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XML file does not appear to have any style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it. The document tree is shown below.
每次抵達倫敦,我便在機場或住宿的B&B取得免費的theater guide,裡面有最近演出的戲劇、地點、票價以及相關位置圖。自從有一回在莎士比亞劇場看了「李爾王」,知道不要隨意信任自己的英文程度之後,我就不再試驗戲劇,而把注意力放在音樂劇。
倫敦的劇場基本上都在市中心的同一區,步行皆可達(大概就像是忠孝敦化-忠孝復興捷運站的距離,其實不用坐那一站捷運),因此趕場、買票都很方便。我當然再也沒有買過黃牛票,也沒有如旅遊指南所建議的去「半價亭」等待,開什麼玩笑,我大老遠跑來,然後為了省那幾個錢、花幾小時去排隊、冒著還不一定排得到的險?
◆
剛開始我自己跑各大劇院購買,它們都白天便開放售票,我可以一口氣安排好未來幾 天的看戲行程並且買好票。也不用在台灣就訂票,只要不在意非得坐到絕佳的位子,最好還容許自己兩個時段中選一,就一定看得到。
如此這般之後我難免開始也想省幾個錢。倫敦到處都有奇怪的售票中心,當劇院已經售罄了,他會建議你去別的地方問問,並不像台灣售票戲統以電腦連線、一目了然的公開透明。這些售票點,各種戲劇及價格以手寫pop張貼在櫃檯的背後,只賣當晚的票,大多都比原價再低一點,而且──每家折扣不同,每一家手上現有的票券也不同。由於我實際上並沒有英國男友,因此從來沒有人跟我解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在觀望了幾家之後,大概就固定了一家我覺得尚稱能便宜的售票中心,每天我就先往那兒去,購買好當晚的票。
在這種瘋狂的行徑下,我又看了一次「歌劇魅影」,看了不知幾次的「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意外撿到了曾經被禁演、後來開放演出的「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CD快聽爛的「日落大道(Sunset Blvd.)」,還有「湯米(Tommy)」「Bloody brother」「萬能管家(By Jeeves)」「SMOKEY JOE'S CAFÉ」「芝加哥(Chicago)」「Fosse」「獅子王(Lion King)」「吉屋出租(Rent)」「油脂小子(Grease)」等等。總之,那段時日在演什麼我就看什麼,至於沒聽過的音樂劇,海報長得好看的我就去看、演了N年之久的必然有一套所以我覺得也應該看,至於「悲慘世界」則是每次都報到。
所以,每次懶得思考去哪裡休假,我就去倫敦,瘋狂看戲。
▓圖說1:萬能管家By Jeeves,也是安德魯韋伯的作品哦。小品但是很可愛。
▓圖說2:Fosse。向「芝加哥」作者Bob Fosse的致敬之作。全場都是舞蹈,真是棒極了。
在網路上看到綠蠹魚說的一段話:
什麼是「好書」?好書讓你讀完之後,感覺從此看待人生都要不同了;什麼是「好看的書」?好看的書讓你翻開書時就忘記人生愁苦,闔上書後,更有勇氣面對人生。
一篇有關張嗣漢的專訪,這位前籃球明星、現在是Costco台灣區總經理,問他「最喜歡什麼樣的人」,他回答:
有禮貌的人。
嗯都忍不住眼睛一亮。
◆
當大家都在批判媒體太過分的時候,我其實想說的是,這些主題不分青紅、沒事來批評兩句的習慣,早就已經侵入成我們日常的思維。 先不講各種新聞標題。前段日子,我遊在幾個並不認識的個人的blog上發現了類似的情形。
有個站長發表了一篇有關台北市的醜的文章。她還開了個玩笑說:「台北也需要FAB 5」講Fab或許有點生,講那個英國紅透半邊天的「酷男的異想世界」節目,你可能就有印象,這是由5個男同志為異性戀成功改頭換面的節目,連台北市街頭都看得到的廣告。其實把站長的意思翻成更物質化一點就是:台北需要美容大王。(之所以不盡相同的地方在於,FAB 5更強調的是所謂「品味」。)
這篇文章在若干時日後被張貼到了「南方文章海」發出(有沒有先經過同意我不知道)。出乎意料的引發了戰爭。
有人批評作者沒有看到台灣的生命力,或由於「階級意識」作祟;沒有聽過Fab5的人質疑南方編輯在作置入性行銷。結果作者知悉後,跳進去說明;南方編輯也在自我思量。
我們可以這樣想,因為南方是個公共論壇,作者原本在自己家對近親好友發表的文法並不太適合。
不過,人在家中坐,禍也是能從天上來。你沒有到公共論壇上去,也照樣有可能被釘個滿頭包。另一個blog的站長是遠嫁法國的台灣媳婦,站台上當然也就有不少關於她家老法、小法的故事。但是,例如有人去問可愛小法的中文名字,站長報之以還沒有取中文名字之後,就有人會留言批評站長不愛國,或批評站長的教育觀念。站長火大起來,還得刪除留言。就是得打掃陌生人丟到你家的垃圾、婉拒陌生人到你家參觀。
即便如此,還有人要出來指責:你家怎麼沒有言論自由。
???
那幾天,我看著這些批評,完全傻了眼。而且,總覺得世界應該大同的我,實在不知道如果有人跑到我家來高聲喳呼,該怎麼辦。(而且我還沒有學會刪去留言!!)
