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0日 星期五

極少有一本投降不推的書,讓我在想:學是為了致用。《人慈》


 文長。

《人慈》這本書,呃……它好像有過威震書市,中英書名主題誘人,主要是要駁斥人性本惡,主張人human應該是kind的。但看了一百多頁開始覺得修誇怪怪,讀半本後開始棄械。
極少有一本投降不推的書,讓我想要整理一下。
1. 我完全同意它提出當代毒藥是「新聞」。
2. 對於作者追索訊息的抽絲剝繭心力,印象深刻。
3. 你也可以了解一些對於知名心理實驗幕後的殘缺(通常是近乎被編劇創作的狀態)。
4.但是每個推演及結論都讓我不痛快地想說「咦?」
他自己也是用「一些例子」來反駁「一些例子」。
可能是因為我並沒有那麼信仰人性本惡本善,所以我不知道他要突破什麼。
加上追索的過程描述太細,單一來看可能很過癮,合起來看實在有累。
舉例來說。他要解釋「旁觀者效應」有問題。前提是他認為這個實驗讓我們相信人性本惡。
1964年,一位女子凱蒂.吉諾維斯在深夜被襲擊,在安靜的住宅區內呼救,聽到的人有38人,都沒有人出手相助,以至於她最終被攻擊身亡。
作者抽絲剝繭的證明:是媒體〈紐約時報〉嗜血誇大了報導,其實現場聽到呼救的人也沒有那麼多。
然後再找個另外的真實新聞來說,陌生人們如何義無反顧的合作拯救將要溺斃的他人。
後者當然存在。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這樣善意相助的好例子。
但是這樣無法解釋,5月初美國地鐵發生黑人Daniel Penny被扼頸身亡,身邊有那麼多拿手機錄影的人。然後呢?
所以對我來說,後來有約翰.達利(John Darley)與畢博.拉坦內(Bibb Latane)進行的「旁觀者效應」實驗,是有意義的,它沒有說人性本善本惡,所以(人慈)不需要一直拿溫暖的社會新聞來告訴我人性本善。因為事情就這樣發生的時候,我該怎麼辦?
【學是為了致用】
所以重點是,我們要從「旁觀者效應」學到,如何自救,以及當自己無能為力時如何能協助救人。因為那些旁觀者不是冷血,是被其他因素影響,猶豫了行動。我該如何讓他們激發他們「善」,以行動來救我、去救他?
的確就是在Daniel Penny事件後,我認真地再翻起這兩本書,之前推薦過的哥倆好《先別急著挑戰人性》《暢銷德國的百萬心理課》。
關於這兩本書的優點弱點,發現可以搭配閱讀,已經推薦過,前者比較娓娓道來旁徵博引像讀故事,例如前者就會加以說明其他心理現象,為什麼旁觀者會猶豫行動;後者各篇幅比較簡短,可以立刻生效。
相對於寫今日這篇,我想強調它們的好處是,它不僅告訴你這些心理實驗,而是教你如何運用在現實改善生活,這才是重點!
例如:要讓旁觀者判斷為緊急狀況,要讓旁觀者同理出手救助是義務,要讓他下定決定執行等等,《先別急著挑戰人性》提出五項條件,其他一句讓我眼睛一亮:
從人群中指定一個人來幫助你,明確告訴他應該做什麼。
但是萬一碰到有人溺水,我不會游泳,只會產生新的悲劇,那麼我也該學習屆時我可以如何做,不讓有能力的他人只是旁觀者。
以上兩本書都有說明,在各種心理實驗時,我們如何善用。而且書中都有直接標示該項心理實驗名稱,很好查詢。
在美國黑人Daniel Penny事件後,緊接著是中捷車廂發生工安意外。我都拿出這兩本書做思想練習,並且回想起半夜聽到巷道內鄰居呼救的案例。
(讀了會忘啊!但是至少知道回頭去查)
