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8日 星期六

這兩本哥倆好。《先別急著挑戰人性》《暢銷百萬冊的德國心理學》


 又到了一個補班週。

還記得就是在10天年假時讀到《暢銷百萬冊的德國心理學》讀到「習慣化」的力量!政府起初規劃一定沒人應用過心理學,思維上以為「放假愈長應該愈好」吧。

完整應該是說,「習慣上的麻痺力量」。
以下講到兩本書,三個點。

❶.理解認知失調,也可以讓我們把日子過得更好

例如婚姻7年該癢了嗎?打掃的時候特別分心翻起書 ?

快樂的事做久了就忘記快樂了,開始覺得沒樂趣。
不快樂的事一直被打斷的話,就一直被迫從頭想起這事不快樂,於是永遠做不完。

心理學放在諮商室沙發上是一回事,能夠落實在生活中才有意義。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兩位心理學家的作品就有意思了。

他們會先舉例實驗來說明。例如在子宮中的胎兒,聽到外界響亮的喇叭聲,一開始會反應激烈,但隨著噪音愈來愈多,他也就習慣了。(到底是誰想出這種虐待小孩的實驗)

如果單純閱讀「習慣化(的麻痺力量)」介紹,恕我資質駑鈍不知生活實用。所以在這本《暢銷百萬的心理學》,每篇都立基在心理學的發現,主要就是為了踏在人間使用,包括如何跟討厭的人相處XD。

書中並沒有太複雜的理論論述,會很快地帶入生活上(偶爾我還覺得兩個作者哈拉也有點久),所以想起討厭的同事時可以很快翻翻,端正自己的心態。但是喜歡了解由來,可以自行搜尋、跟著註釋讀原文資料也行。

又例如在 面對壓力 的那篇,當然會先提到自古以來研究出的「戰或逃」。但是,最近十年的發現,戰或逃是放在雄性動物的行為。男人在拼鬥或見勢遁逃的時候,女性卻必須以照顧後代為第一考量,於是女性們會彼此伸出援手,彼此連結彼此照顧

我常常敬佩家人與其女性朋友們的連結,不是說團購啦,包括各種資訊交流互補,在生活中真的起很大的助益,從學期中的母姊會變成「女聯會」的力量。

擴張到現在社會,我們不是常會注意到社交連結與身心健康的關係嗎?在工作與生活上,我們不是很提倡不需要獨自承擔嗎?留意我們體內古早原本就有的態度,其實是「戰鬥」或「照顧」(連結),我們在思考上就有了不同的對策。

以前開車的時候常會聽到有人笑前面那一定是女生,開車太慢沒膽。我常想,如果大家多一點陰性「特質」的細緻,喇叭聲和車禍率也會少很多吧。荷歐波諾波諾的修藍博士常說,未來的世界是女性的世界。倒不是說區分真正的生理性別,而是我們注意到那個特質,連結,照顧,讓我們調整自己因應。

本就像是心理學的故事StoryStudio網站

講到心理學試驗,我更要強推差點錯過的《先別急著挑戰人性》。這本書活生生就是心理學+故事網站!故事看到斷不掉!

一開始是因為讀到對於史丹佛棉花糖實驗的書摘。這個實驗案情並不單純,我略聽過一二(例如如果實驗對象都是貧民窟的孩子,你看看他要不要立刻填肚子再說),但是我並不知道還有這麼多!

更早的這個實驗,原本是在千里達,為了理解被視為「過於放縱的非裔」VS「不知享樂的原住民」的「刻板印象」而做的,但最後發現其實跟種族無關,卻跟家中是否能常看到父親有關。

但是因當時社會環境,讓這個單親因素變得敏感,因此主事者避開了這部分說明。

接著就發生了1972年在史丹佛大學的知名實驗。傳說了50年可能還有很多人也不知道,那90位孩子是教職員菁英分子的後代,他們的前途實在也難差到哪裡。

因此又有了2018年擴張到900名的新棉花糖實驗。

寫作並不是也只把棉花糖實驗前世今生介紹完,作者話鋒一轉,介紹所謂的心理上的匱乏、薩提爾講家庭連結等等。也會佐以自己心理諮商工作上的實例。一個題目綿延不絕,讀來非常過癮!

一如大家都知道的電車難題,你是司機,你要選擇撞上軌道的五人還是另一條軌道上的一人?大部分人會選擇不得已就死一個吧。第二個版本難題來了,你是天橋上的路人,你可以推下身邊一個人阻止這台車。同樣是死一條人命,不過由於是要你積極的這樣做,因此我們幾乎都做不到。

作者這題主要談所謂的「良知」。書中BLHA BLHA又介紹了很多,包括良知的缺失一路講到希特勒。(我簡單的延伸推想,悲慘世界裡尚華強為了肚子餓的外甥,該不該去偷麵包?該不該為了一條麵包坐牢19年?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可以練習這種難題。)

覺得這本書《先別急著挑戰人性》實在太好看。第一次讀的時候,我覺得很特別,作者有以自己的專業,加上了面對各種難題的建議;不過再讀了《暢銷百萬的心理學》後,覺得後者的實用性更多,然而歷史沿革必須講得很簡單。因此應該說兩本一起看最過癮。

原來書名就是我們常在對別人及自己做的蠢事

其實原本很不懂為什麼書名要叫《先別急著挑戰人性》。這書名極可能讓我失之交臂。

直到那陣子我常在一些身邊事件中思考--納悶,你明明知道這疏漏可能會發生,為什麼還要堅持「但是本來就應該是他們要處理不是嗎」來眼睜睜看著發生(或賭氣)?你明明知道自己以原信reply時,內容與原主旨已經不同,是另一件事情甚至是原事相反的結果(原本擱置的案子通過了,但主旨是「暫勿進行」),卻還是要用原信主旨繼續使用--大大增加了自己想說的事被他人延後閱讀、被誤會、被撈不到的機會,理由是建立在每個人都會立刻去開每封信嗎。Really?!自己的聲音被忽略也就算了,整體的效率降低都是看不見的成本!

有天我終於意識到這句,這不就是沒事在挑戰人性嗎!!

只要多懂一點人性--不僅是同理,還是經科學實驗證明,不是憑空想像,我們就可以知道不用急著挑戰它,可以更聰明,更舒適。

不用落入「主動幫大家集滿長假=給出小確幸=一定很受愛戴」這種毫不「真確」的思考,《先別急著挑戰人性》在〈如何識破謠言〉建議包括:不知道一件事,比起相信錯誤資訊要強得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