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5日 星期一

關於「一個人也可以」的圖文書,推薦兩本!

 因緣際會的想起或巧遇幾本關於「一個人也可以」的圖文書。​

孤獨的美食家
戀家的人
期待開動
獨居女子的生活小犒賞
你好,歡迎來到夜晚
一個人去住旅館​

都好看。最驚喜的是《你好,歡迎來到夜晚》和《獨居女子的生活小犒賞》。

電視《孤獨的美食家》原著漫畫,中文版出了兩本。漫畫上壯實的五郎跟影集瘦長的松重豐不盡吻合,但相互輝映。​

《戀家的人》《期待開動》則是這兩年引進台灣,為此我還去圖書館借了井田千秋的其他書籍──一看是日文文字書、圖片很少,就立刻奉還。兩本書都會細微觸動到單身女子的生活。(即使結婚也會有單身開飯的時候,珍惜範圍內的小店)​

《一個人去住旅館》則真是投我所好。我是看不懂她的月薪和工作怎麼能這麼豪邁的住旅館。但我充分能理解這種心情,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年輕時我也會這樣作,只是行程安排上比較節制啦。​

🟧 1.

《你好,歡迎來到夜晚》讀完之後,是屬於「我會想要送人」的書。並不見得要送給對星象有興趣的人,而是作者在品嘗一人夜晚的感受。例如夜歸時的自動販賣機;跟表姊的夜遊;熬夜工作的冰紅茶;深夜運動的人;夏夜戶外的昆蟲們;在沒燈的儲藏室找東西;全家人都報名星象介紹但是風格迥異;小學參加滑雪營,夜裡寂寞時來安慰的學姊……​

她的畫風乍看不怎麼樣,但是閱讀的過程中完全隨著情節起舞,就像是用夜晚當關鍵字抓出回憶,有既視感、有「沒想過耶」,這樣的取材,就可以產生自己的內容。​

說到要送人,完全不用管這人讀小說嗎讀科普嗎之類,就是個普羅皆賞。除非對方完全不看圖文書。​

🟧 2.

這本《獨居女子的生活小犒賞》真的讓我不斷欣賞,我是說,欣賞這位作者的生活態度。​

作者插畫家住在東京,年收入200萬元。規劃每個月是2萬餐費:1萬外食、1萬家用。請注意,以上數字是日幣!​

原文書是2022年出版,是令和時代不是大正啊!也就是說,年收入 42萬台幣過活,她的餐費內外各2000台幣。這到底要怎麼精打細算我很難想像。​

不過這不是本書重點。她很早就採行了節約度日,善用各種工具計算。重點是,她從記帳本發現,自己在月餘預算買東西,常落在「1000圓日幣」之內。

所以她乾脆「積極的」、每個月用這「1000圓日幣」買一個喜歡的事物,並且好好地享用它。​

例如,一罐蜂蜜,一份越南法國麵包午餐,搭地鐵到別站逛了一個沒去過的庭園(入場費+甜點)、買一瓶新口味的漱口水……她會畫出自己為什麼嚮往以及願望成真後的身心感受。​

太奇妙太可愛了!我要說這才是所謂的「小確幸」,非常認真存在的「小確幸」。並不是叫政府放連假、與世界脫節,或是高速公路夜間不收費(鼓勵危險上路),或是沒事又重啟U-bike前30分鐘免費,就可以被譽為小確幸,其實是麻痺自己忽視更重要更真實的事。​

「小確幸」一詞來自於村上春樹的小說《蘭格漢斯島的午後》中,有一句:「抽屜裡塞滿了摺疊整齊捲好的乾淨內褲,不正是人生中小而確切的幸福之一嗎,我這麼認為。」​

這篇篇名就是「小確幸」。​

小而確切,才稱得上幸福。

就像我們花一本書錢,得到作者人生開眼界的確實幸福。​

🚾

《你好,歡迎來到夜晚》

《獨居女子的生活小犒賞》


2025年9月13日 星期六

請用AI作聰明的事,而不是耗電的廢事。

*剪髮前一定要留意閱讀器充電度。紙本書與電子書的能源討論很微妙謹慎不是一翻兩瞪眼,另一個重點是紙本書可能耗我的眼力(淚)

