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投票是一種信念

 


〈經濟學人〉訃聞欄,兩週前報導了「印度第一位選民」S
hyam Saran Negi 的過世,自從有投票權來,他沒有錯過一次。

Shyam Saran Negi 享年105歲。他住在喜馬拉雅山處的村莊Kalpa,可說此生從來沒離開過。2014年的大選,97歲的他成為政府「#PledgeToVote」的代言人之一,但是他的影片觀賞次數可遠遠超過同為代言的明星、模特兒、板球運動員。

Negi第一次投票,就是印度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後的第一次大選。從此,他沒有辜負過任一次民主的職責。儘管他形容自己的人生處於井底之蛙,在一個地方成長、結婚,成為老師並教育23年。但他喜歡收聽廣播接收全世界,而Kalpa也不清閒,它在靠近與西藏的邊界,深受中國警示。

1975年退休後,Negi還是會回到學校,跟孩子們說著,如何讓自己的聲音有意義。因此當印度的選委會需要一位品牌大使來宣導年輕人投票時,自然就想到他了。

時間回到1952年春天,印度預計進行獨立後首次大選,但因為這地區長達半年積雪問題,選舉被提早到1951年的10月底。Negi被徵召去主持,他討厭英國統治及欺凌,自然迫不及待接受任務。他和工作團隊得花上10天,用騾子把投票箱帶到山上的好幾個村莊。因此他還請求自己能在Kalpa提早到清晨6:30就先投票,迎接他與新印度的曙光,所以,他不僅是第一屆選民,也因為這連串的意外,成為印度「第一位」選民。

接下來的一個月,他超出職責地鼓勵人們跟他一樣,讓手指沾上墨水,確認自己投下這一票。

由於「第一位選民」的知名度,多年來,他會為各政黨所擁戴、想拉攏。他對政治關心,或有不滿或有新選擇、更多的堅持,尤其主張女孩教育,更沒有放棄能夠投票的驕傲。歷經過殖民統治的他,鼓勵年輕人投票,這是權利,也是義務

從他100歲起,每次的現身投票所都像是一場節慶,有紅地毯,有舞蹈,有號角響起。他盛裝出席,這是他覺得投票應有的態度,有如宗教儀式般的虔誠看待這件事,投票站是寺廟,投票箱是聖地。

今年他105歲了,不良於行,視力也不好。地方官建議用通訊投票,但Negi收到表格後退回了,他決定如往常般地去投票站。

後來他實在病得太重,完全無法外出。
而選委會把投票箱帶到了他的面前**。

11/2下午3點,在完成人生的第34次選舉後,Negi於11/5過世。​

*Negi選舉宣傳影片,他講述著1951.10.25投票那一天,是多麼悸動:https://youtu.be/IuXU989B2p8
可選擇英文字幕

**Negi最後一次投票:https://youtu.be/2zsMMub-Rog
還是屬於通訊投票


🚻 在這篇分享之前
.
我是個出生和成長都在天龍國的人,至今每一次投票都沒有缺席,這也是跟媽媽的固定活動,中午投完票+聚餐。

媽媽前幾年過世了,我才開始「一個人」的投票。第一次還真的不習慣,但是想到那年公投排一小時,也是媽媽錯過可參與的人生體驗(咦應該是我帶椅子去幫她排吧XD)。

我很難理解「不投票」的理由,所以我只能想出例如因為經濟因素--返鄉交通費用、很壞且蓄意違法的雇主--的無法投票。其他那種輕鬆的說「太遠」「沒差」「通爛」「穩贏」的理由,我都無法接受(是說我哪根蔥),尤其愈年輕有著這樣的想法,我愈是不懂為什麼我們要認為這很正常。

朋友看我想破頭,問了句:
「你覺得『不投票』,和『少用一個塑膠袋』『攜帶自備餐具』一樣嗎。」

我想想說,覺得「投票」的要求更高。(但我也沒說出什麼哲學啦,可能只是當下的重點。)

朋友則覺得,都是一樣的,就是一種「信念」

我在餐桌這頭沉靜下來。
也想起剛讀的這篇報導。試著為自己「創傷照管」。
.
11/26,我們在投票所見。
民選代表會各有看法,但是這次公投案是共識且重要,請為你鍾愛的晚輩、學弟妹,投下一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