◆
在我極喜歡的《信仰或非信仰》書中,安伯托.艾可(《玫瑰的名字》等名著的作家)要請問馬蒂尼(米蘭教區總主教)有關女性從事神職的問題時,先花了不少篇幅誠懇解釋他的前提:「在任何一個宗教的權威代表提出自然的倫理原則時,非信徒只能同意或不同意這些規範。沒有理由挑戰權威者提出規範的權利。(只有在有人強迫非信徒作出違反國家或宗教規範的行為時……,他們才有權挑戰宗教權威的立場。)非信徒沒有批評信徒生活方式的權利。」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你有可能會離婚,就不要成為天主教徒;像是我實在無法容忍吃「素」,那就別想出家。
因此首先,真的,如果我們不喜歡,可以不要去那個站台閱讀。這是我的權利,我不必一直去做客又抱怨受到戕害。嚴格一點來說,我在那裡沒有抱怨的權利。
其次,是這種自認為在「主持正義」的心態。容我心懷恐懼的說,這……這種自以為是、忍不住就想要「教訓」人的心態,越來越膨脹了,在匿名的網路上尤其容易發生。我忍不住想,這樣的人,看到別人家的裝潢歐洲風,也是這樣走進去大剌剌的說「喂,你不愛用國貨」嗎?或是,他們平常在公司、在學校、在家裡都是這麼「見義勇為」嗎? If so,那我真的真的覺得這種人很適合協助交通局去取締路霸,或是在電影院怒指著那個死不關機的混蛋,還挺能得到掌聲。 If not,抱著動輒挑起戰火的表現異見的心態,也不叫做追求真理。 所以我又感嘆的是,表達異見的態度。對於文章的不同意見,有必要用批評的口吻說話嗎?我很好奇,這些人使用這些口氣,是怎麼處理日常的人際關係呢?
◆
表達異見的目的,無非是在溝通,或是終極希望能讓對方轉而支持我們的說法。然而中間必定有個過程,就是了解對方的想法。否則你也根本無從攻心。
這種想了解對方為何所以的部分,在我們這種思考上平板、淺薄而無耐心的社會腳步裡,越來越被忽視。(「平板、淺薄而無耐心」是有天跟Coach聊天的感觸,我聽到之後對此形容詞甚為敬嘆) 前陣子我看了本《I Can't Believe You Asked That! 》,書名雖然有點嘲諷似的說:「我不敢相信你問這種問題?!」實際上,全書就是陳列各種你心中想問、但是不敢問也不知道去問誰的問題。主要是從人類文化差異著手,種族、性別、性、宗教、年齡、健康、階級等等來分門別類,你問了問題,它也歡迎每個「當事人」或非當事人來幫忙回答。 例如說:
.為什麼住我隔壁的亞洲人總是避開我的目光?他們的文化中認為這是不妥的嗎?(就會有亞洲人回答,從移民的心情、老人家怯於使用英文來說)
.有時候我們會跑去上殘障者廁所,那時候並沒有人。我想知道殘障者怎麼想?(會有殘障者出來回答)
.人們真的以為我坐輪椅就不會有性高潮嗎?(我比較驚訝的是,我沒有想過殘障者會問我們這個問題……)
.為什麼同志好像會跟很多人上床?為什麼同志喜歡看「綠野仙蹤」?(我還知道同志好像都很喜歡芭芭拉史翠珊~~)
.為什麼天主教徒會覺得口交是種罪惡呢?
.為什麼老人家都那麼嘮叨呢?(可以想見提問者是個死小孩)
.有個Irish curse說愛爾蘭的男人命根子都不長,真的嗎?(會有愛爾蘭人、或有愛爾蘭情人的人跳出來說)(我猜你很想問我所看到的答案吧)
.為什麼美國的廁所的門離地面都很遠?結果到處都看得到一雙腳。(之中有位美國人一開始先回答:我也很痛恨!不過如果你從小就在這樣環境下生活,也就習慣了。)
.為什麼公務人員都像冗員?真的嗎?(回答者有深受其害的民眾、有公務員父親的孩子)
很好玩吧?我自己看得頁頁稱奇。就好像你突然認識了999個這輩子根本不會認識的人。題目已經很好玩了,當每一題都有不同面向的人依照自己的經驗給提問者不同的答案(Irish curse就有yes或no囉),更好玩。
作者還在這些人的回答之後,做了一個「Y?check」的單元,包括了學者專家、各類文書從科學到歷史的認真說明。讓你不僅有輕鬆的時分,也學到了知識。
◆ 本書其實是一個「Y? forum」網站的摘錄集,主持人是位資深記者,他認為,新的世紀是一個更需要相互連結的時代,但也面對前所未有的文化多元,從我們的鄰居到我們的國家都需要面對這個問題。然而人類不過就是由男人女人、不同膚色、同志非同志、健康者、殘障者、年輕人和老人……這些「人」所組成。可能是代溝、可能是偏見,作者希望,在此都有機會化解。
於是我越讀也就越感受到,「Y?」更在乎訓練了提問者與回答者的對話態度&開放胸襟。主持人在網站上先提醒大家,來到這裡、問這些問題,是為了「獲得」更多對他方的學習,而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永遠是對的。他們強調:Ask, learn and appreciate. 讀這本書就像跟我們永遠不會碰到的人、永遠看不到的腦袋對話。這是為了什麼?為了讓我們能對異見更體貼,更諒解。
也因此,在這裡,每個提問的人都是認真謹慎的表達自己的困惑,每個志願回答的人也是認真誠懇的說出自己所知。如果說《信仰或非信仰》是當代兩位哲人的對話典範,那麼「Y?」可以說是試圖找回/建立人們彼此願意了解的心態。
我更加覺得這真是我們這個非藍即綠、橘子綠不綠、目光如豆的社會所需要的,有沒有人出來提倡什麼叫做「討論不同意見」?各種call-in節目就給我們極惡劣的示範,在那兒說話的沒有一個是想要多知道對方的想法,只是去證明自己是對的。
