個時代,因一場誤會被推著隻身離家來台的少年,多年來遠眺故鄉,好像越來越遠,只能以一種「#好好活下去」為前提的思考方式呢?

​ ●​

在為(我的)父親收拾遺物的時候,有位叔叔說:

「你爸爸走了,我會好無聊了,我要跟誰講話呢,他懂好多、告訴我好多。」​

我只能對他好好敬個禮,請他多保重。

讀到書裡寫著「某個瞬間的父親,曾經在另外一個人的瞬間留下印象」,我又從空氣中捕捉回叔叔這句話。​

這本書也讓我對於爸爸的其他,想要當個公案來參。雖然我不知道還能問誰了。​

●​

儘管這本書在韓國豐功偉績,但當時是因緣際會毫無成見或期待的打開,從離奇的「撞到電線杆」就一路暢讀,直到書末〈作者的話〉讓我下巴掉下來。我都還沒搞懂,這究竟是幾根實柱、幾根虛柱所架起的宮殿呢?​

因為心中滿盈的情感,我一時也沒有積極去查資料。​

我們閱讀,就是會與另一個人的人生相會。

這本書也讓我再次遇上一個時代--作者爸爸的,我爸爸的,也許還有你爸爸的。

​​

(圖)是父親的鋼筆。

今年生日時,姊夫拿給我說,我們又找到了一支爸爸的鋼筆,當然就應該是給你了。(爸爸所有的文具都會落在我手上)​

正想說要去哪裡有墨水可以測試。

找了鋼筆控朋友詢問。​

朋友端詳之後,立刻送來半瓶墨水,並且說當年這種18K金是好筆,再給我一份拭銀布,叫我回去天荒地老地擦拭。​

我是不確定家裡有沒有買菜錢啦,但爸爸總是用好的文具,鋼筆原子筆通訊簿,可以用很久很久。他一定很難、也沒想要理解現在這種快時尚的世界要幹嘛。

這支鋼筆在父後 13 年此時,被解放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