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它的確是一部值得認識的劇(就算中間有拖車但也已經上車了沒辦法)、同時也要讀原著的作業(影集書籍需要對照案情分歧)。
也總之呢,我對盛唐長安意猶未盡,決定找些書來照顧情緒。
於是先找上了哈金的《李白:通天之路》。也因為《長安十二時辰》作者馬伯庸受訪時說,他是特地把故事時間安排在天寶三年的元宵節,當時,李白不在長安(應該說李白剛離開長安)。馬伯庸說李白太偉大太特別了,寫不得。
●
首先我要說啊,讀沒多少我就想搖李白肩膀:你到底想開了沒有?!
因為商人之子的身分而無法報名科舉的李白(不然早就狀元了!),只能不斷找機會請人引薦朝廷,但是他又才華放肆到令人不安,往往功虧一簣,甚至有人惡意棄標(把他騙到遠處以為會遇到王公貴人)。然後這人真是「喝了再上」,心都不會碎似的。
哈金原文書名是《The life of Libai》,但中文書名真好,這整本真的就是以李白不斷地想要「通天」的人生為經緯!我每晚都在看李白現在又旅行到哪裡去想要找誰通天。
而你兒時背過的詩詞(無論是學校課本還是媽媽出的暑假作業),都不是本書的閃耀之處,哈金開了另一條經緯線,一切以李白的人生與心情為軸。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感嘆無路可走;
「床前明月光」是他在打算新一波自薦前,窮困病倒在無法繼續賒帳的小酒館所寫;
我媽還曾經表演「我舞影零亂」幫助我背唐詩的「月下獨酌」,是他很快明白自己根本不是朝廷裡不可或缺的人物,在夜裡喝悶酒的寫照。
「雲想衣裳花想容」則是他在大醉時被皇帝召見寫歌詞,先在轎子裡吐了、被灌下醒酒湯,大膽叫高力士幫他脫鞋,突然間起身揮筆的清平調--在他終於被皇帝召見入長安翰林院的不到兩年,正是唐太宗名號恰從開元」改為「天寶」,國勢瞬間急轉直下,他已經不管事了,也不把李白當政治家來看。
李白被雜耍般被叫去寫寫詩的日子,在「長安十二時辰」第二集中,李必的慷愾陳辭和張小敬的輕蔑,也顯示了當時明眼人的想法。
李白晚年甚至被入了罪,流放西南的路上,還是有人對他很好,包括押解的士兵,一路吃吃喝喝,經過他的家鄉四川蜀地,突然間他被赦免的消息傳來,政敵也都四散,他一高興就決定回京城大展鴻圖,而沒有返回妻子身邊,「朝辭白帝彩雲間」的速度就這樣寫出來。唉。
●
《李白:通天之路》另外給了我不知道的李白生平。
一,據說他的母親非漢人,李家在西域居住多年,後來才遷到四川。外國人來去在唐朝並不稀奇。
二,幫我們把李白的詩詞保留下來的有兩位。
一位是魏顥整理的〈李翰林集序〉,他曾經描寫過李白的外貌:「眸子炯然,哆如餓虎,或時束帶,風流醞籍。曾受道籙於齊,有青綺冠帔一副。」
*青綺冠帔就是當時倒是的裝扮
一位是李白逢李就稱親也親到的李陽冰,在李白以為自己大限將至的時候,也是李陽冰照顧他,李白便開始敘述自己的一生,而李陽冰答應為他出版手稿,是後來的《草堂集》。(沒想到後來李白病情好轉了~~有辦法回到兒子的身邊)
好奇查了一下李陽冰你哪位。結果WIKI顯示他當過縉雲令。我看著WIKI發呆,因為縉雲縣是父親的家鄉。我可沒想到讀李白通不了天會通到兒時身分證背面的一個地名。
三,當皇帝要找李白發任命左拾遺的時候,遍尋不著,大家才發現李白過世一年多了。往後要找李白的人還有,五十多年後的一位觀察使范傳正,因為仰慕李白,終於找到了他的後代,兩位孫女。
兩位女子就是普通農婦,雖然知道自己的祖父,但對於詩歌一無所知,生活上也只能說吃得飽。范傳正很希望為李白做些什麼,他答應了女子們為幾被淹沒的李白墓重新建造。為了想讓兩位偶像後代過點好日子,提出改嫁的安排,讓身分高些。
李白的孫女大吃一驚。然後提出婉拒,表示說婚姻是自己的選擇,拋夫棄子既不負責任,也對不起祖父的名聲。當地的縣令便將兩個家庭免除賦稅和雜役,范傳正也重新寫了墓碑文記錄這樣一段孫女繼承爺爺的遺風,這份碑文也成為了解李白生平的另一個重要資料。
四,李白唯一留下的墨寶,25個漢字,曾經一度在毛澤東手上,後來還給故宮。可以搜尋看看: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
希望所有愛思索寫字的人,都能記得:「非有老筆,清壯何窮。」
●
另一本讀的是《半小時漫畫中國史:隋唐盛事多風雲》。是不是很跳tone?它好歡樂的,我主要看在附錄兩篇剛好就是長安與李白,但是連隋唐漫畫都讀完了。
二混子的作品挺有趣,沒多寫只是寫李白通天通到現在有點累了而已。

紙本書編排裝禎讀得非常舒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