因為對於LINE上面的貼圖、圖片感到不耐煩,我還得去猜圖表情(或不懂的外文)的意思,一個感受要兩個圖來重複表示……。所以一度我非常執著想要搞清楚這些耗電公式。得到的資訊大概是,如果發出文字訊息的耗電量1,圖片約為10,影片等動態就是100。​

然而直到chat GPT及繪圖出現,滿坑谷的吉卜力畫風讓我抓狂,到底為什麼我們要用AI作張吃飯的情境圖或大頭照而已這麼低效益的事。​

有回聽公視國際新聞報導,法國某能源研究中心(單位名稱沒記清楚)說:

如果每人每天使用chatGPT兩次,全球能源是不夠用的。​

換句話說,你現在在使用的是某個連水電網都不普及的區域生活者的使用量。例如剛果。​

任意搜尋一下,這類資訊早就出現研究:

.訓練GPT-3一回的用電等於能讓一個人看185年的Netflix。

.每請求ChatGPT解答一次的用電量,是用Google搜尋一次的9.7倍,如果ChatGPT納進平均每天進行約90億次搜尋的工具,每年將增加10億度電,相當於歐盟居民150萬人一年用電。

.生成一張高畫質圖片,所需電力相當於替手機充電一半。

.一段僅3秒的AI影片,耗能相當於讓一顆白熾燈泡持續點亮超過1年。

.一個簡單的AI查詢,例如「法國首都是哪裡」,耗電量約為一般搜尋的23倍。​

所以,如果你真的要用AI,請用它做聰明一點的事!!!

當然,指令AI做專案計畫,耗電量更大大大大(誰會讓家中微波爐運轉超過三個半小時呢),所以請訓練自己下出聰明的指令,效率精準。​

現在我只要划手機看到誰的貼文是AI生成圖片(例如閱讀、吃飯的吉卜力風,這需要嗎?!),就直接走開,完全不理會該則內容。更有甚者我直接離開手機--嗯其實這結果也不錯。​

同理類推,我們早就每天都在google搜尋。搜尋也是在計算資料,需要電力。

以前我懶得把若干餐廳電話放在手機通訊錄,覺得到時候再用就好了。現在我會乖乖的打開通訊錄,或者把常用點餐自取的電話號碼貼在電話機旁(是,我家還有市話機,在921地震斷電後,它更是受到重視)。​

尤其在全球都面對核能重啟的思考,太值得留意自己是否努力一點 #言行知合一。

投資虛擬貨幣的人不知道是否了解挖礦的耗電量之驚。原本有一說是,虛擬貨幣的耗電量還是比使用AI更大。但是最新也讀到,AI耗電程度將要迎頭趕上了。


🚾​

《永不沉沒之後》

在鐵達尼號上的推理主題是不太引起我的興趣。但是這位作者「理想很遠」的短篇〈0037〉讓我太喜歡!接著讀了她有關出版社故事的長篇小說《真人真事改編部》。那這本就當是支持作者還可以跑Readmoo推理馬拉松。

《0037》這個短篇小說獨立購買才63元!沒有閱讀器用手機也還不致太傷眼。


2025年9月8日 星期一

這是他所知道最美的句子。《刺蝟的願望》

因緣際會去圖書館借的書《刺蝟的願望》

童書區(看我借書看到眼熟)的志工看到我說:你為什麼來這裡?

我說:因為我要找的書在童書區啊!(而且說真的童書區很多書還挺好看的)​

找書繞場一週,還得脫鞋攀上閱讀區,跟小小朋友借過取書。(他太小,只會「坐」在書櫃前看很多哥哥姐姐,不會動🤣)

​刺蝟的願望是很想要請朋友來家裡吃飯。牠開始寫邀請卡。
可是牠真的想很多。

很多人來怎麼辦?
沒有人回信怎麼辦?
大家都在討論「你要不要去刺蝟家」怎麼辦?
來的路程下大雨怎麼辦?

