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致友誼


冷氣團在台北似乎現在才發威。早在三天前的深夜,嘉義的朋友罕見傳來低溫提醒,我想你嘉義才是最會上新聞的低溫區耶。​

在家已經沒有父母能靠,出外靠朋友,所以朋友的話要聽。雖然這幾天我都是走到辦公室就開始脫衣服透氣。​

嘉義朋友的話要聽。​

那個滿月夜,我們幾個以高鐵一夜遊的精神,從各地匯集到嘉義新港林懷民古厝、現在捐為「培桂堂」,欣賞王心心的南管。(這組合能不去嗎!)

​嘉義朋友說,欸培桂堂旁邊的誠品有進貨王心心老師的CD,還特別開到晚上,要支持一下誠品。​

實在不想扛書,我買了一隻氣質原子筆,另一位買了貼紙給小孩。(在誠品買貼紙你真的大器🤣)但是就在那裏聊小說的時候,朋友看了一眼我的電子書閱讀器,覺得已經看很多年應該很耐用,所以也來買一台好了。

​嘉義朋友說,培桂堂這條大興路新開了一些店家可以吃喝。​

我們晚餐立刻決定就在日式食堂享受晚餐;演奏會後還跑去對面士喝清酒。我是只有買隔壁的青草茶啦,朋友是立刻掏出大鈔帶了清酒。在地長輩並且買了豆花,讓我們狂奔去高鐵車站吃。(豆花裡並沒有清酒)

​嘉義朋友說,培桂堂裡的星巴克,是支援活動開到晚上,請去支持一下。​

我們立刻列為飯後行程,演奏會前就去灌咖啡,同行兩位朋友直接買下去此店獨有的培桂堂城市杯。

朋友的話我們都嘛有聽。

致友誼。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今天我們撐起雨傘

 

棒球賽期間離新聞有點遠,今天正看到香港「47人案」判刑。

簡單來說,就是民主派在2020年舉辦初選,並且有計劃的打算否決預算案癱瘓政府。然後政府說如此一來,你串謀顛覆政府,逮捕47人偵辦。​

今年金馬影展選到「日泰小食」,紀錄香港長洲一間小雜貨店如何成為在地人的 Our second home,影片跨時正涉及社會運動和疫情──近年來香港兩大動盪因素,觀看的稜鏡都不同了。​

我沒有去過長洲。此生只怕也不能去了。​

當影片出現雨傘運動的鏡頭時,我還是瞬時眼眶泛紅,才注意到各方鄰座傳來啜泣擤鼻聲。距離2021年「時代革命」,售票社團上到處問能否把電影票讓給香港人,播映時全場淚聲一片。不過3年,我常會想有多少人記得黎智英還在牢裡。​

但我們日常生活充斥著學習「壹傳媒」辦理的氣氛,卻是否學到了黎智英的骨氣。​

「日泰小食」也是我第一次碰到金馬影展舉辦映後座談時,宣布不要拍照不要上傳任何紀錄,就留在這個密閉空間盡情的討論。

(2019年得獎時還接受過專訪)​

我想起似乎是冥冥中,每年影展都選到一部香港片。無論是紀錄片或是喜劇電影,總是不脫時代巨大背影。​

我決定以後每年都要選一部香港片。不要忘記。

2021 少年。時代革命

2022 緣路山旮旯

2023 年少日記

2024 氣旋。日泰小食。

2024年11月11日 星期一

一個村子養大一個孩子


 每次到這間麵店,飯桌就會變成無性生殖。​

那晚我好想吃炸醬麵。正在沮喪它沒有寬麵。同時聽見大廚跟員工交代等等云云說「炸醬放少一點」。麵來了,三分之一的炸醬,加上三分之二自家的「打拋豬肉」,獨一無二的雙醬麵。​

通常我一定要點這豆干小魚的小菜。

接下來又增生了小碟涼拌白菜。師傅說賣到後來剩下這最後一點也沒法賣給客人,所以給你。​

員工餐今晚有喝排骨湯,所以我也被添了一(大)碗。

最後師傅搬了一桶炒麵員工餐,我下巴托了兩秒,他笑說不要怕,只是給你一碗明天當中飯。​

俗話說一個村子養大一個孩子。

最重要的是加碼贈送的你得現場吃光光ㄟ😅


🚾在讀《請說「國語」:看語言的瀕危與復興,如何左右身分認同、文化與強權的「統一」敘事》

出乎意料之好看的!!


