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7日 星期二

雖然我的頭髮亂七八糟

 


趁誠品忠孝敦化店還沒有人滿為患(就是居然還能有閱讀位的時候),在那裏讀了幾本繪本。

吉竹伸介的作品真的都不會令人失望耶!


雖然我的頭髮亂七八糟」已經變成我的晨間發語詞了。

雖然我的頭髮亂七八糟,
但是我早餐都會吃飽飽。

雖然我的頭髮亂七八糟,
但是我罵人的邏輯還是很好。

(抱歉,繪本裡絕對不是這麼簡單,請務必自行欣賞)​

2022年12月26日 星期一

不是反以色列,是矛盾《我絕非虛構的美好七年》

以色列作家艾加凱磊。當年書展時帶著《再讓我說個故事好不好》電子書去簽名。很豪邁的請他簽在手機上!(以為這就叫做電子書簽名哈哈哈,一機只有一次機會) 

雖然他的主力是充滿奇想的短篇小說,說是因為他有氣喘,所以從小必須訓練自己用很短的時間把話講完XD 

中文作品內只有這本《我絕非虛構的美好七年》是非小說,舉個比喻的話,我真真想到吳念真的《這些人那些事》,只是凱磊是以色列人,他寫的不是巷口大媽而多半是家人,無預警加入了酸甜苦辣各種調味料,篇篇口味分明,該嗆的現世報,有後勁的逃不掉,一本短篇散文從廁所帶到床頭帶到餐廳,讀得像小說。 

比起他前兩本很有創意的小說《忽然一陣敲門聲》《在讓我說個故事好不好》,我更喜歡這本non-fiction。不過它要絕版了。

 

所謂的7年是從兒子誕生,到父親過世。曾經在台北國際書展看過凱磊的人,也都看過他那很活潑的兒子;即使是遠距連線的演講,他兒子也來插花打招呼。凱磊特地多授權了獨家故事給中文版的《我絕非虛構的美好七年》。 

這本非小說,更能把他的人文顯示一覽無遺。 

由於以色列及拉賓的氣焰,讓我從難以理解到難以接受,生活中也開始拒買made in Israel的商品(機會也是不多啦)。因此我特別印象的是香港導演彭浩翔在推薦序上說起的故事。

由於凱磊對政府加薩走廊的態度,使他的兒子在學校受到一些刁難。於是凱磊在家裡設置了一道路障,讓他兒子感覺,生活進出都要操縱在別人無規則可循的規則中,是什麼生活。



目錄是以「第一年」「第二年」來劃分,七年之後的〈又過了幾年〉,就收著兩篇他對於以色列的矛盾。 

我想起大提琴家卡薩爾斯說,一個真誠關懷社會的人,先是一個人,再來是一個音樂家。從這本書,我看到一個人,一個以色列人,一個對當局有意見的以色列人,是猶太倖存者的兒子,一位無盡的愛的爸爸,一位從妻子身上獲得啟發的丈夫。而剛好他是小說家,有好筆將那一天一年的生活編職成故事。 

2022的現在,全世界有很多人受到政府莫名封城對待的體驗──民主國家覺得這不可思議;但有人一生都受到這樣的待遇,而且全球似乎愛莫能助(?)。 

作家寫散文照樣說故事,而且更能看出他的處世角度,因為這是落實在生活地面中的。以看紀錄片的心情讀讀這位以色列人的生活描繪,可能在伊朗偷偷讀著他這本書的「敵人」們也是願意了解。而由於我們都是「人」,對於那些與家人共通平常情感、但是由凱磊的非平常描繪,感同身受到有如深水炸彈那樣,讀了常常像是柔柔的一拳打在肚子上。 

別說凱磊自己覺得「太私密」不敢在家鄉出版,我讀著也覺得要慢慢。

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

以愛(國)之名


在等待世足決賽之前,用這部「失控的審判」來補上踱步等待,有茱蒂佛斯特、班尼迪克但我竟毫無上市印象的一部電影。加以家裡的DVD player遙控器失效,所以按下去就一定要看完,不能回頭也不能快轉,比照電影院只能非常專心。(幸好還有暫停鍵可以去喝水上廁所)

「失控的審判」改編自真實事件回憶錄《我在關塔那摩的日子》。古巴的關塔那摩監獄是美國在911事件後大肆搜捕嫌疑人拘押的地方,由於在美國境外的美軍基地,等於是三不管地帶,這些嫌疑人在毫無罪名指控的狀況下被拘押多年,不僅與家人失去音訊,更完全沒有司法上權利可言。
直到案件曝光、吹哨者指出虐囚刑求,全球公民律師團體支援「控告小布希」之聲,讓這個由總統及國防部直接下令的措施被判敗訴。不幸的,美國政府再提起上訴(電影主角總共被囚14年),讓許多囚犯繼續延長羈押;而在歐巴馬和拜登的任內至今,關塔那摩都還在運作。

