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日 星期一

雪諾找到門牌旁的那口深井 《門牌下的真相》《深井效應》

 


原本只是好奇《門牌下的真相》這碼子研究,結果發現寫法和內容出乎意料的好看,將地址的重要(好處與壞處)從不同的時代、文化切入,讓人無法有yes or no的定見,走在每個階段都能品味。
書是大了一點,但是閱讀手感很好,有很好的「請來讀我」的邀請風格。
我們以為地址是理所當然,能夠讓郵差寄信,也能影響房價。但這個做法也還在發展中,貧民窟沒有地址,阿巴斯電影裡小朋友要找同學家也沒人講地址,而紐約甚至能開放地址買賣--也會讓救護車找不到當事人。
在一章「地址是否能阻擋瘟疫」,讀到迷人的一幕。
與《冰與火之歌》主角Jon Snow姓名相近的John Snow,企圖找出為什麼霍亂會在倫敦肆虐,讓他的鄰居患病。他是透過間接推測,認為是透過汙水傳播的,但是這個說法不受主流接受。
不過,在1854年「疫調」的雪諾博士,活在一個很幸運的年代--倫敦不僅有地圖繪製系統,1765年國會下令所有房屋必須有編號,更重要的是,1837年國家開始記錄人口的出生與死亡。於是,雪諾取得了疫情相關的死亡證明,包括了日期、死因與地址。
他隨即明白。
兩天後,他到到特別委員會要求將一處汲水的幫浦拆除。在民意拉鋸下終獲同意拆除,而疫情竟然快速停歇。
當時有位牧師就不信邪,決定更深入的造訪鄰里關於飲水的情況,問越多越氣餒,因為他發現雪諾的飲用水受汙染的假說越趨正確,跟房子衛生環境、居民年紀、居住樓層與空汙等等,都沒有相關。最後甚至發現,最早一名沒有明載死因的女嬰,媽媽洗她生病時的尿布,曾將汙水倒進化糞池,事後拆除工程發現,化糞池穢汙滲進水源。
才兩天,約翰雪諾才花兩天就破了案。這個霍亂與水源的名案,常常在很多書上讀到,但是《門牌下的真相》講了一個我從不知道的視角。
.
在那個拆除的泵浦上,現在有一間John Snow酒吧。約翰.史諾學會的成員必須到此一遊,當然也有不少人是去朝聖Jon Snow。(咦)
才讀完這幾頁精彩之後我突然一想,這就是《深井效應》裡的譬喻啊。
《深井效應》是一本講述挖掘出「童年逆境經驗」過程的書籍。作者娜汀醫師的寫法也有如辦案推理。書名的意思就是,與其挖掘中風、肥胖、癮頭、矮小等等狀況(尤其甚至還挖不出直接原因),要不要看一下「那口井」有沒有問題呢?
娜汀醫師發現,那口深井就是「童年逆境經驗」(ACE,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在當事人不自覺的狀況、甚至能反而表現優異之下,其實在身體裡已經造成了惡性壓力。

這在娜汀醫師懷疑的10年前,就已經有醫師先驅提出研究。費利帝醫師實在搞不清楚成功減重後的患者為何屢屢復重,在問診時,他一時口誤,把「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時候是幾歲」,問成了「第一次性行為的時候幾公斤」,結果他聽到「18公斤」。
他錯愕的重複問題,得到同樣的答案。
18公斤,他的患者4歲。她受到父親的性侵。
接著兩年,他和同事擴大了研究範圍。
基於一些原因,費利帝醫師的研究報告未獲積極重視,而這10年來科學研究發展能夠繼續補強缺口。一份逆向拆解出的「童年逆境經驗檢測表」,娜汀醫師隨即用在自己的臨床門診上,以先理解患者的「童年逆境經驗指數」。
包括了,18歲之前是否受過言語羞辱、肢體傷害、性侵、健康未獲照顧、缺乏心理支持、與酗酒或成癮之人同住、家人入獄、父母離異,等等。
雪諾的霍亂與深井之謎兩天破案,我們的身體與深井之謎也在繼續破冰。
回到《門牌下的真相》,敘述跨越歐美亞非各州,從古羅馬到好萊塢,因此還能飽覽許多軼事。
例如倫敦城市計畫打算釐清街道名稱,但是這個計畫持續到二戰的「倫敦大轟炸」期間就更不智了。我回想起電影「死間行動」,男主角送女主角回家的街道上暗黑黑,因為英國人民必須避免吸引轟炸機。當時,路牌都被撤下,連書店的城市地圖都必須銷毀,居民也不喜歡為外人指路,多所猜忌。換了半天等到戰爭結束後還是得再來一次,因為許多街道都被炸到消失了。
世界各國都有類似「死信郵局」的概念,需要郵差破解缺漏的地址。
記得我小時候寫信給常通信的同學,有回居然只寫了「溫州街」和姓名,她也收到了。
19世紀的英國郵差,會看到例如:

to 我姐姐吉恩
愛丁堡
卡農門北邊,一條死巷的南邊,我姐姐有條木腿
在美國18世紀的死信郵局,會聘請退休的神職人員(碰到寄錢的時候比較信任),以及女性(覺得比較有分析能力吧),最厲害的信件偵探是位出身豪門、旅遊經驗豐富的寡婦,可以在一天內破解1000封。
門牌地址的視角還可以從轉型正義出發,即使是金恩大道也有爭論。在南非曼德拉總統任內,憲法法庭內有白人法官、黑人法官,這些過去的「得利者」與「受害者」,神奇的並沒有分裂立場,反而在死刑廢除、同志婚姻等重大議題一致通過!這些議題是在21世紀的已開發國家都還有未能克服的。
.
然而,唯一造成憲法法官們彼此撻伐的案子,是關於街道名稱,而這又牽涉到了之前的種族隔離制度,以及誰是「南非人」。
在伊朗,一條以愛爾蘭共和軍成員桑德之名的街道正在成形。1981年,桑德在獄中絕食抗議而過世。同樣痛恨英國的伊朗人也將他視為紀念碑,桑德這輩子可能都沒離開過北愛爾蘭。
在看過「冰與火」或是「Spartacus」影集後,有時候會忘記不是每個人都在住在從餐廳到臥室要走很久的豪宅。但是透過貴族手下所路過的城內巷弄,的確人馬雜沓又擁擠不堪,古羅馬為避免火災,禁止室內煮飯,因此街道會變成廚房、起居室或垃圾桶。因此在羅馬找路呈現了「多感官」並用,氣味濃厚,聲音活潑,大腦活潑度可能有比倫敦計程車司機。
喔,神經學家指出,使用GPS的時候,並沒有鍛鍊到大腦的海馬迴。這段我要記起來,繼續堅定我人在國外還是只依靠地圖和問話,堅持不開GPS的立場。
(在台灣就更不用GPS了,問話才有在地樂趣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兩本書的紙本手感都好~
文字占比很高所以電子書也ok
🚾《門牌下的真相》https://bit.ly/3CgCLtV
推推推!
🚾《深井效應》https://bit.ly/3RkE4x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