2024年11月2日 星期六

爆發全民閱讀風潮的泰國小說

早在前兩個月就為清邁旅遊買好這本《迷宮中的盲眼蚯蚓》

在台灣找到的泰文作品不多,我先試讀後覺得很ok,就直接花錢買下支持。

​就算講得清楚《迷宮中的盲眼蚯蚓》書名,也是摸不著內容的頭緒,會納悶是否讀到馬奎斯那樣。其實它非常好讀。藉由家庭的興衰、幾個孩子童年先交織出主線,然後加進來成長後的際遇。而且沒有按照時間序,得讀一讀之後腦袋整合。​

我想想如果有下次,還挺適合用紙本書排一次時間序重讀。(感覺是諾蘭電影的「記憶拼圖」,為了觀眾重剪一個版本)​

小說開始沒多久我就笑出來。試讀時在台灣沒感覺,但是人在泰國到處都聽聞「蝶豆花」「山陀兒」。故事流暢得很像《渺小一生》,不要誤會,沒有那麼催淚,是指故事中時光荏苒速度很快。​

因此從清邁到清萊的來回長途車程,我就讀完了它。

回頭一查才知道,在泰國人太誇張的笑話「一年只讀八行字」之下,這本叫好叫座的小說開創了全民閱讀風潮。​

我特地要推薦的是譯者導讀。一開始看可能沒很懂,讀完整本小說再回頭看,就是非常有心且重要。​

十年前我去清邁和 pai 時,第一次見識到傳說中的「泰王肖像處處有」,從機場、麵店到城市交界的牌樓。這次再去,招牌和鈔票上的泰王都更迭了。​

這些年也多少留意泰國的政治新聞,小說上不能明講但是很想講的,譯者點出來,而且他為了考慮不要爆雷,是把書中這些重點,在導讀中用黑體字表示出來。你讀小說時完全不用停下思考這些背景,但是回頭一看譯者的黑體字,立刻知道這是寫哪邊。如果放在書裡當註釋,又好像會動搖閱讀故事的單純愉悅。​

這種安排非常感謝。​

2024年8月17日 星期六

該拿哈利波特怎麼辦?

 


巴黎奧運開幕前夕,法國高鐵沿線的信號站遭到縱火破壞,影響80萬人交通。

巴黎原本撤銷申奧,在2015年決定又申請奧運時,正值陸續發生恐攻時,巴黎市長接受專訪時曾說,當時她就決定,必須有這樣一個時刻能讓大家團結、有共識,自由民主的時刻。 ​ 這令人想起另一件事。在2015年初,法國〈查理月刊〉辦公室遭受恐攻後,有一本250年前的經典,突然飆售出12萬冊成為暢銷書──伏爾泰的《論寬容》。
當時我想,這國家真是了不起。 ​ 《論寬容》是伏爾泰針對一樁宗教殘酷迫害、人言可畏的司法案件,所發表的一本小書。開場他就用說故事的方式,把案件講了一次。受害者名為卡拉斯,案件包括了(宗教)偏見,群眾集體的──愚蠢。 ​ 我後來七手八腳在博客來簡體館買到最後一本《論寬容》。在奧運前夕的高鐵縱火案後,我又翻了出來。 ​ 我只是沒想到直到奧運最後,這屆賽事都還在體現著尊重/偏見,真確訊息/人云亦云,群眾的智慧/愚蠢,這樣不斷的拔河。 尤其這次巴黎奧運將「平權」設為重要主題,這是史上第一次男女運動員人數平均;也特地將女子馬拉松比賽安排在大會最後一天,與慣例為男子馬拉松不同。 ​ * ​ 我先去查了J.K.羅琳引用英國大報〈衛報〉的推文,也讀了衛報內容。 這是我們每個想發言的人,都應該先做的事。 ​ ◼︎如果易地而處,我會不會如此相信、為自己國家的選手抱屈? 我會在什麼時候發現各方訊息怪怪的,想要多做一點真確? ​ ◼︎需要因此睥睨哈利波特嗎? 我不是哈利波特迷,小說讀完第一部之後就覺得可以了 (好說也要知道九又四分之三月台能發生什麼,要能聽得懂何謂「麻瓜」吧),它能夠讓這麼多大人小孩加入閱讀和想像力的陣容,很不簡單。 ​ 所以,我會不會因為這個作者的言行,而拒看他的書籍呢?