《人慈》就是只在書籍最後〈跋〉,作者諄諄碎碎分享了他人生十條規則,例如「避開新聞」。
如果要了解世界沒有像我們以為的那樣壞,不是《人慈》,漢斯.羅斯林的《真確》絕對更有收穫。你要知道自己何以對世界失去希望,有沒有個道理。
羅斯林不僅從大腦演進來理解我們自己(你本來就會被壞新聞所吸引),提出十大直覺偏誤,更是以數字統計來真確──這些數字當然會隨著統計而變化,可以上gapminder基金會看演進。例如世界各國的民主狀況,在疫情這兩年隨著獨裁者藉此濫用,而有了些微變化。
或是在自己有困惑好奇時,好歹也能查個資料真確一下,很多數字的確藏在網海深處,我就曾經花時間漫遊,還真的查到政府每個月會公佈很細的車禍死/傷人數(但是並沒有區分例如外送員部分──如果有嚴正想理解外送員摩托車狀況的話)
從《真確》出版後,「真確」這個詞對我已經變成動詞來使用了:遇到事情,我應該要真確一下。
《人慈》其中一個篇幅看得出作者可能是擔心「人性本惡」用在政策上。那對我們就有影響了。
例如對於監獄的保護管束。到底是要相信史丹佛監獄實驗的結果(作者同樣介紹了這個造假),搞出一個非人環境的監獄;他也舉例挪威哈爾登監獄,有電影院和滑雪坡,廚房就放著刀,祥和的氣氛讓美國官員參觀後痛哭失聲。
這個論述我還是有點不太懂。
關於刑罰是懲戒還是教化,本來就有許多探討。這也是「死刑」存在的爭論點之一。(這讓我好奇起作者對於死刑的看法)
決策者沒能從俯瞰來理解預算的此消彼漲(──把監獄變成犯罪經驗交流所,造成反覆入獄的花費費用),這種自行其是、敢不敢大刀闊斧的決定,發生在很多地方,例如,當有實驗顯示,讓阿茲海默症患者聆聽他所熟悉喜愛的音樂,有助於神智清明,提供一台播放器vs發幾顆藥加上長期照護,哪個划算?你也可以想想自己所處的職場,或生活方方面面碰到的機構,是不是也有東牆西牆的現象。
這些盲點不會只基於對人性本善/本惡的信仰。
因為資訊知識,我們希望自己理性選擇,但是接受我們做出的決定不見得是對的(=我可能錯了),因為我們可以修正,更應該在困惑中讓自己這樣反覆練習,然後我們再對下一次的決斷有信心,學習。
《人慈》書中看來對於葛拉威爾《引爆趨勢》讓1964年凱蒂被殺的案件爆紅,但是沒有說出全面,略有微詞。為了公平起見,也因為最近metoo事件,我則找出了葛拉威爾《解密陌生人》。
當時讀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很有收穫,現在重翻,這位前輩是也有點《人慈》作者的風格,拿一個例子反駁這個「以為」。不過我還是很同意他的用意,而且從本書學到不少:
「悲劇,不該只是喧騰一時的新聞,而是找到解方的引路磚。」
我再次讀起《解密陌生人》第八章,關於酒後的性行為/兩情相悅/性侵害。如果你只會告訴女兒「在外面不要跟陌生人喝酒」或覺得「我酒量不好,不會多喝」,那是不夠的。
第八章提醒一種危險。在喝酒之後,你清楚表達自己的意願,以及判斷他人的意願,都會失準。
在《一日一行動的奇蹟》書中讀過,讀書負擔不用重,一本書只要「抄五句,做一句」。對於重度閱讀又愛劃線的人雖說真是鬆一口氣😆,別貪心,但是「學以致用」真的是暮鼓晨鐘。
❖文中三本書,曾經寫過讀後:
wc讀《先別急著挑戰人性》《暢銷百萬的德國心理課》

❖《真確》不用等到我推,但常常散見在wc貼文中,剛剛自己搜尋一下都敬佩自己是真愛XD。就是一本我才初讀就好高興覺得「我快要變聰明了」的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