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世紀》讓我大開眼界,是近日的心頭好,可以說是今年繼《解密陌生人》之後,讓我日常生活動輒聯想的收穫。
還沒看完,它讓我拿起新鮮小黃瓜農產贈送鄰居(而且確定能叫得出她的名字);讓我今天在會議室留下來與同事共進便當,並且立刻感到幫助;也讓我翻閱經濟學人雜誌時挑選到這篇「touch and covid19」認真讀完--而且文章題目叫〈You've lost that lovin' feeling〉,是不是馬上魔音傳腦一定要停下來讀!
先簡單的說說我之所以著迷。
首先,它打破我們對「孤獨」自以為是的了解。我們一定很容易想到疫情隔離,獨居,孤獨死,網路導致的冷漠或霸凌.......,或者跟「享受獨處」「與自己和解」混為一談。
但不是的。不只是。
感覺不到關心與支持,孤獨不但在缺乏與自己、家人與社會連結時出現,也會在被政治、經濟孤立時出現。
書中對所謂「孤獨世紀」的萌芽,提醒我們要推遠目至1980年代的新自由主義,帶來一種特別強勢的資本主義的影響。如果提示「第三路線」或「新中間路線」,或許有些五年級會記得台灣也有出現這樣的討論。
但它是本比原訂計劃延後到2020年9月在英國出版的書籍,因此內容就包括到疫情時代的影響。
其次,它依照生活樣貌介紹不同領域的「孤獨」,提出各自的解方建議,從政府、企業到個人--後面這個最重要,因為我們就能有所影響。書中對於個人力量的執行,丟出一個我很喜歡的詞:「抵消」,這把我平日身體力行而不認為杯水車薪的精神,正式賦予了強大的意義。我有一種很搖擺的感覺。
●
有回讀了《一日一行動的奇蹟》(作者人生也是谷底翻得很妙,寫得讓我想到接體員大師兄。值得推薦),他提到自己也納悶讀了那麼多書、畫那麼多線然後能幹嘛。於是他給自己的標準是:
.只挑選五個真正能打動自己的句子,抄下來。
.從中決定一項首先要實踐的行為。
.反覆實踐,一做再做,直到成效可見。
一項,就一項。
每天用一個行動,做某一項你想要從閱讀到實踐的示。
有沒有很簡單!
例如,我想要一個垃圾減量的生活,今天就會帶環保杯出門,就會重複使用塑膠袋,就會塞一個環保袋在身上。如此而已。
我不希望勞工被剝削,和企業合理獲利,支持物流業的休息, 不貪圖24小時到貨,從未訂閱外送食物,盡可能在實體店面交易。
如此而已。
《孤獨世紀》雖然看起來是個思潮書,卻完全具有能讓你以個人力量改善自己、動搖週遭環境或人的建議與動機。
孤獨感的壓力會「放大」其他的壓力,對身心造成影響。先不提精神憂鬱或輕生,肉體健康也彙極受影響力,這將造成額外的醫療花費,對社會或個人財政都滾著雪球。
這當然值得我們個人先做到一日一行動!
●
倒不是從出版或內容順序看,而是《孤獨世紀》絕對比桑德爾的文字好懂XD。
《孤獨世紀》描述到,有一種嚴重的孤獨感來自於被政府、企業、體制 #忽視。這當然又跟剛才提到的「新自由主義」帶來政經劇烈變化有關。年輕的一代已經就生活在這樣的變動中,以為世界就是這樣的。
今天剛聽到有人提到郭台銘曾怒斥「博士賣雞排叫做人才浪費」的時候,我立刻聯想,就是這種以文憑至上,延伸到菁英傲慢:「凡是沒有成功的、死薪水的底層勞工,都是因為你不努力。」而我們的孩子都還在重考+重考+重考,不知為何而戰的指示中,他們也感到極度孤獨。
我們可以從閱讀、紀錄片、做工的人、臥底底層,或是Black lives matter、金球獎得獎電影「游牧人生」,移民難民,看到許多真的陷入無法翻身的歧視,那不是我們(至少對「我」來說)能想像的壓力。
這些壓力讓人覺得有如活在同一個國家的平行宇宙。因而我們實在再難說出「都是因為你不努力」「只要努力就是你的」這樣的斷言。我們勢必會對自己目前生存態貌,察覺到諸多的機緣,且應該對於認識難以承受之重,謙卑容讓。
菁英傲慢造成的傷害,就是桑德爾在《成功的反思》中要討論的撕裂。大則是民粹主義,我想,小則是孤獨世紀--說小也不小,它就像一氧化碳般無味道卻能致死的影響。
呃,以上這部分聯想,是出自於我對於《成功的迷思》大致內容的了解,因為我也還沒看。但基於這樣的聯想,《孤獨世紀》之後我應該就能從這個角度來讀讀《成功的迷思》了--希望這是我第一本把桑德爾看完的書。(他的演講比文字有趣多了嘛)
●
之所以拿起《孤獨世紀》這本書,是前後有兩個朋友跟我說:這是你的菜。
吼,到底是多有把握是我的菜啊?看完第一章(像是比較長的前言),我就跳起來說謝謝這果然是我的菜!
朋友們說:看吧。
我真是透明的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