就是所謂是否要「因人廢言」「因言廢人」了。
這不只是在J.K.羅琳案子,日常太可見。某位醫生發生了婚外情,所以他講述醫療的書籍和電視節目也隨之沉寂;諾貝爾獎得主孟若逝世後,被揭發當年對女兒被性侵的狀況不予聞問,也有人說要求退掉孟若的文學作品。 ​ 我會想想這個作者言行與其作品的相關關係。已經買的就是心裡有個評價,還沒買的再來想需求。好書那麼多,我是差這一本嗎?
作者成人自己的感情生活,可謂是我最邊緣幾乎影響 0 的考量。但是性侵或涉及兒少性剝削,那就大不同了。
更甚者他的成名內容若正是狀況同性質但背道而馳,那是可以放下了。
再另外一種。我們會因為發明盤尼西林的科學家曾經家暴【我虛構的!】,所以生死關頭你拒用抗生素嗎? ​ 之前木馬文化正要舉辦孟若兩場講座,一場取消、一場如期,後者本要討論的就是母親相關議題,於是內容就調整為討論文本與新聞事件。我覺得也很好。 ​ 例如同樣忽視兒子被虐待的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幸福童年的秘密》,卻在她兒子長大後追索出《幸福童年真正的秘密》後,成了對照解謎,亦不損其研究經典。 ​

有不少人出來為J.K.羅琳「作品」辯護,《哈利波特》裡的多元、反歧視、質疑威權、性向包容等等豐富的角度。我因為沒讀透,所以沒什麼能力闡述。但我承認,正是因此,我無法再用享受的眼光看哈利波特。我也沒有想要讓J.K.賺版稅。 ​ 在奧運的體力征戰、場外腦力爭戰之時,#台灣書店裡依舊高擺著哈利波特紀念版,因為那是收入票房,書店要不要因為J.K.的爭議(尤其是欺負我們的選手)而撤下小說呢?走過去取閱的青少年,我也不確定他們怎麼理解這一切。 ​ 已經喜愛購買《哈利波特》的人,一定不要忘記那些優質因素對自己的影響,也要能夠辨識她的作品內容所強調帶給全球讀者的,以及她目前大聲量的看法(這也是全球讀者所給她的大聲量),是哪樣的扞格或變化。 ​ 至少要,把一件事情的看法,好好的想下去。
「當你心有所感、有什麼想法從內心深處湧現時,千萬不能有一絲敷衍。
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在什麼情況下、對什麼事情、有什麼感覺。這樣一來,你就會慢慢明白,自己在某個時間、某個地方受到感動,這種無法重複的唯一經驗,其實具有不限於那個時刻的意義。這就是真正屬於你的思想。
總覺得吉野源三郎這段寫得真是太好了。

2024年7月24日 星期三

孟若,范斯。最近的新聞怎麼走感覺都可以走回這本書:《世代的創傷到我為止》​

孟若,范斯。最近的新聞怎麼走感覺都可以走回這本書:《世代的創傷到我為止》​

一開始是因為諾貝爾獎孟若事件,她對女兒受繼父侵害的不聞問。由於原始投書需要付費閱讀,我輾轉從例如BBC其他外電報導,她與母親逐漸棄絕的歷程,和必須在此時發聲的決定。​

我立刻想到《幸福童年的秘密》作者、兒童心理創傷專家愛麗絲.米勒,她對於兒子馬丁受到先生家暴十幾年、甚至被要求天天早上共浴,也沒有出聲。馬丁.米勒走向心理治療師一途,他出版《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也有紀錄片追尋母親的歷史(公視+免費播出)。​

憤憤不解的馬丁,看到母親的內外不一,甚至在鏡頭前崩潰哭失聲。​

從親友和資料的幫助下,他才發現母親的猶太人身分戰時經歷,以及她受到丈夫的暴力與勒索,戰爭的創傷,讓她將此轉嫁成視兒子為迫害者勒索者,失去與現實的聯繫,蒙蔽了他是她「兒子」。

這或許讓她更致力研究兒童創傷來抒發內咎。​

很明顯的,這不僅是「兒童逆境經驗」,更出現「代際創傷」── 一代傳給一代,知情或不知情。直到出現企圖打破的那位覺察者。​

●​

代際創傷發生在戰爭的一代,我們很容易理解。​

但讀了《世代的創傷到我為止》,作者就是從自己「不擅丟小東西舊東西」,進而挖掘出牙買加移民家庭面對的文化、體制等因素。所以說起來,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代際創傷。作者在書內列出了很多種情況提問,讓我們有機會辨識,有機會挖掘,修復。更細緻的是,她提點了過程中你可能還會受到的心理衝擊,不要期待一夕變天。​

●​

剛擔任副總統候選人的范斯,在《絕望者之歌》就描述了自己所處的家庭家族,他有毒癮的母親,和很多「爸爸」,而他的母親還親眼看過自己的母親火大,就把老公給點火燒了。這是代際創傷。​

我讀這本書的機緣(書名實在很沉重),是因為大衛.哥金斯的《我,刀槍不入》,兒時的他每天下課後就是被父親毒打,到保齡球館幫忙生意到翌日早上,後來是母親載著兒子們連夜逃跑。哥金斯成長過程中,還面對了種族歧視與霸凌 ── 這當然也是代際創傷。​