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我會在迷宮的那一面等你。遺忘書之墓私房閱讀指引



從《風之影》紙本追到《靈魂迷宮》電本,知道版權即將到期難免有點感嘆,真的是一個時代!當年這段「你在這裡看到的每一本書,都是有靈魂的。不但是作者的靈魂,也是曾經讀過這本書,與它一起生活、一起夢想的人留下來的靈魂。」,一個「遺忘書之墓」概念,迷死無數愛書人,更引起台灣少見的西班牙小說開始雨後春筍的出版盛況。 

是說我紙電版8書都有,甚至照著故事到巴塞隆納去取過景了,身邊也有幾位讀過的同好可以共同追憶,還要感嘆什麼呢XD。所以這口嘆氣轉化想為還沒入坑(迷宮)的朋友概述一下。

薩豐形容「遺忘書之墓四部曲」是一個四面套盒的概念,從不同入口進到迷宮的中心,可以從另一個入口穿出來。的確,每個故事讀起來是獨立的,但等到下一本出版才會發現拼圖多了一個板塊,不知道是不會怎樣啦,但你就變成當局者迷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樣。

系列怎麼讀

就原文及中文出版順序來說,是:風之影→天使遊戲→天空的囚徒→靈魂迷宮。

就故事發生時間的跨度來說,我想是:天使遊戲→天空的囚徒→風之影→靈魂迷宮。(由於中間有時間重疊,讀者可能各有看法)

記得當時卜洛克的馬修史卡德中文出版順序是一回事,因此讀完全套之後,我們會很想依照原文出版順序(也就是角色時間)重讀一次,但是「遺忘書之墓系列」可以不需要這樣,所以其實時間序也不重要。

而且由於《天使遊戲》比較魔幻(雖說我個人意見,但薩豐的確也說這本氣氛最不同,就像是居心叵測的異父/母的姊妹XD),因此當作第一本進入,未必合適系列氛圍,故事中對於「遺忘書之墓」的場景描述也是系列最少(剛剛還搜尋了一下)。

(咦所以我是特地做了一張廢圖?!)

只領取《天空的囚徒》讀者請三思

此外有個重點,由於《天空的囚徒》定價250元是領書額度,因此當聽說有讀者要以領書先嘗試系列的時候我才一驚,這樣毋湯。難道這就是它衝到排行榜前面的原因嗎。

《天空的囚徒》是內容最輕巧、最歡樂的故事──不是情節歡樂,而是因為有個超活寶主人翁費爾明,但它卻是系列中最需要to be continued的一集,它揭露一個重大的情節,啟動了《風之影》,交會了《天使遊戲》,它也置入了一個重要的謎團,必須到《靈魂迷宮》延伸。如果只看這一集,你會快快樂樂地進入,但是恐怕無法平平安安的回家,等到其他系列全數下架,就只好被困在天空得找紙本書。或者也可以學習臣服。 

真需要割肉的話

那麼,吃不下四部曲的人要怎麼取捨呢。真要割肉,只能說優先順序了,1《風之影》+ 4《靈魂迷宮》。

即使是在多年之後等到《靈魂迷宮》出版,我已經從紙本讀者變成拿著閱讀器按鍵的讀者了,它幫助我看到連洗澡後吹頭髮也能看,吹風機敲到頭(!)也在一直按鍵。

後來到《64》也按成這樣的時候,我就有好好思考小6要不要長大。

因此當薩豐2020年壯年早逝的消息傳來,我第一個念頭竟然/真的是,幸好他寫完四部曲了……。(令人想起拉森寫完龍紋身三部曲,畢竟也像是個段落。老天真是太眷顧我們了)

➥收電子書的另一個理由

薩豐是廣告人出身,長住好萊塢編劇任務,因此寫作上注意畫面節奏,非常通俗不搞文青。比較奇葩的是他還能創作音樂。系列的3本電子書裡面附有他創作的小說音樂,好比小說原聲帶,就是讓我收藏的原因。