單向決定的新聞標題也不遑多讓。但是當我在中國時報開卷版看見它突然設立了一塊網路投票叫做:「你認為誰最應該踢出暢銷排行榜?○戴晨志○吳淡如○吳若權」就真的「I can't believe you asked that!」 這塊沒上文沒下文的投票版,如果出現在時報週刊我也就姑且算了(於是我也成了擴大錯誤邏輯的幫兇之一),但是出現在開卷版?這真的是開卷版所自詡的媒體程度嗎?我驚愕不已。
◆
《信仰或非信仰》是一本由四篇主題的來往信件所構成的合集,一位是著名的哲學家暨小說家、22歲之後放棄天主教的艾可,另一位是備受敬重的樞機主教馬蒂尼,由於義大利一份報紙的邀請(是的,媒體來邀請),他們以一來一往的信件,站在教堂門檻的兩邊,「討論」四個重要的議題:世界末日、墮胎、女人在教會的地位、倫理道德的基礎。由於作者的時程,多半是由艾可先提問,最後一個問題則反由馬蒂尼先提問,他問的真的很可愛:人無需信仰天父和基督而能相親相愛,我對於這種現象背後的成因非常感興趣。
他們的「討論」,互相尊重又針鋒相對,而首先提問的艾可在一開始便提議去除「身分」的稱呼,並獲得馬蒂尼的贊同(他還順便舉出馬太福音的教誨~~),以避免凡人對主教請益的不平等印象。
就算不夠懂宗教歷史,讀者也會被他們的博學與進攻退守的態度所折服。有個很棒的推薦說,「這樣的對話態度,是21世紀人類相處的示範。」本書也獲得了洛杉磯年度好書。
在受到「平板、淺薄式思考」打擊的近日,我又找出這兩本書重讀。希望再一次提醒自己所希望成為、所希望不要成為的人。
■題外話,美國有種產品就叫做「I can't belive it's not butter!」這麼長。意思是說,它並不是butter、但是吃起來一樣哦。至於是什麼,我也忘了。總之每次在超市買回來,我跟姐姐就會一邊唸一邊還在想到底是不是butter啊。
好一個愚人節。
4/1,台灣電視公司開了個大玩笑。因為它號稱當天要上映「24反恐任務」第四季。當各親友在電視機前正襟危坐時,電視出現的是「玫瑰瞳鈴眼」。我不知道有沒有道歉的跑馬燈就關了電視去連台視網站,發現所有的演出宣傳都彷彿外星人檔案似的被滅跡,只有討論區在3/30出現一則「消息有誤」的告知,兩行。
4/1,全台灣仍在凌虐誹聞主角到了令人心寒的程度。
我關掉電視。
4/1,朋友要退伍。我想,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繼父:在看完模仿犯之後,我就再也沒力氣拿起宮部的作品,總覺得自己很像是看過了世紀鉅作。但是這部小說光看封面文案的故事大綱就有夠好笑,看了幾頁之後我就愛上了這部宮部早期的短篇小說作品:一位小偷在「上班」時不慎從屋頂滑落,竟被父母出走的雙胞胎救起,並以此要脅希望成為他們的父親。
這位「繼父」就這樣不得不開始與乖巧得嚇人的雙胞胎發生感情。當雙胞胎一度問他「你不喜歡我們了?」他想就算把他的手扭下來,他也無法說「是的」:
「突然成為兩個13歲男孩的爸爸後,我才猛然有這種想法。男人無法成為女人,女人也無法成為男人。所以男人對女人、或女人對男人有時才能平心靜氣的作出殘忍的舉動。但由於不論男人或女人都曾經當過兒童,因此不論是誰都無法殘酷地打擊兒童。」
尤其在4/1這麼多阿里不達烏煙瘴氣的事發生之後,宮部的溫馨設計讓我在咖啡館吃吃的笑呢。
父之罪、在死亡之中、謀殺與創造之時、黑暗之刺:重新閱讀卜洛克的馬修史卡德。大概跟所有重讀的人一樣,用原著出版的時間來看,代之以中文版出版順序。在最近身心俱疲的感覺之中,有種陰鬱的慰藉。我指的陰鬱的慰藉是指替代性的。不是我要跟他一起喝著咖啡加波本來個大宿醉,而是我想,兩個人之中有一個人喝就夠了,既然他喝了,我就不用喝了。十來年前,我覺得影集「雙峰」對我有同樣的療效。
奇妙的是,以前把唐諾的序當寶來讀,現在倒是沒什麼感覺了。但我絕對肯定他的認真與寬廣。
父之曆/遙遠的小鎮:出借者說:我看完就哭了。害我第一次對於翻開漫畫這麼緊張。總之,第一台彩色頁,以及搭配史實說故事,附上歷史照片,真是令我敬崇三分。
今生情未了【影】:Bono要借我看,說看完之後來篇「wc看看」。答案是我什麼碗糕也看不懂,大概就此被bono打成無水準人士。而我唯一印象深刻的台詞是,當第二男主角在餐會上告退,迎向新女友時,第一男主角(兩位男性互為好友)對著友人說:你看那個被優雅所吸引的男人。
我在伊朗長大1/2:我對伊朗的認知真是少之又少。既然看不完在德黑蘭讀羅莉塔,看看漫畫版也不錯。
有你,我不怕【影】:孩子真是天真的可怕。那個被綁架的還搞不清楚被綁架,以為自己死了,就逆來順受﹔那個綁架犯的孩子也不知道什麼何謂綁架,只知道想要照顧對方。兩個人還可以出來草原上玩一玩,然後還乖乖的各自回去(回家/回被藏身處)。被綁架者以金髮白衣(洗好澡的時候就看得出來)之姿出現,活足天使樣。
七日成永恆:挺好看的小說哦。看了「康斯坦汀」之後,我就更認為應該要由基努里維來演哇。故事是以魔鬼魯卡開場,他應該也是在「上班」吧,但其實魯卡與左菲亞是撒旦和上帝派來七日競爭的使者。兩人也,沒有理由的,相愛了。有趣的是,在相愛的過程中,還處處顯示出他們身分上的宿命,魔鬼如果沒有做壞事,身體就不舒服;天使如果說謊,就會咳嗽。小說裡有宿命、有預言、有鬥智還有推理。