牠對每一種狀況、每一種動物包括「怪物」可能的反應,都強迫症般的鋪陳細節,然後覺得這果真行不同。

牠也想要撕毀邀請函。

當我看到已經要昏睡的時候,牠決定什麼也不做了,沒邀約沒拒絕沒傷害。

​​

這時候有敲門聲!一隻松鼠來拜訪。
接下來的幾頁我反覆看了好幾次。
字裡行間有很微妙的喜悅。

他們沒有多說什麼。
他們一起喝茶吃蜂蜜。
他們都希望時間能靜止。
雪也可以下大吧,這樣松鼠就只能在這裡過冬了。
即使如此,他們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令人討厭的東西了。
​有一天,刺蝟收到了松鼠的來信:那一天,我很開心!希望很快能再見到你!​

「希望很快能再見到你…..這是他所知道最美的句子。」

​刺蝟閉上眼睛冬眠了。我也超級驚喜帶著微笑和一點眼淚闔起書去睡了。​​


🚾

《刺蝟的願望》




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其實他只是自尊放不下。

林靜芸的《謝謝你留下來陪我》,為先生林芳郁醫師留下自傳,一直寫到他近年罹患失智症,引起軒然迴響。​

有天我在健康類電視節目上聽到她說,他們一開始是不敢公開的,所以無法運用政府提供的照護資源,或者眾多傑出醫友們的專業。(登愣)​

座談中她說了一句:我很感謝《謝謝你,從阿茲海默的世界回來》的出版。

我立刻去圖書館找這本絕版書,內容和排版都很好讀,兩個晚上就看完了。

年近九旬的職業醫師荒井保經,似乎開始出現阿茲海默症狀,妻兒安排他退休,並且離開與兒子全家同住的居所,預計搬家到有電梯的公寓,鄰近女兒家。不得不申請日間照顧以及附近的日間照護中心,讓妻子能夠喘口氣。​

所有症狀包括記不住日期、個性驟變、沒有食慾、大小便失禁、無法走路……,都由這位自己也將近80歲的妻子荒井和子照護。當然,緊急狀況時,同為醫生的兒子和鄰近的女兒女婿都會來幫忙,是很有支持力的一個家庭。​

就在這樣的愈發黑暗中,狀況似乎開始好轉?!?

也不知道是做了什麼,因此,荒井和子想要記錄下來。

曾經診斷他為失智的醫師齋藤正彥,更是幾乎懷疑自己誤診。

​於是這本包括了荒井醫師同意曝露尷尬的過去,以及主治醫師齋藤正彥的書末分析,就這樣面世。

​*

齋藤醫師研判,應該是在將屆退休、功能正常老化的時候,不太被發現的憂鬱症引發了假性失智症,導致能力高速退化(女性則由於常做家事所以容易察覺),而這是有可能康復的。

​荒井和子觀察了兩人生活,覺得先生長期喜歡聽音樂、甚至請居家看護帶他逛書店,與男性看護互動良好。​

齋藤醫師另外指出,有個很大的重點是:搬家。

​?!?!​

這完全超出我們的理解。通常多會認為何必搬離熟悉的環境,更何況還是跟子孫同住,一定是最好的了。

於是,這並非適用於每個人。​

與其每天被熟悉的人(包括患者)同情、照顧,不如到一個陌生地方平靜的過,心情放輕鬆,醫生觀察,新型住宅幫助了功能退化的緩解,例如享有電梯無障礙,開放式廚房、客廳令患者安心。反而是從社會責任中解脫,找到了寧靜度日的歸屬。

*​

最近一本《健康到最後》,作者是一位藥師胡廷岳,目前的重心在發願「擺脫臥床」的公益演講。健康的道理人人都懂啦,怎麼說服長輩和自己,就是他的演講和這本書的關鍵目的。他曾經說,最固執的是男性長輩,自尊心放不下。