據說他本來創作是自娛用的,後來在一場私人聚會中他演奏娛人,有朋友問了拿去廣播電台播放,造成轟動,大家才知道有這麼個功夫。

雖然說如果一張原聲帶聽起來會很過癮啦,但是Readmoo版是隨著音樂標題放在特定章節播放,可說是一種閱讀沉浸式體驗。

**

在《靈魂迷宮》出版之前,我已經先依照前3本書的文字描述,到巴塞隆納踩點。例如儘管觀光人們去聖家堂,我則對於皇家廣場那盞高第設計的路燈情有獨鍾,那少年達尼就在這裡踱步青春;在轉進應該是通往遺忘書之墓的彩虹劇院街拱門時,小販問我哪裡來,居然沒有把「Taiwan」聽成「Thailand」已經很感動了;搭車往山上的蒙居克堡監獄,當天朔風野大,想像陰暗地牢與載運犯人的通道,費爾明是否就從這兒死裡逃脫呢。除了這些收穫,系列也讓我對於西班牙佛朗哥時代,從獨裁到轉型正義,有更為關懷的追尋。

想起薩豐說的:我會在迷宮的那一面等你。(太美


電子書:

風之影(附音樂) https://moo.im/a/szEJNQ
天使遊戲(附音樂) https://moo.im/a/jlwyBS
天空的囚徒(附音樂) https://moo.im/a/fgjQRZ
靈魂迷宮 https://moo.im/a/2vBIQW

還有餘力的話,《氤氳之城》是薩豐過世後推出,是他原本還想要加以調整的出版計畫,但是......只能就這樣出版吧。這本都是短篇故事集,有些可以感受跟四部曲相關的影子(例如名字相同難免很想要想像),有一篇講到塞萬提斯及唐吉訶德也真的妙了。覺得這本很有《天使遊戲》的鬼魅氣氛。


2022年12月7日 星期三

這份創作在哪裡開始迷失方向?《取材,執筆,推敲》


串流平台追劇商戰,追成一個後果是,比誰家的荷包口袋深,更大的場景、更貴的演員/導演/編劇/等等。​
(有時候我會納悶:「這段劇情有需要遠赴全球出外景嗎」)

而更多的片子,造成更多的地雷。人們沾沾自喜「看到飽」,可能是時間小偷的詛咒。




這幾個月打開了出名的「灰影人」以及丹佐華盛頓他兒子「厄運假期」,我都覺得浪費極了不可思議,比等足球賽0:0+PK更痛苦。我不僅再次決定忽視Top10,更完全放棄丹佐華盛頓他兒子。這時候我會想起古賀史健在《取材.執筆.推敲》中提到,「閱讀拙劣的文章」的視角(讓自己不會重蹈覆轍)。其中一個問號是要試圖想想:

這位寫作者在哪裡開始迷失方向


因為忽視沉沒成本而把整部電影看完的我,就想:我其實可以在哪裡就知道苗頭不對,可以放棄?為什麼?

此外,也就來記錄自己在串流平台發現的珍寶,真的不能只有我看到。

最近遇見的是「血,性,王權:皇家恩仇錄」( Blood, Sex & Royalty)。
(還是要找張閱讀的劇照)

§

無意間看到蔡依橙醫師在選後的發文,順手就把這部加入片單。描述亨利八世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的「紀錄片電影」,一口氣看完全3集。(看完我回頭去找蔡醫師文章,想說他當時是寫了什麼扯到這部片XD)

雖然不太記得「美人心機」「都鐸王朝」這兩齣高標準戲劇的細節,但是這部紀錄片電影第一集就讓我意識到它對於安妮.博林的定位,這是一位劃新時代有主見的女性。

影集融合了戲劇演出和歷史學者的解析,節奏非常的快,可能為了迎合新觀眾,電影配樂不時出現嘻哈類型等現代音樂,看得相當熱鬧。

以我的能力,通常一個晚上影集看個一集半就開始坐不住(跟劇情無關,跟想到「路遙遙」的心情有關),不過我想說,萬一關上就不知道何時才會打開,所以堅毅的讓影集播放下去,成功達標只有3集。

沃爾西主教、克倫威爾……我立刻回頭去看《狼廳》的長文導讀。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不管當事人是誰,法律都要保護它所鄙視之人。

 


看完金馬影展一部德國電影散場,我立刻翻開馮席拉赫的電
子書《可侵犯的尊嚴》!這兩個訊息的切磋是這樣的,「不管當事人是誰,法律都要保護它所鄙視之人。」

「控告小布希」是真人真事改編電影。

指的是美國在位於古巴海軍基地設置關塔那摩監獄的三不管地帶,所有囚犯毫無基本人權(例如探視、調閱資料、審判)。電影主角是一位土耳其移民德國的媽媽,兒子就這樣莫名的抓進了關塔那摩,幾年來毫無音訊,終於在人權律師、各界意見領袖及遭遇類似狀況的家屬共同努力之下而獲得釋放。