一個人住第五年:哦哦哦,另類的獨身書。對於我也已經出外住了10年來說深有同感。
新聞英雄/大島矢須一&大谷昭宏:短篇漫畫,社會新聞記者的故事。我懷疑現在的媒體有人會看這種書來激勵自己。
總是無法忘卻:一邊看,胃就一邊抽痛。經典的散文,極為誠摯動人。
繁花將盡:那本我帶去簽名的卜洛克小說。看到差點哭出來。
我要來抓你啦!:凶狠的怪獸總是喊:我要來抓你了!然後他就要降臨地球。哎受不了,太好笑的結局。
天國的騷動:我看不是很懂,但是整本書以素描完成很是美麗,而且讓我想到這幾年在學素描的我媽,曾經臨摹照片畫她的孫女阿莉。那幅畫現在掛在阿莉家的牆上,逢人她會介紹:「這是阿嬷畫我。」害我忌妒的跟我媽說,妳也去找一張我小時候的照片來畫啊。
伺機下手的賊:等我重看完馬修系列,再回來重看雅賊系列。
尋找新方向【影】:Sideways,原聲帶封面很可愛,就是兩名被關在玻璃瓶中的男性躺在公路中央,基本上有點像男性版的末路狂花。 在飛機上不小心看到卻頗為驚喜的片子,後來才發現得的獎都獎不完。如果你有機緣看到這行,那麼請不要錯過。
J先生說,每個月看2本書,一年可以看24本,10年就看了240本,
閱讀,是讓家族(氣質)基因突變的方式。
上週末我與兩位久未謀面的好友相約晚餐。由於是從家裡催促自己放下書之後出的門,時間算來剛好,因此我身上一本書也沒有帶。經過了誠品,我又好想去找一本書,想想時間太緊湊,還是從餐廳出來再說吧。
Pm6:55,我坐定下來。到了pm7.05,一個也沒來,其實不太嚴重,但是我腦筋浮現了幾年來有關這兩個傢伙的記憶,遲到的遲到、最大的理由就是「對不起」。天啊,太久沒見面,我忘了這些前科累累。我為什麼不在進門前先打個電話問?至少我可以在誠品先混一下﹔我又為什麼沒有帶一本小說?至少我可以悠閒的喝杯酒,大不了叫他們請也就嘻嘻哈哈過了。如果至少有一個來了,通常我會不管3721的邊吃邊等,但是──這次我孤軍一人。
沒有,我蠢到完全沒有逃生網。這居酒餐廳,唯一有字的是菜單,給我一本中華電信黃頁說不定還比較好。
第一通電話自己來了,標準問話是:「哦妳到了嗎?」這仁兄還在福和橋上。我火氣一來,是發生什麼大事不能提早講?手機辦了是假的啊?早10分鐘講也算講啊!(而且還足以阻撓我踏進餐廳發呆) 我馬上不抱希望的撥了另外一個,她支吾了10次的「我在…我在…我在…」……擠出的詞是「車上」。而且是個收訊極為不良、位置不知何方的「車上」。
光是等那個福和橋的在雨中前來,至少要20分鐘以上。憑良心講,我真的懷疑屆時自己會有什麼好臉色,這飯前氣得用多久。(萬一他們真的理由亂充足的,我又不忍心責怪下去,豈不總共就是我最倒楣?)更何況再等全部到齊,話匣子打開,那我什麼時候才能去書店找書?什麼時候才能回家?什麼時候才能洗完熱呼呼的澡、躺在床上繼續享受我的連假?
是很久沒見的好朋友了,我很想念他們。但是這樣實在也夠離譜,而我今天沒那心情和資源能把這個當作笑話。
我決定先跟餐廳道個歉。小姐很客氣的說,沒關係妳繼續等啊,要不要再加熱水?我也只好很客氣的說明:「我不想等我的朋友,我想要走了。只是很抱歉用了妳一個水杯和座位。」但她有點傻眼,還是很圓融的說沒關係下次再來哦,她一邊收桌子又問了句:「男生還女生啊?」Well,一男一女恰恰好。 她也很安撫的說,哦可能是下雨塞車囉。我也穿大衣邊回答:那可以打電話啊。(而且,應該是遲到的人要打電話,不是準時的人在打電話找人吧?──這年,頭都歪了)她作作鬼臉,我假設是她覺得我脾氣還真有點大的表示。
臨走前發了簡訊給朋友:等什麼時候你們會準時,或是會提早告知狀況的時候,再相聚囉!
◆
就在出門的那幾秒鐘,我的心情有了180度的轉變。沒有任何憤怒,也沒有委屈,因為我就要展開能自己創造的愉快時光,這晚上幸好只被毀了不到半小時而已,也希望他們兩個差不多同時到達餐廳、還有座位,就能對飲起來。我狠狠的在書店逛了一個多小時,吃了碗麵,回家繼續奮戰。
這般的熱情,到底是不是另一面的變成冷漠,我也不知道。但是當時我只知道心知所向,而且每每想起就笑起來哩。但慘劇應該不會重演,就像開車時只要有油就不怕迷路,等待時只要帶書,姑娘我就天不怕地不怕了!
《睡不著覺的密探》:卜洛克中文書的新系列,寫於1966年,真的挺好笑。睡不著其實應該很可憐,我們光是旅遊的時差就痛苦得不得了。但譚纳練練瑜伽調養體力,然後拿來學習各種事物(例如亞美尼亞語等等)來充實人生。這種人一定不會絕望就去自殺,因為他知道人生有太多精采的事都很好玩。
《怪物MONSTER 》:差點把我嚇死的漫畫。我不能看沒出完的漫畫,因為我得一口氣看完,不然會忘記。但永夜天提點的很不錯。→100名讀者之後的216種死法(永夜天)
《看神聽鬼》:HY推薦看的,果真也有趣的書,施寄青的紀錄性口吻讓整本書活靈活現的。而且啊1.施寄青提到何必勉強生小孩的說法很暮鼓晨鐘。2.她解釋「蔡小姐」駭人的因果說也比較科學化,否則我們真的很像得活在極權國家似的有著「老大哥」在看,這也是我覺得新時代的書讓人有安心的一途→(《死亡.奇蹟.預言》→「既然有人照顧你來,當然有人照顧你回去」/「預言的宿命」)
《天真的人類學家之重返多瓦悠蘭》
《王貞治.百年歸鄉》 →他的祖國,我的血緣
《說實在的,妳也沒那麼喜歡他》《他其實沒那麼喜歡妳》→真的是蔡依林需要看的書嗎?
