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姐姐做給我的布口罩。
我的姐姐怎麼這麼聰明,留了一個縫可以更換鼻樑壓條。叫我把要丟棄的口罩壓條留著,就可以更換
在台灣防疫成績斐然的同時,疾管署的line圖片開始換裝,我們連續的O確診,每天都加上密密麻麻全球各地的確診人數報告。我開始眉頭一皺,心想這在網站也查得到的數字,花費資源通知國民的話 ,例如確診年紀、康復、死亡的數字,明明還有許多可以認識的空間。
除了讓國人繼續壟罩(陶醉)在「台灣最棒」但四處可見擁擠人群之下,我們對這次事件還學到了什麼?
在傳出全球各地「封城」驚恐說法時,我好奇的請居住在美國的姐姐幫忙找出州政府的指引。政令的名稱是叫做「Safer at home」(雖然不服從還是比照犯罪XD),食衣住行哪些是可進行、如何進行,整份落落長。我不斷讀到六呎 social distance的強調 。
就光是圖書館從關閉到可以「得來速」預約借還書,網頁上都有仔細步驟的Q&A(連假設你沒有行動電話的狀況都預想好了),而我連台北市圖書館的規則,現場看到的資訊比官網頁還多。
對照起今年春假的11風景區爆人,每每看著鬧區巷內的餐廳人聲鼎沸,店外排隊也毫無社交距離;但是政府要我出入機關例如圖書館要交出身分證字號和手機(而我絕大部分的朋友都說:沒去啊XD)......我突然想到,我們沒有經過「封城」,所以也沒有經過「開放」,沒有封閉學校意識到貧富差距,沒有經過親友瞬間天人永隔的創傷。如果將這次事件遠程來看,我們學到的不見得比人家多。真的犯不著膨脹。
疫情初起時,為了戴口罩、爭奪什麼樣的口罩等等(當時國內還沒時興「社交距離」一詞),至少在公視我還獲得了一集醫師示範的知識。接下來至今,新聞就不斷的是全球確診和疫苗研發,官方就是宣傳洗手和口罩,好像除了這幾件事情其他都是別人的事。
(但也是沒錯,口罩和洗手還是最為重要)
***
直到有天又看到國際新聞轉述NHK的實驗報導。正打算嫌棄說這不是我在公視二月初就看到的分析嗎……結果,我還是覺得學到了重要的事。
在感冒疫苗一窩蜂施打的時候,我納悶「我OK,你先請」這自豪的態度去哪裡了?
因此我很關心近日所謂「秋冬疫情防疫指引」,想知道政府要提醒我們什麼。
***
11/18一收到通知,立刻追過去就只是一份新聞稿,我的心有涼了一截。比起六月份公布「實聯制」時,至少還給我連結到兩張A4的指引(雖然也是有點廢話但我可是隨身攜帶準備抗議)。
政府對邊境要求的「72小時COVID-19核酸檢驗報告」--這的確不是三民主義的獨門創舉,歐洲各國多半都祭出這樣的條件(或對外國人),但這次全面要求,的確拒絕了所處地醫療和財力資源不足的台灣國民、以及發現確診的台灣國民,一律歸之「出國就要自負風險」。
我不禁納悶,那當時不是還花了大筆資源去包機接回台灣人民嗎;比起疫情初期貪便宜出團後確診的人,好不容易等到長假可以返台的留學生,就比較具有惡意嗎?
11/27疾管署甚至發出一封給220萬名訂閱者的LINE訊息,來說明此措施「不違憲」(呃,違憲與否最終也不是我們認定的。我想知道法界意見,或是誰要去提請一下大法官釋憲)。
然而在台灣的防疫好學生成績在不容侵犯的狀況下,任何異見討論都很容易被指責為「置台灣於風險」 ,這種心態可以變得恐怖。
關於境外檢測這部分,我的資訊還期待更多。暫時至此。
(註:問google找到了11/22更新的秋冬防疫網頁:https://bit.ly/2Jf9xUA)
***
政府對內在呼籲的事情,就是以場所別+戴口罩。
在這樣「單一」的標準之下,我即使在一個開窗通風、社交距離兩公尺的圖書館,也會有人忙著來(只)要我戴口罩;而那些在運動中心戴口罩的人,到了更衣室則整個奔放得隔空交談。自以為乖乖戴著口罩的正義人士,卻不自覺把口罩拉下來後用手抓抓鼻子癢。那夜市、串燒店的吧檯呢?政府即將再度花我的納稅錢去鼓吹的秋冬團體旅遊呢(團體旅遊就是把陌生人湊在一起相處)?
我們放棄去學習判斷。
但我們不是常說我們的教育落入單一化標準等等云云。現在看看你我,是不是就活在一個只要「戴口罩」但又多重宇宙的標準裡?
就連日本推出的「三密」,至少也教導了一個「密閉、密集、密接(密切接觸) 」的警覺概念。
(插花:讀到新井三二一文章中,「成了眾矢之的柏青哥店,後來都沒有發生集體感染。原因何在?原來柏青哥店雖然『密閉、密集』,但是從不跟別人說話,因而不致於造成『密接』。 」......

***
為什麼會有所謂秋冬指引?病毒不會在12/1起才突然出門。這其中要注意一個重點是,因為天氣冷,人們群聚在室內的機會增加,這對冬季嚴峻的歐美來說更加明顯。知道這個特點,我們就更容易注意保護自己。
(再插花:但是也有一說認為病毒會放假。因為疾管署Q&A說明「72小時COVID-19核酸檢驗報告」不含假日。也就是72小時是以工作日計算,不是病毒存活日算。因此要看你的班機時間,你的72小時跟我的72小時或許跨時不同。這的確是體貼,但是不是代表其實可以改成五日內報告呢?
可惜,我是無能為力去讀世界各國怎麼計算72小時啦。
72小時計算方式,資料來自:疾管署秋冬防疫專頁Q&A之Q49的Q5:https://bit.ly/3o9GHUB)
***
總之,與其心裡五百個問號,坐在大樹下懊惱,我可以卯起來想要了解更多!
我循線挖出了美國加州州政府指引、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Q&A,台灣外交部整理資訊、瑞典公共健康局的Q&A。
光是開始這一小段期間,我因為讀這些知識開始萌生的新動作包括:通風。門把。與陌生人共處。共用物注意(例如不使用他人的電話機)等等。對65歲以上和學齡前幼兒相處的謹慎。
英文讀完就忘了,所以想要一邊認真整理出來。如果能對大家有幫助也是很好的。
例如最近因應輿情,我就查看了有關美國當時重啟「社區游泳池」注意事項(隨便都是五頁…...),還有還有,在美國和瑞典的COVID-19網頁上,都說明到「性」這部分,提醒點真是太促咪了!
.............................
(圖)姐姐做給我的布口罩。
我的姐姐怎麼這麼聰明,留了一個縫可以更換鼻樑壓條。叫我把要丟棄的口罩壓條留著,就可以更換。
布口罩有沒有用呢?看看NHK的報導實驗(繁中字幕)。
https://bit.ly/39nfMQM
那麼在目前還沒有本土病例四處爆發的時候,我們可以把醫療用或N95口罩留給更需要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