最後的進展是加上政府合作,發生在梅克爾剛上任的時候。
這個案子就是「Rabiye Kurnaz(囚犯的母親) vs. George W. Bush.」。

電影是以較為喜劇的味道呈現,因此例如這位土耳其媽媽發現自己名列狀紙、能夠控告美國總統的時候,表情也是趣味橫生。電影一路看下來不沉重,散播下自己可延續理解的種子很多。

我一走出電影院,立刻翻開馮席拉赫《可侵犯的尊嚴》電子書來讀(真的是非常好用!)。

是因為最近《罪行》《罪咎》到期絕版的重磅消息,順手把已經絕版的《可侵犯的尊嚴》拿出來複習。(這本是散文,可以把其他短篇小說中省略的法理哲學背景好好爬梳)

本書第一篇就是在說,德國基本法第一條「人之尊嚴,不可侵犯」,但面對恐怖主義的時候,這個民主就常常消失了。而它的開場,就是賓拉登被刺殺時,德國人關心梅克爾「感到十分高興」是什麼意思。剛好呼應了電影最後對於梅克爾剛上任的讚賞。

(德國人想的東西真的很妙。又例如說法國在發生恐攻事件後,突然銷量上升的是伏爾泰的《論寬容》)

這篇〈人之尊嚴常被侵犯〉加上同本書另一篇關於〈犯下最可怕罪行之人的尊嚴〉,大概可以用《懲罰》的一句話來說

「不管當事人是誰,法律都要保護它所鄙視之人。」
--馮席拉赫《懲罰》

#很痛很痛。是的。
馮席拉赫也用他的方法來說了為什麼需要。


🚾買不到但是讀得到
《可侵犯的尊嚴》雖然絕版不能購買,但是電子書剛好可以完整試讀第一篇!https://moo.im/a/4jkGOX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投票是一種信念

 


〈經濟學人〉訃聞欄,兩週前報導了「印度第一位選民」S
hyam Saran Negi 的過世,自從有投票權來,他沒有錯過一次。

Shyam Saran Negi 享年105歲。他住在喜馬拉雅山處的村莊Kalpa,可說此生從來沒離開過。2014年的大選,97歲的他成為政府「#PledgeToVote」的代言人之一,但是他的影片觀賞次數可遠遠超過同為代言的明星、模特兒、板球運動員。

Negi第一次投票,就是印度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後的第一次大選。從此,他沒有辜負過任一次民主的職責。儘管他形容自己的人生處於井底之蛙,在一個地方成長、結婚,成為老師並教育23年。但他喜歡收聽廣播接收全世界,而Kalpa也不清閒,它在靠近與西藏的邊界,深受中國警示。

1975年退休後,Negi還是會回到學校,跟孩子們說著,如何讓自己的聲音有意義。因此當印度的選委會需要一位品牌大使來宣導年輕人投票時,自然就想到他了。

時間回到1952年春天,印度預計進行獨立後首次大選,但因為這地區長達半年積雪問題,選舉被提早到1951年的10月底。Negi被徵召去主持,他討厭英國統治及欺凌,自然迫不及待接受任務。他和工作團隊得花上10天,用騾子把投票箱帶到山上的好幾個村莊。因此他還請求自己能在Kalpa提早到清晨6:30就先投票,迎接他與新印度的曙光,所以,他不僅是第一屆選民,也因為這連串的意外,成為印度「第一位」選民。

接下來的一個月,他超出職責地鼓勵人們跟他一樣,讓手指沾上墨水,確認自己投下這一票。

由於「第一位選民」的知名度,多年來,他會為各政黨所擁戴、想拉攏。他對政治關心,或有不滿或有新選擇、更多的堅持,尤其主張女孩教育,更沒有放棄能夠投票的驕傲。歷經過殖民統治的他,鼓勵年輕人投票,這是權利,也是義務

從他100歲起,每次的現身投票所都像是一場節慶,有紅地毯,有舞蹈,有號角響起。他盛裝出席,這是他覺得投票應有的態度,有如宗教儀式般的虔誠看待這件事,投票站是寺廟,投票箱是聖地。

今年他105歲了,不良於行,視力也不好。地方官建議用通訊投票,但Negi收到表格後退回了,他決定如往常般地去投票站。

後來他實在病得太重,完全無法外出。
而選委會把投票箱帶到了他的面前**。

11/2下午3點,在完成人生的第34次選舉後,Negi於11/5過世。​

*Negi選舉宣傳影片,他講述著1951.10.25投票那一天,是多麼悸動:https://youtu.be/IuXU989B2p8
可選擇英文字幕

**Negi最後一次投票:https://youtu.be/2zsMMub-Rog
還是屬於通訊投票


🚻 在這篇分享之前
.
我是個出生和成長都在天龍國的人,至今每一次投票都沒有缺席,這也是跟媽媽的固定活動,中午投完票+聚餐。

媽媽前幾年過世了,我才開始「一個人」的投票。第一次還真的不習慣,但是想到那年公投排一小時,也是媽媽錯過可參與的人生體驗(咦應該是我帶椅子去幫她排吧XD)。

我很難理解「不投票」的理由,所以我只能想出例如因為經濟因素--返鄉交通費用、很壞且蓄意違法的雇主--的無法投票。其他那種輕鬆的說「太遠」「沒差」「通爛」「穩贏」的理由,我都無法接受(是說我哪根蔥),尤其愈年輕有著這樣的想法,我愈是不懂為什麼我們要認為這很正常。