《Love my life》 :蕾絲邊情誼漫畫單行本,一段段的心情。
《黃昏流星群》 →每個人活得都不容易
《不過是具屍體》 :中文書名取得真好,英文就只是叫做STIFF。其實還在努力看,被不少書插隊,而這個INTO系列經過幾本無聊的書之後,終於又恢復水準。
康斯坦汀:像我這麼小膽又很少進電影院的人,竟然還看到「鬼來電」的預告片,真是怨嘆極了。但是基努李維真是帥啊!我想到「神隱少女」裡面的白龍,姿勢帥到我站起來開心的拍手啊。
芝加哥音樂劇:自己征戰了那麼久,第一次跟媽媽姐姐去看,真好玩。
農曆年前說得要大掃除,我對於辦公桌左側的桌面竟然也能掃到放置物品一目瞭然(包括那一個便當),覺得很感動。如果這樣的話,當初就會看得到便當了。
敬存紀念。
這群引領全球話題的女性編劇正在討論一個新約會的可能性,另一名編劇Greg經過,他想了想說:可是照我看,他沒那麼喜歡妳。同樣引來現場群情激憤。但這群聰明、高學歷的女性也才突然想通了這一點。
於是乎,Greg和另一名女性編劇Liz合寫了這本從去年暢銷至今、已經準備發行2006年曆的《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叫所有正在約會的女性別再自我編織藉口了吧,他沒打電話給妳的原因就是──他其實沒那麼喜歡妳啊!
中文版在今年2月上市,就叫做《他其實沒那麼喜歡妳》。頂著盛名,我還是借到手看了。出版社廣告頻頻,最近新打出的口號聲稱「蔡依林應該要看」。
蔡依林應該要看嗎?
就在中文版上市的同時,英文版也出現了另一本書《Be Honest--You're Not That Into Him Either》,Ian Kerner提醒所有的女性:老實說,妳有那麼喜歡他嗎?
◆
想當然的,兩本書開始被同時提及討論,Barnes & Nobles書店更是雙雙特價陳列。於是乎呢,情人節的紐約時報便出現了這麼一則新聞:欲望城市這兩個盛名的編劇請律師發了封措辭強硬的信,嚴厲指控後者試圖(以書名)混淆讀者。
記者訪問了Ian,作者回答雖然該書內容聰明又幽默,但他的確不太認同其中的觀點,所以他的新書其實是在回應了前一本書的差異。
可是Ian的出版社說起話可沒那麼好脾氣,發言者痛批了《他其實沒那麼喜歡妳》,完全矮化了女性──尤其是紐約女性,因為紐約女性特別被這種「男性選擇」的市場所對待,該書只把她們建立在「他愛我,他不愛我」的喃喃自語上(我想這包括出版社那封對於蔡依林的喊話),任何尊重自己的女性都不會讀那本幼稚、不成熟的書,根本不是真心為女性著想,根本是由兩個無知的人所撰寫。出版社認為該書大錯特錯、污辱女性,因此需要另一本書來說說兩性關係中的智慧,這的確是他們企圖的規劃。
記者又跑去問暢銷書一方,作者與律師均不表回應。
情人節的新聞耶,嘖嘖嘖。紐約時報到底其實有沒有喜歡妳啊?
◆
Ian的《說實在的,妳也沒那麼喜歡他》又是怎麼個為女性著想呢? 這本書在討論為什麼某些女性──尤其是高學歷女性──常常因為一些自我或社會的不當壓力,而跟其實並沒有很愛的人在一起。例如說,其實妳沒那麼喜歡他,但是好男人都沒了;其實妳沒那麼喜歡他,但是好朋友都結婚了;其實妳沒那麼喜歡他,但是已經上床了;其實妳沒那麼喜歡他,但是妳覺得妳需要個性伴侶;其實妳沒那麼喜歡他,但是這只是個暫時品;其實妳沒那麼喜歡他,但是妳要他喜歡妳……總之總之,妳便也沒什麼尊嚴的繼續把時間浪費在一個妳沒有很喜歡的人身上。
不一定,也許妳正打算因為這些阿貓阿狗原因而打算隨便找個人安定下來。
這是幹嘛?
為Ian新書作推薦序的是撰寫慾望城市導覽書《Sex and the City : Kiss and Tell》的作者Amy Sohn,她舉了個自身的例子:有一回她從9點起在酒吧裡等著男伴,他大概有說會趕過來吧。於是她等了半小時又半小時又半小時,開始懷疑她聽錯了,大概沒有清楚說幾點吧,所以再等半小時,到了10.45,到了11.30。Susan覺悟之後的想,如果她當初就這樣回家,雖然是獨守空閨,但是心情都不會比空等數小時還無人之後那麼差吧。就算他真到了、打電話解釋了,他已經毀了她的當晚。她說:自尊,妳雖然不能嫁給自尊,但是自尊會照亮妳的人生。
我腦筋裡浮現慾望城市的最後一集,凱莉終於受不了俄國情人的自私,決定好聚好散的離開,她要找回自己。她不必那麼喜歡他。(不過凱莉的運氣也世界好,一出門就連真愛都出現了。而那位真愛不也正是連名字都沒有、之前幾度讓她沒自尊到極點而分手的人嗎?他應該是帶著學會尊重的回來了。)
◆
《說實在的,妳也沒那麼喜歡他》的書內雖然沒有批評《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卻也試圖指出其中的迷思,首先對於把所有沒拿起電話的男性都列為混帳加三級,算是一大平反(亞馬遜網站上就有男性如此留言感謝)。書內指出,有時候男性真的只是害羞,或者,他很猶豫妳希不希望他先打電話。
作者怎麼知道?