​有位朋友的父親,最近堅持要去住養生村體驗,住一個月三個月都好。他雙腿不良於行,但是連出門看醫生都不願意。

我愕然想到,啊,他當然更無法跟著妻子去校園操場走幾圈碰見熟人。可能也不想再被家人騷擾,所以乾脆決定去陌生環境當大爺。​

但是這樣大爺或胡廷岳藥師擔心臥床的費用是誰付呢,是當事人有限的退休金,或是下一代要騰出的夢想費用?──買房、進修、結婚。​

不過,在讀了《謝謝你,從阿茲海默的世界回來》之後,我學習到這種可能,(有能力)跳脫現有環境的壓力,祝福這是個機會。​

🚾

《謝謝你,從阿茲海默的世界回來》已絕版

《健康到最後:預防臥床,無憾善終的本事》

覺得這本書的重點是在如何說服長者,可以參考看看心理癥結。同理應該可以來類推「防詐騙」耶!

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關於親人的罪行?身為加害者後代,他唯一的回答。


看大獎紀錄片「由島至島」中,對於其中一幕非常不解。​

導演循線找到在馬來西亞的楊炳煒,他是台灣音樂家楊樹木未曾謀面的孫子,楊樹木當時隨樂團到檳城演出,就留了下來結婚生子。在二戰日本帝國佔領時,被日人強制徵為通譯。(當時的台灣人還是日本人),二戰後經審判台籍戰犯被槍決。​

紀錄片訪問楊炳煒述說祖母記憶時,導演(?)突然遞出一份英籍倖存者證詞,表示楊樹木是當時刑求最殘暴的一員,等等點點。​

我皺起眉。​

這很像突襲證據。

然後,我們希望這位受訪者說什麼?他就在錄影鏡頭前被揭示了祖父是殘暴的加害者。是要看他的什麼表情、還是等他下跪?

鏡頭沒有動,就是要等他反應。

不太懂這是什麼八點檔。

我沒有做事先的功課,就是一個單純路過的觀眾。

​*

立刻想起的是德國律師作家馮.席拉赫,他以《罪行》《罪咎》暢銷。他出身名門,但直到念書時在課本上看到祖父名列納粹帝國青年軍領袖,才懂了為什麼在學校有員工對他特別好,也有人威脅要殺他;這也成為他們家族後代最大的課題,他要自問和被問很多很多次。

馮.席拉赫有個表親,後來因為承受不了,遠離家鄉,易名寫作。

面對親人犯下的罪行,我們必須共同背負罪咎嗎?
而且,是這種有組織、有計畫,冷血而且精確的罪行。​

馮.席拉赫一本薄薄的長篇小說《誰無罪》末尾,加入了這個議題。故事中那位納粹的孫女問年輕的辯護律師:「我也是那樣嗎?」。​

律師說:「你就是你。」​

終於,在散文集《可侵犯的尊嚴》中,馮.席拉赫以專篇述說了,這個他很久很久之後唯一的回答。你就是你。

他說,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談這件事。

馮.席拉赫的散文多數都很好看(偶爾會碰到喃喃自語),書籍已經絕版,請大家找圖書館了。

🚾《可侵犯的尊嚴:一位德國律師對罪行的13個提問》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閱讀的連線:「鍍金年代」《區判》《慣習》《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

 


在看HBO「鍍金年代」的時候,不斷地想到《區判》《慣習》《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

「鍍金年代」從第一季就是富人地位之爭。不論新富(new money)多麼有錢撒錢,就是不比祖傳地位家族的尊重──例如我的祖先簽過獨立宣言參加獨立戰爭之類。​

《區判》知識漫畫中,老師對學生問了一句:

「你們認為,如果一位出生平民階級的人變有錢後,他就會馬上成為主宰階級的一員嗎?」

​布赫迪厄的區判和慣習,我還真的是碰到《慣習》這本書(名)才首次聽聞,當時還似懂非懂。不過去年「鍍金年代」第二季一出,就突然醒了,而《區判》知識漫畫的出版更是感受到畫龍點睛,讓我再有動力回頭去讀《慣習》。​

(也有去翻閱過《區判》中文原著784頁)(就……翻,這樣)

​如此的初步認識,讓我在戲劇、書籍上繼續觀察。
(我的人生大概只會在溫布頓網球賽看到上流社會)​

美國副總統凡斯的《絕望者之歌》,他已經到了名校耶魯念書,在宴席中還是得打電話緊急問女友「刀叉該先用哪一支」。

在《經濟評論家父親寫給兒子的一封信》中,爸爸提醒兒子,自己喝酒時要喝比朋友聚會高級一點的酒,這是累積談話資料(所謂「文化資本」)。.