朋友看我想破頭,問了句:
「你覺得『不投票』,和『少用一個塑膠袋』『攜帶自備餐具』一樣嗎。」

我想想說,覺得「投票」的要求更高。(但我也沒說出什麼哲學啦,可能只是當下的重點。)

朋友則覺得,都是一樣的,就是一種「信念」

我在餐桌這頭沉靜下來。
也想起剛讀的這篇報導。試著為自己「創傷照管」。
.
11/26,我們在投票所見。
民選代表會各有看法,但是這次公投案是共識且重要,請為你鍾愛的晚輩、學弟妹,投下一票。

2022年11月15日 星期二

關於《叛國英雄.雙面諜O.A.G.》兩個很意外的point


已經是第3次提這本《叛國英雄.雙面諜O.A.G.》,它是我在2022相遇至今認為最精彩的故事──是本真人真事非小說。

但是有兩個資訊一直縈繞我的心頭。

一是這位雙面諜最後決定投誠前,打電話給摯友,建議他去讀毛姆的〈哈靈頓先生的送洗衣物〉小說,這其實帶一點脫身路線的暗示。非常危險你是那裡有毛病!!但是重點呢,1985年在監聽的蘇聯人大概是沒讀過毛姆,所以也沒發現。

等我去圖書館把這本書找來看之後,實在得說這個暗示實在非/常/隱/晦 orz,除非是期待毛姆大粉絲讀書會,否則我是特務也得要先能去找書(又不是電子書馬上到手)並發揮無比想像。

第二點。在逃亡途中,為了混淆蘇聯的嗅探犬,協助逃亡的英國情報人員拿出了一包英國的「洋蔥起司洋芋片」──說是說牠們還沒有受過西方食物的磨練啦,但書中也特別提到,英國的「洋蔥起司洋芋片」有著特別的氣味,是1958年愛爾蘭洋芋片大亨的發明,含一種刺鼻的人造混合物(這形容聽起來好像有食安問題吼)(還有註釋歷史來著)。當時特務們能買到的「進口貨」的是「黃金奇蹟牌」。

我好想知道這個味道,為什麼能吸引那些專業狗失去專業啊

但沒想到這個明明聽來普通的口味居然遍尋不著!市面上的洋芋片口味都太懸疑讓我都看傻了,而且就算有洋蔥口味,有起司口味,就是沒有一包叫做「洋蔥起司」!別說指定品牌,我一路找到其他英國貨,還請託有蝦皮帳號的同事幫忙訂購(同事聽到理由差點笑死,說這麼浪漫的忙一定要幫),沒想到賣家不出貨,訂單就被取消了。

讀後都過了春夏秋,拜跑金馬影展之賜靠近百貨公司,我就在高級超市以死馬當活馬醫的精神瀏覽時,居然看到這包澳洲的「洋蔥起司」!澳洲應該有傳承到英國口味(吧),也可能有所調整全球化口味,不管了這已經是我的黃金奇蹟了。成就解鎖!
.

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

《真正無懼的身心防彈術》,是我容易被笑說「想太多」的精神後盾!


●每次出席人多的場合,請觀察你和出口之間有多少人,因為一旦發生什麼狀況,他們到時候就會成為你必須想辦法「橫越」的障礙。

●去餐廳時,通常會爭奪「背牆而坐」的位子。背靠牆壁,你就能看見前方所有動靜。

●戲院和演唱會:你會希望你的座位能讓你迅速離場。

●你每次來到某個地點,就該先找到兩個「出口」。

從印尼、南韓到印度接二連三的新聞,周末回頭翻起這本真正無懼的身心防彈術》。當時閱讀就非常喜歡,覺得可以成為容易被笑說「想太多」的我的精神後盾。事實上到現在即使搶購金馬影展座位,我也寧願冒著可能搶不贏的風險,自己挑位子,而不是讓給電腦選位(AI總覺得座位最中間最好吧)。