因為Ian kerner是個不折不扣的男性,所以他知道男性的討厭與為難。一位男性寫給女性的心內話有什麼好聽?Ian是位性諮詢師Ph.D,也是電視節目裡的「約會醫師」,有太多的男男女女在他面前傾吐心事,他的第一本書《She comes first》就是本給男性的性愛指點書──請讓她的高潮先來吧!也因此Susan盛讚Ian是位「罕見的、極愛女人的男人」,她的理由是:「你個拜託哦,這男人寫了一整本書主張在床上如何取悅女人耶!他還不夠」而Ian自己,也是在離開了交往好幾年的女友(發現他雖然作牛作馬但其實沒那麼喜歡她),才有機會遇上了現任的妻子。
Ian不斷的告訴妳,生命不會只有「我沒事的,他只是沒那麼喜歡我」那麼簡單,妳不能降低妳的標準去被選擇,妳要有自由選擇的意志,掌握妳的力量。妳應該要像書名的副標說的:維持妳的標準,為值得的愛情奮鬥。
◆
其實啊總之啊,一切就是因為我們想過得更開心。認清楚他有多喜歡妳,也認清楚妳有多喜歡他,如果你們彼此都相當喜歡,那還有更辛苦甜蜜的路一起繼續傷腦筋。
■《She comes first》的封面是四本中最可愛的了,所以圖檔特別介紹。
■我的結論是《他其實沒那麼喜歡妳》其實沒那麼好看,雖然是笑笑就過了的書,但我還差一點睡著。如果真的要感受一下慾望城市的時尚喜感,上網試讀大概就可以了。
《死亡.奇蹟.預言》→「既然有人照顧你來,當然有人照顧你回去」/「預言的宿命」
《好書太多,時間太少 》:一個書評家完全沒有在評書、而完全憑感覺的紀錄。很合我的胃口。
我最高興的莫過於是找到奧馬雪瑞夫的訪問紀錄。
《我愛身分地位》 →「同學會與地位焦慮」/「醜小鴨與地位焦慮」
《教唆熊貓開槍的「,」 》→「、。,?性格小生請出列」
《吉普車少年的網交生活》:原來只有網路流傳的那封最好笑。這也讓我很好奇,羊肉爐那書號稱是網路轉爆的文章,但究竟是先有轉爆再有出版社、還是先有出版社再有轉爆?
《小步走路》:小小鴨因為走路跟不上哥哥而喊累,哥哥們教他只要一次踩「一小步」就可以。小鴨一邊重複著「小步、小步」最後成為第一隻抵達終點的鴨,媽媽和哥哥們都很高興。相對於安徒生的醜小鴨故事,我認為「小步」是一隻因為「公開討論」所以沒有「地位焦慮」的小鴨,完全符合艾倫狄波頓的說法。
《康熙來了》:當我手持本書說這是借來的時候,同事說「不要不好意思承認哦」。雖然大概也是兩次在WC的時間就看完了,可是我還真打算買下來給我姐姐們看。
「費翔呼風喚雨演唱會」→「穿短褲也要有穿短褲的氣質」
「十分鐘前:小號響起」:舉世七位名導演各用十分鐘說一個故事。史派克李的那部討論布希2000大選的紀錄,讓我第一次感受到,如果要「作票」,已經不是把投票所的燈關掉10分鐘而已的小技倆。而高爾的落選聲明又更是多麼的偉大。
「靈魂的重量」:是一部我覺得西恩潘完全消失的電影。我是說,你會忘了那人是西恩潘。電影是好看,靈魂的重量21克的切入點也很好,不過兩者有什麼關係,我恐怕得再想想。
「科倫拜校園事件」:麥可摩爾真是個好笑的神經病,這部獎都獎不完的紀錄片,雖然充滿了個人觀點與發洩,但也是一絕,值得看看。
像我們這種英文只求旅行時夠用「Would you please help me?」的人來說,不太有起而行鍛鍊英文的機會,這本標點符號書還能成為我的枕邊書,就實在是因為她寫作的內容與方式太獨一無二,活生生的一本故事書。
琳恩原本是文學編輯,現在是英國BBC廣播電台英語文法節目最具權威的主持人,由於她曾經製作一個關於標點符號的系列節目,因此促成了此書。 寫到這裡我不禁敬佩起來英國人對於文法、標點符號這種「小學」(或說是「基本學力」的支持),竟然還有英語文法節目,書中還提到一個「省略號保護協會」更讓人想要鞠躬(所謂省略號就是例如說「The boy’s hat」或「The boys’ hats」的那個高掛的「’」)。同樣我想到剛認識的「網路禮儀」和「反注音同盟」網站所正在努力的,卻可能被別人認為是大驚小作﹔或是當我在KTV唱山風點火的「深藏不露,愛從不肯說」時,一度擔心年輕人是否從此真以為這句成語的意思就是「愛你的情緒藏在心中」,而朋友回應為「妳真的想太多了」的根本不緊張;或是國內某大出版社堅持使用將雙引號與單引號的順序顛倒,(應該先用單引號「」,如引文中再引文時,則使用雙引號『』)我便完全同意琳恩所描述的心情: 「堅守原則的人因為敏感而必須受到種種驚嚇,但這個世界全不在乎,這當然也是令人氣餒的原因之一。」 (請你再重複看一次,這可不是政治輿論,這是對於標點符號深感在乎的人的沉重呼籲耶!)