又,年初閱讀《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一路上,作者的運動長才(文化資本/身體資本),讓她躍龍門就讀高級私校;這段跨越階級的接觸經驗,對她交友及日後豪門保母工作眼界的幫助; 書末在她說明離開高薪保母行業時,她已經帶著一身人脈(社會資本)。​

第三季「鍍金年代」正在播映。又想起今年這條系列閱讀線。​

🚾

《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

《慣習 Habitus》
作者整理出七大資本,後天培養學習。雖然我長很大了可能來不及,也是很好奇。

《區判:品味與美學的知識漫畫》
真的好好看!!紙本書價很佛心!

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

為了這部電影請假沒當志工。

 2025我考上了一個志工,很喜歡。

那天在排志工時間時,我發現4月底上映的電影《罪人 Sinners》居然還在,而且出現漂亮可看的時間。我立刻挪動輪值。


​一般來說,好萊塢片子不是我購票進電影院支持的首選。

不過我忘記在哪裡看到人們討論這部片,認為被大大低估,不可錯過。就這樣幾句。​

事隔兩個月我還是掛心這個好奇。

但我真的對電影沒概念,所以在進電影院查了一下,發現是禁酒令末期+吸血鬼的故事。── 還是看不懂,那就堅持當時一見鍾情的直覺,進去看了就知道。​

故事一路下去不知道會去哪裡,但就是很迷人。看到後半部,我想拍自己的大腿(=拍案叫絕),我真是幹得好。​

到電影院看這部電影是值得的。它已經在HBO MAX 串流,遲早會上HBO。但我還是會很慶幸我走進電影院。無可取代。​

麥可.B.喬丹有種迷惘的魅力。不是他讓我迷惘啦,是他散發出一種他正在「迷惘」和努力追尋的魅力。​

🚾罪人 Sinners

是說也不用看預告片免得破哏
像我這樣一張白紙進去好開心

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媒體小細節大功夫--溫布頓網球賽

溫布頓網球賽才第一天,就被搞到差點徹夜未眠。我孤陋寡聞沒聽過的Fognini資深38歲選手,與當紅炸子雞冠軍Alcaraz,竟然打了四個小時,就在可能快要爆冷門了的這個時候,觀眾席有些狀況,第五盤比賽中止。​

在那幾分鐘之間我差點要去數牙籤:睡,不睡?睡?不睡。​

轉播畫面總是停留在半凍結的球場,或者是場邊觀賽的名流,例如貝克漢。沒人知道實際上發生什麼事,只有主播說,好像是觀眾席有人中暑暈倒了。

(那兩個在28度下打四小時的選手沒事,觀賽的先昏了)​

鏡頭就這樣飄了很久。主播突然分享,請注意在這些轉播中,都不會去帶到發生狀況的當事人,這是保護隱私也是避免騷動,即使偶爾發生有人跳入球場,導演都會把鏡頭轉開,不會讓你因為想紅而得逞。​

哇,這個好!

我可以想像無聊媒體會如何形容昏倒的當事人、目前多少救護員正在做什麼事,鏡頭轉向根本也不需要看清楚的地點,其實轉播檯會知道什麼鬼,就是掰他看到的。​

於是我也發現,在這樣尊重緊急狀況的冷靜處理下,觀眾的心情也只是像按了暫停鍵,心智並沒有被扯遠。

比賽確定繼續,我就像按下播放鍵,也跟著繼續。​

是球員的身心乍然叫停比較受到影響。裁判有詢問是否需要3分鐘再暖身,兩個人都婉拒了。​

不過接下來Fognini兵敗如山倒,第五盤(通常是你死我活)怎麼會打成這樣流向。

在爬著去睡覺前,我看著贏家Alcaraz 拍手目送 Fognini 離場,非常感動,Alcaraz 勝選訪問第一句話就說:他如果像剛剛那樣打法,大概還能打三、四年!​

