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是為了要去聖彼得堡最古老的書店,注意到它在喀山大教堂正對面,書店二樓的咖啡廳,就是欣賞教堂的好角度。知道有個偉大的xxx將軍葬在該處。旅遊書大概就說到這裡。
也就在柴可夫斯基的那曲〈1812序曲〉,表示1812年正值顛峰的拿破崙大軍正打算挺進東方。當時眾望所歸、爾後成為《戰爭與和平》內容的將軍圖庫索夫,從對雙方都明白最慘烈、也號稱是一次大戰之前最血腥的一日的博羅紀諾,退到莫斯科。
庫圖索夫做了艱鉅的焦土決定:全民撤出莫斯科。讓拿破崙毫無可取。50萬人民攜老扶幼撤離了城市,包括監獄的大門都打開了。庫圖索夫說:「失去莫斯科,不代表失去俄羅斯;但若軍隊在此潰敗,那消失的不僅是莫斯科,而是整個俄羅斯。」
這段話在我看來簡直就是pep talk,直接想起土耳其國父凱末爾曾經對革命軍隊激勵地說:「我不是叫你們去打仗,我是叫你們去死。」
於是當法國軍隊抵達莫斯科時整個傻眼,不但沒有諂媚的貴族迎接,整座城還空空如也。就在法軍進城那天,莫斯科省長安排城內竄出火苗,木製的莫斯科城很快陷入一片火海,一連燒了六天。充分顯示這是一場決定死戰到底的全民戰爭。
(省長的豪宅雖然尷尬地沒有被燒毀,但是他也毫不客氣地在法軍逼近他的莊園時,下令燒掉。)
然後,俄國最強大的武器「冬將軍」來了,零下20度的凜冬將至。庫圖索夫趁機整頓自己的修補線,毀掉拿破崙--別說雪恥了,甚至他打算循序漸進撤退的希望,但法軍還是依賴著高超的工程技術讓統帥(棄兵)渡河奔回巴黎。1814年,俄軍攻入巴黎,拿破崙退位。
故事讀到這裡,覺得被葬在喀山大教堂的庫圖索夫這段歷史,實在太威武,回頭來看相片感覺都有所不同。拿破崙法軍被冬季所困的情節,也出現在名畫中。
只是再往頁數厚很多的《沙皇時代》一讀,這整個背後是一點也不平順。60歲的庫圖索夫在百年後雖被譽為天才,當時可不是沙皇的首選。但他是凱薩琳大帝時代波將金將軍(這位情夫非常有為)的弟子,帶著兩度被子彈擊中眼睛穿透腦袋而出的眼傷標誌,他依然明智鎮定,甚獲軍心。他將兩名農婦情婦喬裝男孩隨軍服侍(歪頭),並向沙皇保證他絕對不會放棄莫斯科。
亞歷山大一世的執政個性依然搖擺不定(戰爭?議和?That’s a question.) ,批評庫圖索夫失守莫斯科一事大為惱怒;聖彼得堡人民對於聽說焦土莫斯科的困惑,全數發洩在沙皇的身上,亞歷山大一世步入1811年才落成的喀山大教堂時,人們一片陰冷沉默。
當庫圖索夫基於俄國軍隊失血過度,決定停止追逐拿破崙,受到沙皇家族的支持。但是亞歷山大另有願景,因此,是沙皇親自率軍西征,招攬戰友例如普魯士加入反法同盟,忙著跟情人表達愛意,隨隊的公爵順便收納了法國小寡婦當作情婦(所以讀這本書是不是容易很錯亂)……但總之,亞歷山大一世的堅持揮軍,重大影響了歐洲歷史,包括拿破崙建立的華沙大公國,成為波蘭王國正式併入俄羅斯(直到1917年)。
而庫圖索夫在1813年4月過世,沙皇少了一個眼中釘,他也被奉為俄國軍事天才民族英雄,骨骸葬於喀山大教堂。這也是一個不需要門票就能參觀、算準時間便有機會能參加彌撒的教堂。
(從二樓俯瞰涅瓦大街)
然而現在我知道了,書店對面的聖彼得堡主教座堂喀山教堂,除了原本對於喀山聖母像的尊崇之後,可還有這些歌泣加入歷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