然而琳恩仍然勇往直前,她說「我提議採取行動。堅守規則的人要團結起來,……也許我們不會改變世界,但至少我們會舒坦些。」
也就是琳恩這般活靈活現的口吻,讓本書的閱讀樂趣大大增加。 她在一開始就舉了N次的例子來說明華納電影「Two weeks notice」(「貼身情人」),為什麼大家都能容忍明明應該是「Two weeks’ notice」的錯誤英文的公車廣告,「當我們恐懼地瞪視著一個標點錯誤的告示之際,我們週遭的世界仍持續運轉,對我們的痛苦無動於衷。」(我差點以為自己在讀蘇珊桑格塔的《旁觀他人之痛苦》)她竟然還能形容這就像電影The Sixth Sense的那孩子的心情,別人看不到,但她總是常常看到死去的──標點符號。
我想起前陣子去郵局排隊,看到窗口上寫著「郵票請恰三號櫃檯」。我的視線很難移開,完全符合琳恩說的:「會引起一種類似哀慟的情緒,且不斷加劇。先是震驚,然後在幾秒鐘內從震驚轉為難以置信,難以置信轉為痛苦,痛苦轉為憤怒。最後,憤怒會讓不給一種正義感的驅使,使你想借助於一支油性墨水筆,去進行一個破壞的罪行。」
不僅是文學家教育家開始前仆後繼的提倡大量閱讀和往昔美好文章,以提振我們的細膩與敏感,但網路上片片斷斷又注音連連ㄉ留言就足夠讓我抓狂,總覺得這有如鼓勵大家思緒簡短、不求深度(所謂的「括弧子句」的文法也可以準備去死了)(註),以及朋友寄來隨便一封注音信+15 張圖檔或幸運函(更不用講找不到源頭的廣告轟炸),最近我正在注意「網路禮儀」與「反注音聯盟」兩網站行動的同時,琳恩隨手舉出amazon上讀者無頭尾無文法式的留言,並且暗指這才是一種自我表達黑暗時代,她說:「很悲慘吧?他們沒有學過自己母語的文法,卻在空閒時試圖串聯句子,想要啟發別人。」完全啪一聲的打中我的小腹。 好吧,我承認這「可憐的女人」是很合我的胃口。
註:書中舉出華盛頓郵報一則諷刺打字拼字漏字錯誤的假設新聞故事,提到公司使用電子郵件的好處是:電子郵件系統每天可提升員工的生產力1.8小時,因為他們在表達想法時可以花比較少的時間。同一份研究也發現,他們也失去2.2小時的生產力,因為他們以電子郵件傳送許多笑話給他們的配偶、父母親和股票經紀人。
也許你的個性比較寬容敦厚,仍然可以享受琳恩的博學。
她會介紹歷史上一封因為沒有標清標點符號的電報造成不同解讀所引起的戰事(簡森突擊特蘭斯瓦爾事件)﹔她提到西方標點符號系統其實是由威尼斯的印刷商人阿爾杜斯.馬爾休斯一世所開始正視,他還印出斜體字和第一個「分號」,這讓琳恩的興奮程度達到希望痛恨自己未幫他生個小孩﹔以及2003年一位劍橋政治學者接到英國政府所寫有關伊拉克的最新文件,他一眼就看出那是大量抄襲一位美國博士班學生12年前的論文,因為照抄到了那個「放錯位置的逗號」。 這本書的副標叫做「一次學會英文標點符號」也的確很實在,它不僅從省略號、逗號、破折號出發,也說明了例如連字號(例如second-hand)這種「有點用」的標點符號,並且用「氣勢與優雅」一章來說明冒號和分號。琳恩在她的博學與幽默中陸續介紹了這些標點符號的用法,這些段落讀來真令人心驚膽跳,每一個標點符號的用法之一或二時,我大概都還很慶幸「這個我懂」,第三個第四個就開始有點冒汗,再看下去,「原來是這樣啊」已經變成了「我怎麼從來沒聽過這種用法?!」(喔這裡也有講到「?!」──疑問驚嘆號,發明於1962年。) 琳恩會一點一點說明各種標點符號的功能,就像課本的順序一樣,當然還會舉例來讓你一邊點頭稱是一邊發笑。例如紀念黛安娜的馬克杯上印著「The peoples princess'」應該是「The people's princess」﹔法國酒「Frogs' piss」卻被印成「Frog's piss」(琳恩的評論是:這會對一隻青蛙造成不公平的壓力)﹔或是英文版的「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類似這種可能犯的文法錯誤和語意誤會,從宗教經文、店家廣告到大英圖書館出版的參觀小冊都有,也難怪琳恩每天都有「殺人」的念頭。 反正一邊正在看,我就一邊在下筆寫英文時,感受到莫大的不知。於是這就不能是本束之高閣的書,而要常常拾起多作溫習了。
琳恩這書無非是要強調標點符號必須存在的重要性,每個標點符號在她眼中都充滿了性格,它們各司其職,把語言串聯起來,就像提供了交通號誌,指引我們如何閱讀出作品的真意與口氣。
我很喜歡她舉出俄國作家契可夫寫過一個叫做<驚嘆號>的短篇故事,主角被人恥笑說不會使用標點符號,當天就作了惡夢,夢見標點符號紛紛的來找他,而主角就一一唸出他如何使用的規則來把這個標點符號趕走,一直到最後出現的「驚嘆號」終於讓他投降,因為他這輩子從來沒有用過驚嘆號!他沒有經歷過情感的起伏,沒有很快樂或很憤怒的時候。我覺得這個主角真的真的很可憐。
然而我也相信,如果你習於精確表達自己的情感,當然可以把標點符號的基本發言功能擴大。因為,使用標點符號「是一種禮貌,幫助讀者不受困擾的了解一個故事。」而「真正的禮儀是不著痕跡的。」
例如說「我很想你!」和「我很想你。」;「你給我試看看!」和「你給我試看看。」﹔「為什麼你要對我那麼兇?」「為什麼你要對我那麼兇!」「為什麼你要對我那麼兇。」(「為什麼」後面就不一定是加問號了吧?)都會有不同的情緒力道在背後,並不只可能是寫錯了。所以呢,我們最好也學著看標點符號的臉色,不要以為對方表錯情,其實是自己會錯意。FM頻道通常收不到AM電台,當我們的思想與文字都精準許多,自然也容易吸引到優雅的人。
人們對於文字的表達與感受的細緻度,絕對跟這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成正比,許多被以為的粗俗語言(特別是台語最委屈吧),其實都有它的本意與美意,在我看來,「你今天過ㄉ好ㄇ?:~/」才是最不忍卒睹的啊!!!(這三個驚嘆號是我的情緒,不是鍵盤被飯粒卡到。)
故事發生在一條並不是藍色的「藍街」上。11歲的摩摩覺得自己爹不疼娘不愛,在家裡總被忽視,在藍街的雜貨店呢,他也不動聲色,穩定的偷罐頭。雜貨店的老闆伊博罕先生,也總是只坐在椅子上,兩個人每天只說一句話的「對談」,直到相互信賴。
伊博罕先生好像總是知道摩摩的心事。他教摩摩微笑的力量(這段形容真是經典,我大笑到不行),還會幫忙想出適當的整整父親的辦法﹔他帶他去看牙齒、買鞋子,交換看待事物的態度。讓摩摩感覺大人的世界不再單調,而出現了一道希望的裂縫,壁縫裡伸出了一隻手來幫助他。
伊博罕先生在摩摩的父親出走並傳出自殺之後,收養了摩摩,他繼續教導摩摩,有關自信,有關接近自己的心的美好。這一老一少,從生活和旅行中交換心得。 伊博罕先生似乎總能傾他所有的力量,讓這個孩子學習穩定自己。
閱讀速度很快的,伊博罕先生在旅行途中出了車禍而過世,摩摩幫他完成了他的心願,回到藍街,專心長大,接下了雜貨店。他跟母親以幽默的方式重逢,並且應該是幸福快樂的三代同堂。
才110頁的故事輕鬆易讀,鋪陳驚奇,並沒有過重的文字形容悲傷欲絕或欣喜若狂。也因此我更覺得莎拉形容得很好,一句精采的開場白(和有實力的故事),即使「等到情緒稍微平靜之後,你也不會馬上掉頭離去。」
完全就是我闔上書的感覺。
我為第一句震驚,之中幾度大笑微笑,最後得到胸膛暖暖一片。
◆
能在成長的過程指引我們的方向,說是在家靠父母,在學校靠老師。大學時,我一度很困惑的想,小時候,如果我在外說了哪句傷人而不自知的話,回家還有媽媽來教誨,現在怎麼辦?我怎麼知道今天我做了一件不得體的事?
