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5日 星期二

慢療之路

 

讀了《慢療》,經網友推薦續集《我的慢療之路》,讀來一樣愉快,時間序上是作者前往深池醫院的前傳。
閱讀時我正感冒,看到醫生開給我不知那為何要來個八種藥的時候,我閱讀來休養自己,在緊急時段過了之後,我就開始跟醫生討論換藥,爾後自己停藥,用自癒力來恢復元氣。
元氣這種東西很奇妙,有天下午的某刻,就突然覺得好像從飄在空中掉到地上了,心情很好。
翌日我有種「我快要好了」的靈感。
作者說自己原本還不知道怎麼思考這種醫療方式(慢療),但剛好恭逢了美國的「慢食」運動,被她這一寫,我也才認識了所謂的「慢食」不是細嚼慢嚥而已:
慢食不是真正在講時間快慢,是特別在意根本──食材,廚藝,經驗和知識。
它強調現有的東西──當季,天氣,氣候,順勢而為,而不是逆勢而為。它會把阻礙植物健康成長、阻礙它獲得沃土的東西移除,而是藉由一些左調右調的小動作達成,那就是它「慢」的原因。
…..
慢食是在地的,個別的,關係的。
我們活在一個不喜歡慢的社會。所以我們要街角就有便利商店,要食物在多久時間內快送到門口,a點到b點要快點開路造橋,客人永遠是對的(絕對不是!)所以要服務到180%,有誰誤了我們就是那麼怠慢,就是賠錢或負評。
殊不知(其實應該是知道的)在「逆勢走快」的過程中,有自然環境某勞動者在受傷--可能就是你的孩子他的母親。
甚至會不會是,我們在這種時候展現自己的消費者的權威,稱「小確幸」藉以滿足ego。這樣可以省去傾聽內心聲音,或是觀察世界。
這不僅是「過度消費」,也讓我們難以再感受到所謂「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都是要慢或停下來的時候才能感覺到的。
儘管我能做到自我要求,但畢竟我也是要活在群體中的。大概是愈來愈遺憾這種狀況,我感覺越常在生活中看到這種例子。例如,
垃圾桶裡滿是塑膠袋,為什麼有人丟得下手,不知道塑膠袋能再利用或回收嗎?
各機關單位裝設自動開飲機,24小時耗費了多少電?
打開網路書店發現硬送不見得需要的贈品,我煩到轉台(可以讓我好好看介紹嗎);
因為滑手機漫無目的,所以人們必須加買行動電源, 甚至連公車都要裝充電座表示服務,連線一刻不能停;
那天發現可愛優雅的日式餐廳,居然也應食客要求裝一台電視播放賽事,這是一個for what!?
這麼多遺憾到我都需要去做「創傷照管」了呀。
🚾優先推薦閱讀《慢療》

🚾《創傷照管》是這個專業意思
不僅是消防員、醫護人員、社工人員會有創傷,包括環保人士、社會運動者,也會有各種心理創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