例如第8章「用日常生活做好準備」,其中的社群篇,就真心想推薦給那些在幫小孩活動打卡「告知全天下」的父母──有心人例如戀童癖,會研究社交帳號,藉此裝熟,哪天到學校跟孩子說「我跟你媽媽在XXX是同事,媽媽叫我來接你去參加XXX球隊練習」;而「不用免費公共Wifi」更是我的不二守則,儘管這讓我在機場內又毫無外幣零錢的狀況,要與接機的家人取得聯繫燒腦吃了苦頭XD。

作者伊芙.波普拉斯,曾經保護前總統歐巴馬、小布希、柯林頓、老布希及其家人。她也是911倖存者,當時剛好在世貿中心的特勤局辦公室,雖然事後獲頒英勇救人的獎章,但她始終記得自己當時的無能為力與腎上腺素,也忘不了無數的人命,最後是請人代領獎章(這段在〈序言〉就可以試讀)。

這本書是她運用了自己受到的嚴格訓練知識和實務,以及退役後成為兼職教授、進入商場的運用。

除了對於從參加大型活動的準備、電影院餐廳的選位、夜半走路,家庭暴力、書中還有許多跟特勤專家看似不沾邊的狀況--例如被他人酸言刺激、過多訊息或垃圾郵件、應對孤獨、辨識小孩或伴侶說謊,上台發表演說,對人產生影響力等等,都有切實、眼睛一亮的建議,並伴隨著特務經驗故事分享,記得當時讀來很有節奏。

而且,因為她要講的事很多,所以沒什麼廢話!美國人講話寫書有時候大段落敘事繞場一週,但是這本故事好看(充滿了內政保鑣 *床戲以外* 或地表最強老爸工作的感覺)又立刻切入求生存重點,幾乎可以想像自己坐在台下接受特勤教官訓練的充實感了。

🚾《真正無懼的身心防彈術》
https://bit.ly/3z1PzSh

🚾《看出關鍵》只好前往圖書館
從看藝術訓練看關鍵,太過癮了

🚾《拯救手機腦》就是長見識,真的以為是自己在拯救但其實還沒有ㄟ!例如說,把手機螢幕朝下放,大腦都還在運作無法戒斷!是要根本「看不到手機」的地步。
https://bit.ly/3NmDTkG

2022年10月23日 星期日

烏克蘭最優秀的一代此刻正在死去

 

24歲的Roman Ratushnyi,於6/9遭到攻擊身亡,6/18在基輔舉行告別式。

6月底,這是短期內,〈經濟學人〉刊出了第二位烏克蘭青年的訃聞。我稍微瀏覽了其他外媒報導,以及烏克蘭的Free Hongkong Center貼出了Roman手持〈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布條的照片,沉痛緬懷。


儘管每一個逝去的人都是一個深刻的故事,但是某篇報導中有句警示驚心動魄:烏克蘭最優秀的一代此刻正在死去
(經濟學人報導第一位烏克蘭青年訃聞是Pasha Lee:https://bit.ly/3CUczoY

為了不忘記遠方的戰事,我想多認識一點Roman Ratushnyi。掛心想寫下也幾個月了。
請你也一起來。

Roman的父母親是參與拯救基輔老城的運動者以及作家,其祖父母也出生於基輔。他在出最後一次任務前留下了遺書,精準的描述死後事項,包括要送給哪個人哪本書,給他哥哥的物品(也在從軍中),以及葬禮的方式。家人宣布將Roman所有物遺贈資助於博物館、教堂,並捐款給醫療營及若干為烏克蘭部隊購買設備的組織。

Roman從小跟著父母耳濡目染,15歲的他就參加了2013年基輔廣場「尊嚴革命」,和其他學生一起受到警察毆打。他學到動員與團結的美好,學到即使你被踐踏,仍然可以做一些小小的反抗行為,將能愈來愈壯大。

革命後的烏克蘭,不像是他想要的。政商勾結,非法、賄賂,他意識到自己可以激勵人心,但也發現直言不諱的人會被粗暴對待,沒有調查。他的朋友與警政腐敗抗爭,而被潑了硫酸身亡;環保運動者因持有武器被判處七年。

房地開發商對於基輔Protasiv Yar很有興趣,那是森林峽谷的一角,也是可供滑雪的地方。Roman成立了一個組織,全力拯救基輔及Protasiv Yar。在對抗基輔非法建築及房地產開發上,原本他的路線還是溫和,開始受到政治關係密切的商業集團的公開與非公開威脅(威脅甚至說是要把他送上前線--認為保衛國家是種懲罰)。