無解。
哦,只好出外靠朋友,靠期待我們在年幼時真的有被培養出來的退省能力。還有coach,我心中是這樣想的稱呼,或者你也可以稱之為「貴人」。
因為相互信賴,coach能夠讓我們問任何抽象的問題,聊各種事物,聆聽我們的經驗,能夠給我們最無私的建議,更鼓勵我們、支持我們接觸新事物,發掘力量,去成為a better person。我衷心覺得每個人的人生裡,都應該有著這樣的人。
Coach會像是啄木鳥,輕輕的點啄著你心底可以變得更好的部分﹔coach也像飄落遍佈地面的雪,將你心裡崎嶇的部分撫得平順柔軟。
因著這種coach給予的支持力量,我們得以更加強了「停看聽」的技術。即便是在激動或憤怒等負面的情緒之後(畢竟人非聖賢),我們才比較容易再停下來看看自己的介意點──唉有這麼嚴重嗎。就像不得不遇到了紅燈,所以決定剛好調整呼吸,也別急著跑,少這幾分鐘真的也不會怎樣。這時候,你知道有人會看護著你,有人會給你完全的支持,有人會因為你的自省成功給掌聲鼓勵。有人會陪你走到世界盡頭。
你未必會得到標準答案,這畢竟不是孔子對七十二弟子能精準的因材施教的夢幻時代,但是對於掌握到人生重要的部分,或正確的方向,會比較有點信心。這就是跟coach清談的意義。你也許不會得到人生的標準範本,但是會比較感受到人生可以有的力道。
Coach,用不同的方式把你引領得更好。他會是位不時推你向前一把的教練,也是尊重你的疲累、可以依靠的沙發。
看著11歲的摩摩長到了父親的年歲,生活變得柔軟,我感動於他身邊有這樣的一個coach,伊博罕先生一定也很以他為榮,而摩摩一定也豐富了這位孤單老人的生命,就像電影「新天堂樂園」一樣的不凡友誼。
◆
《陪我走到世界盡頭 》的原文書名叫做《伊博罕先生與可蘭經之花》,伊博罕先生是個伊斯蘭教徒,摩摩是猶太人,但故事中涉及種族與宗教論述不多,完全無礙閱讀,相關於種族宗教的部分則是溫暖優美。
例如他說明了僧侶們穿著沉重的長袍旋轉,就是繞著自己的心旋轉,心是神出現的地方,所以這也就像是一種禱告,思緒變得越來越輕盈。我只有在歌劇中看過這種舞蹈。我很喜歡伊博罕先生的說明,這跟任何一種情緒平衡都是互通的說法。你信不信阿拉都沒有關係,你能因此多認識伊斯蘭教一點,也非常好。 至於伊斯蘭教在這故事裡到底插個什麼花,我想跟作者的寫作規劃有關。作者史密特是法國戲劇界奇才,他的「生命三部曲」著作,分別從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出發。
史密特的第一本中文譯作《最後12天的生命之旅 》,描述一位罹患絕症的小男孩奧斯卡,心中充滿了怨懟,玫瑰奶奶(法國的醫院志工名稱)建議他寫信給上帝,每封信中他就度過了十年,經歷過戀愛結婚生子到將臨死亡,這最後的十二天,他經歷過了人生,釋懷平靜的離去。這個小故事賺了不少人的熱淚,在法國也被搬上舞台,法國醫學院更因此頒獎給史密特。
以伊斯蘭教出發的《陪我走到世界盡頭 》,在歐洲的暢銷轟動也不遑多讓,不僅改編舞台劇巡迴演出,電影則由「齊瓦哥醫生」的主角奧馬雪瑞夫,在息影多年之後,由於讀了劇本十分感動,很快便決定擔綱主演伊博罕先生,目前也正在日本盛大上映。(台灣如果沒有片商引入,歡迎大家跟我合資上amazon買DVD)
這兩本史密特的中文譯作,不約而同的都有一位心中充滿困惑的小男孩,他跟父母保有距離,這時出現了一位長者,傾聽他的話語,給他小小的建議引領,而他們一步步的親近了自己的心,包容與諒解﹔長者不僅改變了小孩,小孩也充實了長者的心。兩個故事中也都有著死亡、生命與生活等重大課題,文字之間卻能舉重若輕。是位相當值得認識的作者。
當摩摩遇見了伊博罕先生,他們安慰了彼此的心靈。一個真心相互陪伴、愛在流動的故事,就是有著這麼大的力量。例如說:
小野:「這是一本很感人的書,關於父子關係的新解釋,也關於不同種族的互相扶持。 絕望的父親培育出充滿仇恨的兒子, 結果是要靠另一個浪漫又有包容心的男人改變了這個兒子的未來。 這個故事對我們這個充滿父權的社會極有啟發作用。」
小良:「即使是當了爸媽,也可能會被人生難題困住而無法陪伴兒女成長的。理想的社會就能有個伊博罕先生來幫忙來承擔,這本書寫來是要解救社會各角落的摩摩 ,解放許多辛苦力撐的爸媽,也喚醒更多的伊博罕先生。」
奧馬雪瑞夫:「I was moved, touched and carried away by this script. I loved the theme, it interests me at this point in history. I wanted to get involved in this……. Momo provides him with a reason to live, a new taste of life. I can understand that, because as I have grown older, my sense of life has changed…….」
所以我認為這小書能玩味之處太多,不可不看。