當時,推薦《我,刀槍不入》的跑者鄭匡寓,同時推薦了《絕望者之歌》。我就想看這樣底層枷鎖下,究竟是如何突破重圍。

這些代際創傷勢必還影響著他們的「身體」,但是這些都是試圖打破循環的勇者。

#你我也可以

《世代的創傷到我為止》的11萬字來說,並不是巨著,但是描述方方面面,所以感覺節奏明快。包括了緣由,影響和自我練習。細讀起來可久了,或是先讀過後再回頭做功課。最後還談到了創傷者必然的疑問:​

我該成為怎樣的父母?萬一我的孩子繼承了這樣的創傷?​

作者說,她在質疑自己是否能完成寫作時,她的姐姐說:「就寫 你需要的那本書。」讀到最後,我覺得很是。​

🚾要看近30年才有研究的「童年逆境」,非常推薦《深井效應》,簡直就像一場疑案辦。

《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

🚾而《世代的創傷到我為止》試圖完整了童年逆境問卷,加以文化體制等等家族歷史,補充出「代際逆境經驗問卷」,以了解差別的故事。很動人。

她尤其補充了3組自問題為核心:

(一)在你身上發生了什麼?
(二)在你之前發生了什麼?
(三)在你周圍發生了什麼?

作者已經各列出十幾個提示問句。​

🚾《我,刀槍不入》的WC 讀後看這裡

2024年7月22日 星期一

用LINE散播訊息散播愛?多即是少!

 


我一直很想問哪裡有統計LINE圖片傳送會耗用的電力和頻寬網速的數字!​

圖片一定是比文字來得耗,但人們覺得不用錢都很愛放送。每個人耗用的小小電力加起來就是大大的電力,因此又很愛帶著行動電源出門,但是碰到全國電力吃緊的時候,都不會想到這些原子習慣。

因為我只有一個長輩會發長輩早安圖,那就認了。阿里不達影片則是幾乎沒收過(估計是不敢發給我)。所以以下是工作及日常的年輕人狀態!​

逢年過節一定要發制式的問候(動畫)圖?

通常當天我看到LINE數字,瞄過發訊人後就按個「all read」,完全不會一一打開。除非是寫文字的朋友,否則也沒有想要回應問候圖。#被討厭的勇氣

講完例如「我當天有事」,一定要配一個「當天行程」的截圖?(難道我會不相信嗎)​

分享需要或不需要的事都傳圖?但我真的不想打開18張圖繞圈圈。​

回覆事情愛用貼圖?要嘛一個「OK」給兩種圖(WHYWHYWHY !!!!),常常更是貼圖上的表情或外文(例如日文),我看不懂是喜怒哀樂,等於得重問一次。​

或者在群組裡傳一些自認為對大家有用的生活資訊?結果真正重要的訊息被夾帶跳過。

只截圖或給連結,毫無文字說明,打個啞謎?叫你自己猜重點在哪裡。

我真的很想說,你最好敢這樣回覆你的老闆、客戶看!回覆給市長、CEO看!能不能活下去再說。

​也所以,我們有那麼多被輕信的詐騙或釣魚。

然後這年頭,對方會說「啊我說過了耶」,變成是「接收者」的責任,卻不是看看自己發話重點在哪裡。​

◼︎

之前讀《高效工作者必備的秒懂溝通:哈佛教授教你輕鬆贏得注意力與信賴》講出我的心聲:「多即是少」

因為「更多」會稀釋訊息。​

中間有段很恐怖:​

「大多數人從來沒有接受過簡潔寫作的技能訓練。行為科學家研究發現,人在編輯時傾向增加文字和內容,而不是刪減。​

(以下這段就是屬於可讀可不讀,讀了加深印象,但也可能因為專利旅行什麼的,把注意力拉走)

「他們請受試者閱讀一篇關於英國萊斯特一座停車場地下發現理查三世遺骨的簡短文章,並寫摘要報告。然後,還請受試者編輯摘要報告,並讓它更能掌握到文章的觀點。結果,83%的受試者增加字詞。同樣的模式也出現在從旅行記事到專利等各種主題:在編輯的過程中,我們傾向增補、而非刪減想法。」​

這個行為研究讓當我在寫email斟酌用字時,特別有感!以為自己是試著把話講得更清楚,但驚覺正在增加(可能不必要的)用字。​

我也要誠實豆沙包《高效工作者必備的秒懂溝通》,美國人講得本身挺囉嗦的,閱讀時如果自行刪減,或先用【括弧子句】找出主句 ── 就是讀這本書你也要抓重點、找亮點的意思🤣 ── 就可以得到震撼效果。​

之前讀過一本書說,讀一本書只要 學到三件新知落實一個行動就好。

越來越覺得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