Roman的住家和行動受到監視,由於傳聞會展開綁架,他不得已躲藏一個多月。儘管不少呼籲應該要保護他的生命安全,但是對於恐嚇的調查始終沒有展開。2021年3月,因為抗議當局監禁一位異議分子,整個活動激進的砸碎總統辦公室的窗戶以及塗鴉外牆,結果,網路上竟然出現了一支Roman畫上納粹標誌的影片,甚至公布在內政部網站上。

後來證實,那支影片是被貼上了Roman的臉。(這個科技時代,眼見真的不見得能為憑)

Roman上過法學院,知道如何與官員、部長交談,如何串聯詩人、作家、演員等公眾人物,他也不是第一次面對法庭了。兩年後,Protasiv Yar公園被確認宣布為不可建築的綠地。

很快地,來了另一場戰爭。在俄羅斯入侵的第一天,他立刻從軍,雖然從沒有作戰經驗,但是他足智多謀,安排購買小型無人機等設備,組織抵抗。東線戰爭非常猛烈,在社群自拍照上,我們還看得到一個稚氣帥氣的臉,背包上甚至掛著一隻小熊。但他也堅毅地將基輔守護神加百列(大天使St. Michael)布質徽章,繡在軍服的肩上。



他曾說:「現在殺死的俄羅斯人越多,留給我們的孩子殺死的俄國人就越少。」這聽起來很殘酷,但是面對一個如此憎恨他國家存在的敵人,該怎麼辦呢。

社群上的自拍照背景,常是在森林的壕溝裡。他的灰褐迷彩裝與大地完美融合,也許他正想著家鄉的森林。


〈經濟學人〉訃聞最後一句這樣寫:他曾經救了森林,但是這次,森林卻救不了他。
.
親友數日都聯繫不到他的狀況下,​大家有了最壞的準備。不過,如果俄羅斯發現這樣一位青年運動家在手上,會做出怎樣的事呢?暴雨增加搜尋的困難,直到終於發現了遺體,部隊仍然小心翼翼,確認屍體上沒有任何陷阱後,把他帶回家鄉。

道路橋樑可以修復,但是逝去的生命無法回來;精神需要維持,戰後需要重建,而烏克蘭正在為失去這麼多像他一樣的人付出代價。

當地組織預計在Protasiv Yar設立一個公園,以Roman Ratushnyi命名,並且為他種下一棵橡樹。

*圖片搭配書籍,《樹冠上》



2022年10月3日 星期一

雪諾找到門牌旁的那口深井 《門牌下的真相》《深井效應》

 


原本只是好奇《門牌下的真相》這碼子研究,結果發現寫法和內容出乎意料的好看,將地址的重要(好處與壞處)從不同的時代、文化切入,讓人無法有yes or no的定見,走在每個階段都能品味。
書是大了一點,但是閱讀手感很好,有很好的「請來讀我」的邀請風格。
我們以為地址是理所當然,能夠讓郵差寄信,也能影響房價。但這個做法也還在發展中,貧民窟沒有地址,阿巴斯電影裡小朋友要找同學家也沒人講地址,而紐約甚至能開放地址買賣--也會讓救護車找不到當事人。
在一章「地址是否能阻擋瘟疫」,讀到迷人的一幕。
與《冰與火之歌》主角Jon Snow姓名相近的John Snow,企圖找出為什麼霍亂會在倫敦肆虐,讓他的鄰居患病。他是透過間接推測,認為是透過汙水傳播的,但是這個說法不受主流接受。
不過,在1854年「疫調」的雪諾博士,活在一個很幸運的年代--倫敦不僅有地圖繪製系統,1765年國會下令所有房屋必須有編號,更重要的是,1837年國家開始記錄人口的出生與死亡。於是,雪諾取得了疫情相關的死亡證明,包括了日期、死因與地址。
他隨即明白。
兩天後,他到到特別委員會要求將一處汲水的幫浦拆除。在民意拉鋸下終獲同意拆除,而疫情竟然快速停歇。
當時有位牧師就不信邪,決定更深入的造訪鄰里關於飲水的情況,問越多越氣餒,因為他發現雪諾的飲用水受汙染的假說越趨正確,跟房子衛生環境、居民年紀、居住樓層與空汙等等,都沒有相關。最後甚至發現,最早一名沒有明載死因的女嬰,媽媽洗她生病時的尿布,曾將汙水倒進化糞池,事後拆除工程發現,化糞池穢汙滲進水源。
才兩天,約翰雪諾才花兩天就破了案。這個霍亂與水源的名案,常常在很多書上讀到,但是《門牌下的真相》講了一個我從不知道的視角。
.
在那個拆除的泵浦上,現在有一間John Snow酒吧。約翰.史諾學會的成員必須到此一遊,當然也有不少人是去朝聖Jon Snow。(咦)
才讀完這幾頁精彩之後我突然一想,這就是《深井效應》裡的譬喻啊。
《深井效應》是一本講述挖掘出「童年逆境經驗」過程的書籍。作者娜汀醫師的寫法也有如辦案推理。書名的意思就是,與其挖掘中風、肥胖、癮頭、矮小等等狀況(尤其甚至還挖不出直接原因),要不要看一下「那口井」有沒有問題呢?
娜汀醫師發現,那口深井就是「童年逆境經驗」(ACE,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在當事人不自覺的狀況、甚至能反而表現優異之下,其實在身體裡已經造成了惡性壓力。