真是精采的球賽,還讓我學到媒體小細節大影響的一堂課。​

*

在網球賽中,觀眾不得吵雜,裁判常常會提醒觀眾。等安靜了才會開始。桌球賽、高爾夫球賽同樣如此。所以我真的很不習慣臺灣棒球賽應援團的驚天動地,投手打擊手就定位了為什麼還能這麼隨興的鼓聲隆隆下去呢?那些乍然出現的大聲,如果影響了投球或打擊呢?不懂。​

不確定是不是場地尺寸的關係,我可以想像如果救護人員在觀眾席上來來去去,兩位網球選手受到影響。

在前幾年開始觀賞ISU世界花式滑冰錦標賽時,也是聽到廣播說,選手開始表演後,請不要走動或換位子。這才學了一課。

以為溜冰場很大、我們只不過像螞蟻,沒有關係嗎。

這對選手都是差毫釐失千釐的人生大事。

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

實踐不反應的練習01

 



最近因緣際會,開始讀這本書《不反應的練習》

揣測這種書一口氣讀會有點囫圇吞棗的無聊。​

我就乾脆每天翻幾頁就住手。在字裡行間抓出一個焦點。這個焦點自然是屬於此刻的我,有感覺的或是想要理解的。明年再看也可能不同。​

然後第二天,我用這個焦點來審視這一天。如果套進這句話,合不合用呢?

神奇的,都很合用。
這下子我就把這些焦點記起來了。

《不反應的練習》作者是高學歷的日本住持,因此骨子裡就是佛法。他認為佛陀來解決當代的煩惱太合理、太有效了。​

例如我才剛取得幾個焦點:​

(1)所謂的煩惱,就是對某件事起了反應──這很正常。​

(2)這個煩惱是有多煩?所謂「不反應的練習」不是叫我們不反應。是希望練習不要作多餘的、無謂的反應。​

是不是?這兩天你一定有幾個時刻皺眉甚至把它帶上了床,仔細一想,那些皺眉是必要核心的問題,還是自己把它樓歪、放大了呢?──這就是許多心靈書從《我可能錯了》到《一個新世界》說的:#不要相信自己的念頭。​

以及,因為自己的衝動輕率的反應,自己招致了更多的煩惱。

中午配飯時我隨手翻《蔡康永的情商課3》,其中講到「承受力」──我們總是輕視防禦力、強調攻擊力,很少人留意承受力。但是,生命的無常(例如最近我要猜午後雨先收衣服)需要承受力。​

你聰明的不反應,但攻擊還是來,算算它還是一個不需要我反應,所以我們就選擇承受吧。​

(3)專心面對煩惱。擺脫它。
人生在世,痛苦必然存在。除非你要成佛,否則就接受吧。住持說,佛法說得很果決。我覺得挺好的,不囉嗦。

所以:只要針對煩惱,進行合理的思考。

那麼我們就必須「理解」這個問題、這個煩惱。這才是我們要花心力的部分。其他就是跑錯棚亂放煙火,火燭危險。​


然後順便還能理解一下佛法。住持作者會偷偷包進經典。

前面講的不就是:「痛苦」有「原因」,「消除」有「方法」。四個步驟嗎?
只要這樣思考,就能消除痛苦。​

這就是「四聖諦」!但如果聽到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就有點驚嚇吧。恭喜我自己輕鬆的靠近一步。當然你不好奇佛法也可以跳過。​

所以,我常想啊,暢銷書的厲害就是誰能把一個道理講得新、講得清楚。不用一竿子打翻一船雞湯,如果你碰上了一碗滴雞精補充了你的體力,也不用碎碎念這不就是個燉雞湯嗎。​

 沒有一蹴可幾,要練習的。

 🚾《不反應的練習》
沒有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