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2日 星期一

用LINE散播訊息散播愛?多即是少!

 


我一直很想問哪裡有統計LINE圖片傳送會耗用的電力和頻寬網速的數字!​

圖片一定是比文字來得耗,但人們覺得不用錢都很愛放送。每個人耗用的小小電力加起來就是大大的電力,因此又很愛帶著行動電源出門,但是碰到全國電力吃緊的時候,都不會想到這些原子習慣。

因為我只有一個長輩會發長輩早安圖,那就認了。阿里不達影片則是幾乎沒收過(估計是不敢發給我)。所以以下是工作及日常的年輕人狀態!​

逢年過節一定要發制式的問候(動畫)圖?

通常當天我看到LINE數字,瞄過發訊人後就按個「all read」,完全不會一一打開。除非是寫文字的朋友,否則也沒有想要回應問候圖。#被討厭的勇氣

講完例如「我當天有事」,一定要配一個「當天行程」的截圖?(難道我會不相信嗎)​

分享需要或不需要的事都傳圖?但我真的不想打開18張圖繞圈圈。​

回覆事情愛用貼圖?要嘛一個「OK」給兩種圖(WHYWHYWHY !!!!),常常更是貼圖上的表情或外文(例如日文),我看不懂是喜怒哀樂,等於得重問一次。​

或者在群組裡傳一些自認為對大家有用的生活資訊?結果真正重要的訊息被夾帶跳過。

只截圖或給連結,毫無文字說明,打個啞謎?叫你自己猜重點在哪裡。

我真的很想說,你最好敢這樣回覆你的老闆、客戶看!回覆給市長、CEO看!能不能活下去再說。

​也所以,我們有那麼多被輕信的詐騙或釣魚。

然後這年頭,對方會說「啊我說過了耶」,變成是「接收者」的責任,卻不是看看自己發話重點在哪裡。​

◼︎

之前讀《高效工作者必備的秒懂溝通:哈佛教授教你輕鬆贏得注意力與信賴》講出我的心聲:「多即是少」

因為「更多」會稀釋訊息。​

中間有段很恐怖:​

「大多數人從來沒有接受過簡潔寫作的技能訓練。行為科學家研究發現,人在編輯時傾向增加文字和內容,而不是刪減。​

(以下這段就是屬於可讀可不讀,讀了加深印象,但也可能因為專利旅行什麼的,把注意力拉走)

「他們請受試者閱讀一篇關於英國萊斯特一座停車場地下發現理查三世遺骨的簡短文章,並寫摘要報告。然後,還請受試者編輯摘要報告,並讓它更能掌握到文章的觀點。結果,83%的受試者增加字詞。同樣的模式也出現在從旅行記事到專利等各種主題:在編輯的過程中,我們傾向增補、而非刪減想法。」​

這個行為研究讓當我在寫email斟酌用字時,特別有感!以為自己是試著把話講得更清楚,但驚覺正在增加(可能不必要的)用字。​

我也要誠實豆沙包《高效工作者必備的秒懂溝通》,美國人講得本身挺囉嗦的,閱讀時如果自行刪減,或先用【括弧子句】找出主句 ── 就是讀這本書你也要抓重點、找亮點的意思🤣 ── 就可以得到震撼效果。​

之前讀過一本書說,讀一本書只要 學到三件新知落實一個行動就好。

越來越覺得正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