這在娜汀醫師懷疑的10年前,就已經有醫師先驅提出研究。費利帝醫師實在搞不清楚成功減重後的患者為何屢屢復重,在問診時,他一時口誤,把「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時候是幾歲」,問成了「第一次性行為的時候幾公斤」,結果他聽到「18公斤」。
他錯愕的重複問題,得到同樣的答案。
18公斤,他的患者4歲。她受到父親的性侵。
接著兩年,他和同事擴大了研究範圍。
基於一些原因,費利帝醫師的研究報告未獲積極重視,而這10年來科學研究發展能夠繼續補強缺口。一份逆向拆解出的「童年逆境經驗檢測表」,娜汀醫師隨即用在自己的臨床門診上,以先理解患者的「童年逆境經驗指數」。
包括了,18歲之前是否受過言語羞辱、肢體傷害、性侵、健康未獲照顧、缺乏心理支持、與酗酒或成癮之人同住、家人入獄、父母離異,等等。
雪諾的霍亂與深井之謎兩天破案,我們的身體與深井之謎也在繼續破冰。
回到《門牌下的真相》,敘述跨越歐美亞非各州,從古羅馬到好萊塢,因此還能飽覽許多軼事。
例如倫敦城市計畫打算釐清街道名稱,但是這個計畫持續到二戰的「倫敦大轟炸」期間就更不智了。我回想起電影「死間行動」,男主角送女主角回家的街道上暗黑黑,因為英國人民必須避免吸引轟炸機。當時,路牌都被撤下,連書店的城市地圖都必須銷毀,居民也不喜歡為外人指路,多所猜忌。換了半天等到戰爭結束後還是得再來一次,因為許多街道都被炸到消失了。
世界各國都有類似「死信郵局」的概念,需要郵差破解缺漏的地址。
記得我小時候寫信給常通信的同學,有回居然只寫了「溫州街」和姓名,她也收到了。
19世紀的英國郵差,會看到例如:

to 我姐姐吉恩
愛丁堡
卡農門北邊,一條死巷的南邊,我姐姐有條木腿
在美國18世紀的死信郵局,會聘請退休的神職人員(碰到寄錢的時候比較信任),以及女性(覺得比較有分析能力吧),最厲害的信件偵探是位出身豪門、旅遊經驗豐富的寡婦,可以在一天內破解1000封。
門牌地址的視角還可以從轉型正義出發,即使是金恩大道也有爭論。在南非曼德拉總統任內,憲法法庭內有白人法官、黑人法官,這些過去的「得利者」與「受害者」,神奇的並沒有分裂立場,反而在死刑廢除、同志婚姻等重大議題一致通過!這些議題是在21世紀的已開發國家都還有未能克服的。
.
然而,唯一造成憲法法官們彼此撻伐的案子,是關於街道名稱,而這又牽涉到了之前的種族隔離制度,以及誰是「南非人」。
在伊朗,一條以愛爾蘭共和軍成員桑德之名的街道正在成形。1981年,桑德在獄中絕食抗議而過世。同樣痛恨英國的伊朗人也將他視為紀念碑,桑德這輩子可能都沒離開過北愛爾蘭。
在看過「冰與火」或是「Spartacus」影集後,有時候會忘記不是每個人都在住在從餐廳到臥室要走很久的豪宅。但是透過貴族手下所路過的城內巷弄,的確人馬雜沓又擁擠不堪,古羅馬為避免火災,禁止室內煮飯,因此街道會變成廚房、起居室或垃圾桶。因此在羅馬找路呈現了「多感官」並用,氣味濃厚,聲音活潑,大腦活潑度可能有比倫敦計程車司機。
喔,神經學家指出,使用GPS的時候,並沒有鍛鍊到大腦的海馬迴。這段我要記起來,繼續堅定我人在國外還是只依靠地圖和問話,堅持不開GPS的立場。
(在台灣就更不用GPS了,問話才有在地樂趣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兩本書的紙本手感都好~
文字占比很高所以電子書也ok
🚾《門牌下的真相》https://bit.ly/3CgCLtV
推推推!
🚾《深井效應》https://bit.ly/3RkE4x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